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080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包括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上安装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模具下模上安装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的扣合,所述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向右运动,所述第二插刀带动第二滑块向左运动。该模具还包括调整杆和标准垫块,通过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对工件进行限位,通过调整标准垫块的厚度对调整杆的进出距离进行调节,进而调整了第二插刀的上下高度,在第二插刀下行带动滑块时对滑块的滑动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折弯角度。在整个折弯工序中,都无须将工件卸下,直接在冲床上即可完成,并且可以对折弯的角度进行微调,使得修模的次数大大地减少,提高了修模效率。

A mold used to bend the angle of the trimm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ld for bending the angle of the trimming, which includes a die upper die and a lower die. The mold on the die is equipped with a first insert knife and a second insert knife. The die is equipped with a first slide block and a second slide block. The slide block moves to the right, and the second inserting knife drives the second slide block to move to the left. The mold also includes the adjustment rod and the standard cushion block, the first slider is used to drive the first slider to limit the workpiece, and the inlet and exit distance of the adjusting rod is adjusted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standard pad, and then the upper and lower height of the second insert cutter is adjusted. The sliding distance of the slider is adjusted when the slide block is driven down by the second insert knife. In order to adjust the bending angle. In the whole bending process, the workpiece is not required to be unloaded and can be finished directly on the punch press, and the angle of the bending can be adjusted slightly, 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repair die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mold repair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中,折弯是冲压的基本工序。90%的产品在冲压时都需要用到折弯工序,折弯的角度会受到材料性能的变化、材料的厚度变化及零件的磨损情况而波动,尤其是磷青铜及不锈钢材质,以上因素在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现有技术中,产品角度超过公差时,采用将模具拆下,并通过钳工移动45°折弯点的位置或移动折弯入子以减少折弯间隙从而调整折弯角度,但随着角度公差越来越小使得修模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修模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其克服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包括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上安装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模具下模上安装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的扣合,所述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向右运动,所述第二插刀带动第二滑块向左运动;还包括调整杆和标准垫块,所述调整杆和所述第二插刀装接在一起,所述标准垫块安装在该调整杆上,通过调整该调整杆来调整第二插刀的上下高度以调节第二滑块的滑动距离,从而对折弯角度进行调整。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上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夹板、止挡板和脱料板,所述止挡板上设置有固定螺丝和压板,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固装在所述止挡板上。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刀固装在该止挡板左侧,所述第二插刀固装在该止挡板右侧。一实施例中:所述脱料板上设置有压料入块,且通过该压料入块压紧工件。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下模包括下模座、下垫板和下模板,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下模板上。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下模板左侧,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下模板右侧。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两个复位弹簧,所述两个复位弹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连接,该两个复位弹簧上还安装有复位螺丝。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上还安装有限位块。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通过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对工件进行限位,通过调整标准垫块的厚度对调整杆的进出距离进行调节,进而调整了第二插刀的上下高度,在第二插刀下行带动滑块时对滑块的滑动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折弯角度。在整个折弯工序中,都无须将工件卸下,直接在冲床上即可完成,并且可以对折弯的角度进行微调,使得修模的次数大大地减少,提高了修模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请查阅图1,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包括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具体地,所述模具上模包括上模座11、上垫板12、夹板13、止挡板14和脱料板15。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挡板14左侧固装有第一插刀141,所述止挡板14右侧固装有第二插刀142。该止挡板上设置有固定螺丝143和压板144,所述第一插刀141和第二插刀142通过固定螺丝143和压板144固定在该止挡板14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下模包括下模座21、下垫板22和下模板23,所述下模板23左侧安装有第一滑块231,所述下模板23右侧安装有第二滑块232。另外,该模具还包括调整杆3和标准垫块4,所述调整杆3和所述第二插刀142装接在一起,所述标准垫块4安装在该调整杆3上。通过调整标准垫块4的厚度可对调整杆3的进出距离进行调整,该调整杆3进出距离的调整改变了第二插刀142的上下高度,进而调节第二滑块232的滑动距离,从而对折弯角度进行调整。在整个折弯工序中,都无须将工件卸下,直接在冲床上即可完成,并且可以对折弯的角度进行微调,使得修模的次数大大地减少,提高了修模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23上设置有两个复位弹簧233,所述两个复位弹簧233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231和第二滑块232相连接,该两个复位弹簧233上还安装有复位螺丝234。第一滑块231在复位弹簧233和复位螺丝234的作用下向左滑动完成对工件的让位,第二滑块232在复位弹簧233和复位螺丝234的作用下向右滑动实现复位。所述脱料板115上设置有压料入块151,且通过该压料入块151压紧工件。所述下模板23上还安装有限位块235,所述限位块235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232的右侧以限制第二滑块232在复位时向右滑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包括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上安装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模具下模上安装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的扣合,所述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向右运动,所述第二插刀带动第二滑块向左运动;还包括调整杆和标准垫块,所述调整杆和所述第二插刀装接在一起,所述标准垫块安装在该调整杆上,通过调整该调整杆来调整第二插刀的上下高度以调节第二滑块的滑动距离,从而对折弯角度进行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包括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上安装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模具下模上安装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的扣合,所述第一插刀带动第一滑块向右运动,所述第二插刀带动第二滑块向左运动;还包括调整杆和标准垫块,所述调整杆和所述第二插刀装接在一起,所述标准垫块安装在该调整杆上,通过调整该调整杆来调整第二插刀的上下高度以调节第二滑块的滑动距离,从而对折弯角度进行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夹板、止挡板和脱料板,所述止挡板上设置有固定螺丝和压板,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固装在所述止挡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折弯微调角度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刀固装在该止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拥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炜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