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240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线缆从绕线盘直接进入绞线盘的方孔内,省出中间的多个过线模,减少线缆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绞线盘的方孔与导线辊接触,经导线辊进入前支承座,将现有过线模孔的滑动摩擦改为导线辊的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线缆表面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前支承座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不同的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走线布置,有效保证了线缆始终位于导线轮的轮槽底部,避免线缆擦到导线轮边缘而导致表面擦伤,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
本技术属于框绞机
,涉及一种走线机构,具体是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框绞机走线机构如图1所示,横向相邻的绕线盘之间设有隔板,各隔板均开有过线模孔,绕线盘上的线缆穿过各隔板上的过线模孔汇聚到绞线盘,如图2所示,绞线盘上也圆周分布有过线模孔,线缆经绞线盘上对应的过线模孔汇聚进入前支承座,如图3所示,前支撑座另一侧圆周分布有导线轮,线缆经导线轮完成走线布置,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线缆经过多个过线模孔,磨损严重,并且在通过前支承座时,当该分布有的线缆走斜线时,会擦到导线轮边缘而导致伤线,严重影响线缆的表面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降低了线缆的表面磨损,提高了线缆的表面质量。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包括绕线盘、绞线盘和前支承座,所述绕线盘上缠绕线缆,所述绞线盘中部设有多边形通孔,所述线缆从绕线盘直接进入绞线盘的多边形通孔内;所述多边形通孔的内壁上均设有导线辊,所述线缆穿过绞线盘的多边形通孔与导线辊接触,经导线辊进入前支承座;所述前支承座一侧设有若干与导线辊相对应的导线轮组,每个导线轮组均包括沿弧形分布的若干导线轮,每个导线轮组内的导线轮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线缆穿过前支承座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不同的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走线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辊通过旋转支座安装在绞线盘上。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轮通过导轮支座安装在前支承座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线缆从绕线盘直接进入绞线盘的方孔内,省出中间的多个过线模,减少线缆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绞线盘的方孔与导线辊接触,经导线辊进入前支承座,将现有过线模孔的滑动摩擦改为导线辊的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线缆表面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前支承座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不同的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走线布置,有效保证了线缆始终位于导线轮的轮槽底部,避免线缆擦到导线轮边缘而导致表面擦伤,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现有框绞机走线机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面的示意图。图3是现有框绞机走线机构前支承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走线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面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前支承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包括绕线盘1、绞线盘2和前支承座3,绕线盘1用于缠绕线缆,如图5所示,绞线盘2中部设有多边形通孔4,多边形通孔4为方孔,线缆从绕线盘1直接进入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内,省出中间的多个过线模,减少线缆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多边形通孔4四侧内壁均设有导线辊5,导线辊5通过旋转支座6安装在绞线盘2上,线缆穿过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与导线辊5接触,经导线辊5进入前支承座3,将现有过线模孔的滑动摩擦改为导线辊5的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线缆表面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如图6所示,前支承座3一侧设有四个与导线辊5相对应的导线轮组,每个导线轮组均包括沿弧形分布的八个导线轮7,导线轮7通过导轮支座8安装在前支承座3上。每个导线轮组内的导线轮7相互平行设置,相邻导线轮组内的导线轮7相互垂直设置,线缆穿过前支承座3沿四个方向分别进入四个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7走线布置,有效保证了线缆始终位于导线轮7的轮槽底部,避免线缆擦到导线轮7边缘而导致表面擦伤,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本技术提供的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线缆从绕线盘直接进入绞线盘的方孔内,省出中间的多个过线模,减少线缆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绞线盘的方孔与导线辊接触,经导线辊进入前支承座,将现有过线模孔的滑动摩擦改为导线辊的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线缆表面磨损,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线缆穿过前支承座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不同的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走线布置,有效保证了线缆始终位于导线轮的轮槽底部,避免线缆擦到导线轮边缘而导致表面擦伤,有利于线缆表面质量。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包括绕线盘(1)、绞线盘(2)和前支承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1)上缠绕线缆,所述绞线盘(2)中部设有多边形通孔(4),所述线缆从绕线盘(1)直接进入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内;所述多边形通孔(4)的内壁上均设有导线辊(5),所述线缆穿过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与导线辊(5)接触,经导线辊(5)进入前支承座(3);所述前支承座(3)一侧设有若干与导线辊(5)相对应的导线轮组,每个导线轮组均包括沿弧形分布的若干导线轮(7),每个导线轮组内的导线轮(7)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线缆穿过前支承座(3)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不同的导线轮组,顺着导线轮(7)走线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绞机线盘走线机构,包括绕线盘(1)、绞线盘(2)和前支承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1)上缠绕线缆,所述绞线盘(2)中部设有多边形通孔(4),所述线缆从绕线盘(1)直接进入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内;所述多边形通孔(4)的内壁上均设有导线辊(5),所述线缆穿过绞线盘(2)的多边形通孔(4)与导线辊(5)接触,经导线辊(5)进入前支承座(3);所述前支承座(3)一侧设有若干与导线辊(5)相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章银储彬李跃李俊杰雷丽君汪春春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神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