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榕健专利>正文

一种针织机织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678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针织机织针,由针钩(1)、针舌(2)、针杆(3)、针踵(4)和针尾(5)组成,针舌(2)以其与针杆(3)的枢接轴(6)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钩(1)与针杆(3)的过度端(7)设置有一斜倒角(C)。(*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织针
技术介绍
现有公知的针织机织针是由针钩、针舌、针杆、针踵和针尾组成,针舌以其与针杆的枢接轴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配合其它相关机构的驱动,可使织针进行织布。在针织技术中,通常同时给织针供应至少两根纱线,以便由此获得特殊的效果,其中一个效果就是所谓的滑爽织物的添纱。在这种情况下,如此给织针供应两根纱线,即其中一根纱线接触针织品的前面且尤其是针织品的右侧,而另一根纱线接触针织品的左侧或针织品背面,通过使用性能不同的纱线如颜色不同的纱线或材质不同的纱线可以在针织品的前面和背面上获得不同的效果。在这里,这样的纱线被称为“面子纱”,它形成了前面,而被其覆盖的且形成背面的纱线被成为“地纱”。但这样的名称一般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只取决于哪些纱线在织物哪一面上并且应该是露在外面的。滑爽针织品的制造是这样实现的,即至少两根纱线被分头供给织针,即它们按照预定间隔地被穿入针钩中,应该尽可能靠近针杆地布置其中一根纱并且尽可能靠近钩尖地布置另一根纱,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分纱效果;若在特殊情况下同时处理一根普通的如较粗的纱线以及一根弹性的如细纱线,则通常粗纱靠近针杆而细纱靠近钩尖地供纱。尽管导纱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制造滑爽针织品时总是有困艰,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纱线在成圈时不总是保持其在穿入针钩时通过特殊布置导纱器而确定的位置,从而添纱时经常是无目的地变化并且交替地前置或后置纱线,双纱可在针钩内打滚,使双纱容易缠绕盘股,影响织布及使针舌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针钩结构合理,使双纱各行其道、不缠绕盘成纱股的针织机织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针钩、针舌、针杆、针踵和针尾组成,针舌以其与针杆的枢接轴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在针钩与针杆的过度端设置有一斜倒角。本技术,该斜倒角的角度值为20~35°。本技术,由于在针钩与针杆的过度端设置了一斜倒角,针钩的内侧缘圆角值缩小,减少双纱可在针钩内打滚的间隙,使双纱各行其道、一前一后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因此,具有有效地避免双纱在针钩内缠绕盘成纱股的优点。下面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图2、图3分别是现有公知的针钩全圆角结构的针织机织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图5、图6分别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钩,2、针舌,3、针杆,4、针踵,5、针尾,6、枢接轴,7、针钩与针杆的过度端,8、第一纱,9、第二纱,C、斜倒角。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4、图5、图6,本实施例由针钩1、针舌2、针杆3、针踵4和针尾5组成,针舌2以其与针杆3的枢接轴6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1,在针钩1与针杆3的过度端7设置有一斜倒角C,该斜倒角C的角度值一般为20~35°。本技术的使用,与现有公知的针织机织针的使用来对比说明,参照图1、图2、图3,现有公知的针织机织针,针钩1的结构是全圆角结构,针钩的内侧缘圆角值较大,双纱即第一纱8、第二纱9可在针钩内打滚,使双纱即第一纱8、第二纱9容易缠绕盘股,影响织布及使针舌受损。参照图4、图5、图6,由于在针钩1与针杆3的过度端7设置了一斜倒角C,针钩1的内侧缘圆角值缩小,减少双纱即第一纱8、第二纱9可在针钩内打滚的间隙,使双纱即第一纱8、第二纱9各行其道、一前一后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有效地避免双纱在针钩内缠绕盘成纱股。权利要求1.一种针织机织针,由针钩(1)、针舌(2)、针杆(3)、针踵(4)和针尾(5)组成,针舌(2)以其与针杆(3)的枢接轴(6)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钩(1)与针杆(3)的过度端(7)设置有一斜倒角(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倒角(C)的角度值为20~35°。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织针。技术特征由针钩、针舌、针杆、针踵和针尾组成,针舌以其与针杆的枢接轴为轴心摆动打开或封闭针钩,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在针钩与针杆的过度端设置有一斜倒角。由于在针钩与针杆的过度端设置了一斜倒角,针钩的内侧缘圆角值缩小,减少双纱可在针钩内打滚的间隙,使双纱各行其道、一前一后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因此,具有有效地避免双纱在针钩内缠绕盘成纱股的优点。文档编号D04B35/04GK2663469SQ20032011958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8日专利技术者李榕健 申请人:李榕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榕健
申请(专利权)人:李榕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