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8029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电机中转子铁芯上第一通孔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转子的散热,避免永磁铁附近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机的工作性能;另外,电机中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设有第二通孔,一方面能够保证永磁体不会发生局部过热而失磁的现象,另一方面第二通孔间隔一对永磁铁设置能够提高电机的机械强度;而且,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设有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位于第三通孔正外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提高电机的耐用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第一定子铁芯上与凹槽正对的位置设有第六通孔,在不影响第一定子铁芯的强度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具有散热性好、可靠性高及机械强度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
本技术属于电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英文:Electricmachinery,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近年来自起动永磁同步电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异步电机相比,运行稳定性高,效率和功率因数都高于相同功率等级的异步电机,经济运行范围宽,在很多工业应用场合有望代替异步电机。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增加,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成为制约电机应用的重要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永磁同步电机,以解决现有的电机散热效果差、影响电机的性能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定子、与所述定子配合的转子及设置在转子中部的转轴;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第一定子铁芯及第二定子铁芯,所述第二定子铁芯外侧与所述第一定子铁芯内侧配合,所述第二定子铁芯内侧设有用于绕置所述定子绕组的绕线齿;所述转子包括设置在绕线齿内侧的转子铁芯及偶数个永磁铁,所述转子铁芯设有安装通孔,所述永磁铁贴合设置在安装通孔内;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多个设置在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均位于所述永磁铁外侧。进一步的,所述永磁铁以转轴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或每两个永磁铁呈V型以转轴中心轴等间距设置;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设有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二通孔以转轴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进一步的,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还设有第三通孔,各所述第三通孔以转轴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通孔正外侧。优选的,各绕线齿内侧呈圆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内侧设有多个凹槽,所述第二定子铁芯外侧设有与所述凹槽卡合的凸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上与凹槽正对的位置设有第六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绕线齿包括绕线部及限位件,所述绕线部用于绕置定子绕组。进一步的,所述绕线部呈长方体,所述限位件呈梯形体。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内侧面呈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绕线部内设有第四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上与所述绕线部正对的位置设有第五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上相邻第五通孔之间还设有第六通孔,各所述第六通孔以转轴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五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第六通孔为椭圆形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外侧设有多个第二凹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纵剖面呈梯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子铁芯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匹配的电机外壳。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前端设有前端盖,所述电机外壳后端设有后端盖,所述转轴伸出所述前端盖。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的长度是第一定子铁芯厚度的4-8倍。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盖与电机外壳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与电机外壳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后端盖及前端盖与电机外壳均通过螺栓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及前端盖上均设有通风口。优选的,所述后端盖及前端盖上的通风口正对设置。优选的,所述后端盖上的通风口以转轴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外侧设有多个翅片。进一步的,所述翅片呈旋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翅片内设有冷水流动空间,各所述翅片内部连通,所述电机外壳一端设有冷水入口,另一端设有冷水出口。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及翅片均由铝合金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设置在电机座上,电机座上设有多个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壳通过多个连接轴设置在电机座上。优选的,多个连接轴呈圆周分布。优选的,所述连接轴外套设有缓冲弹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中转子铁芯上第一通孔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转子的散热,避免永磁铁附近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机的工作性能;另外,电机中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设有第二通孔,一方面能够保证永磁体不会发生局部过热而失磁的现象,另一方面第二通孔间隔一对永磁铁设置能够提高电机的机械强度;而且,相邻两对永磁铁之间设有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位于第三通孔正外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提高电机的耐用性能;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第一定子铁芯上与凹槽正对的位置设有第六通孔,在不影响第一定子铁芯的强度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进而进一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具有散热性好、可靠性高及机械强度高等优点;(2)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绕线部呈长方体方便对定子绕组的绕置,而限位件的设置能够对定子绕组进行限位,绕线部内设有第四通孔能够进一步对电机进行散热;第一定子铁芯上与绕线部正对的位置设有的第五通孔及第五通孔之间设有的第六通孔,能够进一步保证电机运行时热量的散失;(3)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电机外壳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促进电机的散热,另外能够减缓电机内部落入灰尘等,尤其是在户外使用时有利于保护电机的正常运转;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与电机外壳可拆卸连接方便对电机内部零部件进行维护及检修,而通风口的设置也能够进提高散热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电机外壳外侧设有多个翅片能够方便电机的散热,翅片呈旋向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而翅片内设有冷水流动空间方便使用冷水加快电机的散热,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4)永磁同步电机中电机外壳设置在电机座上方便在使用电机时对电机座的安装,另外缓冲弹簧的设置能够减缓电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及噪音,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散热效果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永磁同步电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永磁同步电机未加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A向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定子;111-凸块;112-绕线齿;1121-绕线部;1122-限位件;1123-第四通孔;12-第一定子铁芯;121-凹槽;122-第二凹槽;123-第六通孔;124-第五通孔;2-转子;21-铁芯;211-安装通孔;231-第一通孔;232-第二通孔;233-第三通孔;3-电机外壳;4-转轴;51-后端盖;52-前端盖;7-通风口;8-翅片;92-连接轴;92-缓冲弹簧;93-电机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1)、与所述定子(1)配合的转子(2)及设置在转子(2)中部的转轴(4);所述定子(1)包括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第一定子铁芯(12)及第二定子铁芯(11),所述第二定子铁芯(11)外侧与所述第一定子铁芯(12)内侧配合,所述第二定子铁芯(11)内侧设有用于绕置所述定子绕组的绕线齿(112);所述转子(2)包括设置在绕线齿(112)内侧的转子铁芯(21)及偶数个永磁铁(22),所述转子铁芯(21)设有安装通孔(211),所述永磁铁(22)贴合设置在安装通孔(211)内;所述转子铁芯(21)上设有多个设置在第一通孔(231),所述第一通孔(231)均位于所述永磁铁(22)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1)、与所述定子(1)配合的转子(2)及设置在转子(2)中部的转轴(4);所述定子(1)包括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第一定子铁芯(12)及第二定子铁芯(11),所述第二定子铁芯(11)外侧与所述第一定子铁芯(12)内侧配合,所述第二定子铁芯(11)内侧设有用于绕置所述定子绕组的绕线齿(112);所述转子(2)包括设置在绕线齿(112)内侧的转子铁芯(21)及偶数个永磁铁(22),所述转子铁芯(21)设有安装通孔(211),所述永磁铁(22)贴合设置在安装通孔(211)内;所述转子铁芯(21)上设有多个设置在第一通孔(231),所述第一通孔(231)均位于所述永磁铁(22)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铁(22)以转轴(4)中心轴为轴心呈圆周分布,或每两个永磁铁(22)呈V型以转轴(4)中心轴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楠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远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