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166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涉及空调领域,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室内机的换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室内机,包括第一出风导风板和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和用于连通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引风通道,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引风通道的风道挡板;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风道挡板和第一出风导风板均打开、且两者配合形成蜗舌结构,蜗舌结构用于将出风通道的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入引风通道,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出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可以通过引风通道再次被吸入到进风通道内,使部分进、出风气流形成气流自循环,如此可以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Indoor air conditioners and their air conditioner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door machine and an air conditioner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air condition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low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indoor machine. The main technical scheme is: the indoor machine, including the first air guide air guide plate and the shell; the housing has the air inlet channel, the air outlet channel and the air passage channel for connecting the inlet and outlet channels, and the indoor machine also includes the air duct baffle used to open and close the air inlet channel; the indoor machine is in the first state, the air duct block is in the first state. The plate and the first air guide plate are all opened, and both are cooperated to form a worm tongue structure. The worm tongue structure is used to import a part of the air flow from the air outlet channel into the air diversion channel, and the other part of the air flow is exported out of the air vent.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chem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the air flow after the heat exchange can be again inhaled into the inlet passage through the air diversion channel, so that part of the air flow and the air flow can form the air circulation, so that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indoor machine can b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传统壁挂空调机的面板体的进风格栅一般位于空调顶部,由于进风口面积的固定,且受外观结构限制,面板体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进风,导致空调进风量少。并且由于进风口是在空调顶部,而空调的蒸发器形状一般为折叠V型,此种状态使得蒸发器下方距离进风口较远的折片进风量少,达不到充分利用每一节蒸发器的换热面积的效果,从而导致蒸发器换热效率低。目前国内外空调行业中也有许多加大进风量和提高换热效率的结构方式,但这些方式需要增加面板运动机构,或者通过加大蒸发器来实现。这些结构方式都增加了空调成本和装配效率。还有国内有些空调器通过设置辅助进风口增大进风量,并且利用了大导风板覆盖该辅助进风口。但有以下不足:1、其辅助进风口开设在空调器的正面,不仅在打开导风板后漏出辅助进风口,从正面及前下方也可以明显看到辅助进风口及蒸发器,影响空调器的外观。而且,由于受辅助进风口的进风方式的限制(从正面进风),使覆盖辅助进风口的导风板较大;另外,出风口与辅助进风口距离远,影响自循环效果,即从出风口吹出的(经过换热后的风)没能与辅助进风口处的气流形成自循环,从而没能充分提高换热效率及进风量,降低噪音。2、其覆盖的大导风板由于需要覆盖正面的辅助进风口,需要加宽宽度,此方式对空调的外观造型的型线及导风板驱动力矩要求高,不易实现。3、其覆盖辅助进风口的导风板其转动范围限制,其制冷、制热过程中的舒适性有所限制。所以如何在不增加成本,降低装配效率的前提下,能加大空调器进风面积和提高空调换热效率,并且优化外观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室内机的换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出风导风板和具有出风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和用于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引风通道,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所述引风通道的风道挡板;所述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和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均打开、且两者配合形成蜗舌结构,所述蜗舌结构用于将出风通道的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入所述引风通道,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出所述出风口。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引风通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的风道壁上。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风道挡板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闭合所述引风通道的进风口、且构成所述出风通道的风道壁的一部分。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闭合所述引风通道,使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气流全部从所述出风口流出。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风道挡板为转动板,且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靠近所述引风通道的一端。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部、且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口靠近所述引风通道;其中,所述风道挡板闭合所述第一出风口,使所述另一部分出风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导出。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出风导风板;所述室内机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出风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远离所述引风通道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配合,对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导向。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在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二出风导风板闭合所述出风口,且将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和所述风道挡板隐藏在所述室内机内部。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出风导风板两者相对固定,以形成双层导风板;或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出风导风板两者各自为独立控制的导风板。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包括蒸发器、和与所述进风通道相对应的进风口;所述蒸发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片、第二折片和第三折片,所述第一折片和所述第二折片两者相对所述第三折片靠近所述进风口;其中,所述引风通道的出风口在各折片中靠近所述第三折片设置。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室内机。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风道挡板与第一出风导风板两者均打开时可以形成蜗舌结构,该蜗舌结构可以将出风通道的出风气流的一部分导入引风通道,该部分出风气流可以从引风通道流入进风通道内,从而形成气流自循环,如此可以加大室内机的进风量,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及低频节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在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在风道挡板闭合第一开口时制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在风道挡板闭合第一开口时制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体;11、出风口;12、进风口;100、室内机;101、进风通道;102、出风通道;103、引风通道;1031、引风通道的进风口;1032、引风通道的出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出风口;2、风道挡板;3、蜗舌结构;4、第一出风导风板;5、第二出风导风板;61、第一折片;62、第二折片;63、第三折片;7、蜗舌。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风道挡板2和第一出风导风板4。壳体1上具有出风口11。壳体1内形成有进风通道101、出风通道102和引风通道103。引风通道103用于连通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风道挡板2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闭合引风通道103和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打开引风通道103。其中,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风道挡板2和第一出风导风板4均打开,即风道挡板2打开引风通道103,第一出风导风板4打开出风口11。且风道挡板2与第一出风导风板4两者配合形成蜗舌结构3。在该第一状态时,蜗舌结构3用于将出风通道102的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入引风通道103,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出出风口11。在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风道挡板2与第一出风导风板4两者均打开时可以形成蜗舌结构3,该蜗舌结构3可以将出风通道102的出风气流的一部分导入引风通道103,该部分出风气流可以从引风通道103流入进风通道101内,从而形成气流自循环,如此可以加大室内机100的进风量,提高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及低频节能。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出风导风板(4)和具有出风口(11)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进风通道(101)、出风通道(102)和用于连通所述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的引风通道(103),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所述引风通道(103)的风道挡板(2);所述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2)和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4)均打开、且两者配合形成蜗舌结构(3),所述蜗舌结构(3)用于将出风通道(102)的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入所述引风通道(103),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出所述出风口(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出风导风板(4)和具有出风口(11)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进风通道(101)、出风通道(102)和用于连通所述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的引风通道(103),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所述引风通道(103)的风道挡板(2);所述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2)和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4)均打开、且两者配合形成蜗舌结构(3),所述蜗舌结构(3)用于将出风通道(102)的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入所述引风通道(103),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导出所述出风口(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通道(103)的进风口(1031)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102)的风道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挡板(2)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闭合所述引风通道(103)的进风口(1031)、且构成所述出风通道(102)的风道壁的一部分。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2)闭合所述引风通道(103),使所述出风通道(102)的出风气流全部从所述出风口(11)流出。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挡板(2)为转动板,且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1)的靠近所述引风通道(103)的一端。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出风导风板(4)位于所述出风口(11)的中部、且将所述出风口(11)分隔为第一出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智宁强延邓聪李振华杨永祥黄煜鹏李开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