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镇州专利>正文

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380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槽本体内设有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第一净化槽一侧与槽本体一端所设污水入口相对位置设有一挡板,在第一隔板上方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呈L型,入口伸入污水水面以下,在第二隔板底部形成有一第二净化槽通往末端沉淀排水槽的流道,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分别置入复数多孔性材料的生物桩,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的生物桩通过上、下两层分别设有不同网目规格的耐久网被予以固定及过滤粪渣等杂物,并在第一及第二净化槽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依各净化槽重点放入植有对应环境特性的生物填充材料,分解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尤指一种以生物填充材料进行生活污水生物分解及利用重力和流体力学,使污水顺序流经净化槽内各部处理净化后排出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按,目前因经济繁荣,使人们生活品质提升,但在生活品质提升下却使都市及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因人们的需求,特别的养殖牛、羊及猪的数量持续增加,而这些养殖业者每天所排放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使得环境及水源被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身体健康。因此,有些业者推出针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设备,以期可达净化生活污水的目的,但传统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具有如下的缺点:传统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无生物填充材料,仅依赖原生细菌分解,分解效率低。传统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污泥量大,需每年抽取淤泥,或设置排泥孔,使用泵抽泥。传统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底部平坦,淤泥过高时容易溢流至次阶段,隔离污染效率低落。传统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第一净化槽与第二净化槽间的连通管大都采用平行于槽底部地面的设计,无法阻挡粪渣流入次阶段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槽本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将槽本体内区隔形成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在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污水入口及流出口,在第一净化槽前侧靠近槽本体一端所设污水入口相对位置设有一挡板,该挡板底缘与槽本体底部间形成有一流道,在第一隔板上方设有一通孔,并在第二隔板底部形成有一供第二净化槽通往末端沉淀排水槽的流道,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分别置入复数多孔性材料的生物桩,生物桩的内部空间中置入有微生物制剂,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的生物桩分别通过上、下两层耐久网予以固定,第一净化槽及第二净化槽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以便于污泥沉积,此外,在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与第二隔板之间间隔地设有一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顶部与槽本体顶部之间具有一开放空间,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另一侧与槽本体另一端内面之间也间隔地设有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顶部封闭,其底缘与末端沉淀排水槽底部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第一隔板上方所设的所述通孔呈L型,其入口呈纵向而出口段呈水平,其入口低于并伸入污水水面以下。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在第一净化槽所设的生物桩内置入缺氧分解微生物制剂,第二净化槽所设的生物桩内则置入厌氧分解微生物制剂,末端沉淀排水槽内的生物桩内则置入除臭微生物制剂。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第一净化槽中设于生物桩底部的耐久网的网目的口径为10~50mm,生物桩顶部的耐久网的网目的口径为5~30mm。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在第二净化槽中生物桩的上、下端所使用的耐久网的网目的口径均为3~30mm。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第一净化槽及第二净化槽底部所设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的斜度为1:6~8。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在第一净化槽及第二净化槽底部所形成的V型底部上方均设一导泥板,该导泥板的两侧缘与V型底部的两斜面间形成有一间隙,在每一导泥板的一端或两端设有抽泥管。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中:在槽本体上对应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上方均设有人孔,并设有具有透气孔的人孔盖。本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依各净化槽重点放入植有对应环境特性的生物填充材料,分解效率高。本技术的次一优点主要通过生物填充材料进行分解,大幅减少污泥累积,可每2~3年抽污泥一回,可减少抽污泥的花费。本技术的再一优点在凭借将净化槽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V形状,可凭借污泥因重力自然沉积的特性沉积于V型底部,避免污泥流入次阶段。本技术的另一优点在凭借在第一及第二净化槽间所设通孔的入口采用下弯设计,深入污水水面下,可减少比重较水轻的粪渣流入次阶段槽。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更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兹配合图式并详细说明于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试举其中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面剖示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断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槽本体;11挡板;111、131、1651流道;12第一隔板;121通孔;1211入口;1212出口;13第二隔板;14第一净化槽;141、151、161生物桩;142、143、152、153、162、163耐久网;144、154V型底部;15第二净化槽;16末端沉淀排水槽;164第一挡板;165第二挡板;17污水入口;18流出口;19人孔;191人孔盖;192透气孔;2、3抽泥管;21、31导泥板;22、32间隙;A污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有关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主要是在槽本体1内设有第一隔板12及第二隔板13,以将槽本体1内区隔形成第一净化槽14、第二净化槽15及末端沉淀排水槽16,其中于第一净化槽14一侧与槽本体1一端所设污水入口17相对位置,设有一挡板11,该挡板11底缘与槽本体1底部间形成有一流道111,且挡板11顶缘高于前述该污水入口17,凭借挡板11以导引并配合重力作用使水流下经过挡板11底缘的流道111进入第一净化槽内14,在第一隔板12上方,设有一通孔121,该通孔121系呈入口1211呈纵向而出口1212段呈水平的L型,入口1211低于并伸入污水A水面以下,以防止粪渣流入第二净化槽15内,并在第二隔板13底部形成有一供第二净化槽15通往末端沉淀排水槽16的流道131,同时在第一净化槽14、第二净化槽15及末端沉淀排水槽16内,分别置入复数多孔性材料的生物桩141、151、161,于第一净化槽14所设的生物桩141的内部空间中置入0.2mg/l≦DO≦0.5mg/l的缺氧分解微生物制剂,第二净化槽15所设的生物桩151的内部空间中则置入厌氧分解微生物制剂,末端沉淀排水槽16内的生物桩161的内部空间中则置入除臭微生物制剂,于第一净化槽14、第二净化槽15及末端沉淀排水槽16内的生物桩141、151、161通过上、下两层耐久网142、143、152、153、162、163被予以固定,第一净化槽14中设于底部的耐久网142其网目较粗(口径为10~50mm),顶部耐久网143的网目较细(口径为5~30mm),于第一及第二净化槽14、15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144、154,斜度为1:6~8,以便于污泥沉积其中,所述“缺氧分解微生物制剂”、“厌氧分解微生物制剂”以及“除臭微生物制剂”均为现有产品,能够在市面上购买得到,对其具体组分在此不予赘述了。此外,于末端沉淀排水槽16内所设生物桩161与第二隔板13间,间隔地设有一第一挡板164,该第一挡板164顶部与槽本体1顶部间具有一开放空间,第二净化槽15净化后的污水A则流经通过第二隔板13的流道131后再经第二隔板13与该第一挡板164间,最后由该第一挡板164顶部与槽本体1顶部间的开放空间流进末端沉淀排水槽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槽本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将槽本体内区隔形成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在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污水入口及流出口,在第一净化槽前侧靠近槽本体一端所设污水入口相对位置设有一挡板,该挡板底缘与槽本体底部间形成有一流道,在第一隔板上方设有一通孔,并在第二隔板底部形成有一供第二净化槽通往末端沉淀排水槽的流道,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分别置入复数多孔性材料的生物桩,生物桩的内部空间中置入有微生物制剂,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的生物桩分别通过上、下两层耐久网予以固定,第一净化槽及第二净化槽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以便于污泥沉积,此外,在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与第二隔板之间间隔地设有一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顶部与槽本体顶部之间具有一开放空间,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另一侧与槽本体另一端内面之间也间隔地设有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顶部封闭,其底缘与末端沉淀排水槽底部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槽本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将槽本体内区隔形成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在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污水入口及流出口,在第一净化槽前侧靠近槽本体一端所设污水入口相对位置设有一挡板,该挡板底缘与槽本体底部间形成有一流道,在第一隔板上方设有一通孔,并在第二隔板底部形成有一供第二净化槽通往末端沉淀排水槽的流道,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分别置入复数多孔性材料的生物桩,生物桩的内部空间中置入有微生物制剂,在第一净化槽、第二净化槽及末端沉淀排水槽内的生物桩分别通过上、下两层耐久网予以固定,第一净化槽及第二净化槽底部设计成对向斜坡状的V型底部,以便于污泥沉积,此外,在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与第二隔板之间间隔地设有一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顶部与槽本体顶部之间具有一开放空间,末端沉淀排水槽内所设生物桩另一侧与槽本体另一端内面之间也间隔地设有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顶部封闭,其底缘与末端沉淀排水槽底部之间则形成有一流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分解工法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上方所设的所述通孔呈L型,其入口呈纵向而出口段呈水平,其入口低于并伸入污水水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镇州辜正隆
申请(专利权)人:蔡镇州辜正隆仁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