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8240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消除了用来将纱线插入纱线移动空间的缝隙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的络交装置。络交装置(100)具有络交块(2)(第1部件)和络交块(2)(第2部件),所述络交块(第1部件)具有第1面(7)和形成在该第1面上、用来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孔(10),所述络交块(第2部件)具有第2面(8)和形成在该第2面上的纱线移动槽(11)。通过使第1面和第2面呈相对置的状态,利用纱线移动槽和第1面的组合,与流体喷射孔连通地形成作为络交对象的多纤维人造丝(Y)移动的空间的纱线移动空间(18),并且在其中形成使多纤维人造丝(Y)能够在与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的间隙的缝隙(12)。纱线移动槽在与第2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内扩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多纤维人造丝实施络交的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3034649号公报)公开了用来 使多纤维人造丝互相捆在一起的巻曲装置。该巻曲装置具备喷嘴主体部分1 和挡板主体部分2。形成有贯穿喷嘴主体部分1和挡板主体部分2而延伸成 直线形状的纱线通道6。设置在喷嘴主体部分1上的测流嘴7和插入缝隙8 在该纱线通道6连通。插入缝隙8位于喷嘴主体部分1的平坦表面与挡板 主体部分2的平坦表面之间。由设置在喷嘴主体部分1上具备第1凹形壁 面11的沟槽和设置在挡板主体部分2上具备第2凹形壁面12的沟槽形成 上述纱线通道6。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3页第5栏第47~48行、第3页第6 栏第2 13行,第4图。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由于插入缝隙8位于纱线通道6的截面 中心附近,因此可以认为会产生各种问题。即,第一,在纱线通道6的截 面中心附近移动的纱线容易从插入缝隙8突出。第二,从测流嘴7喷射向 纱线的流体容易从插入缝隙8吹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些问题的专利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消除了由 用来将纱线插入纱线移动空间内的缝隙引起的各种问题的络交装置。本专利技术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及 其效果。如果釆用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提供下述结构的络交装置。即,络交装 置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第1面和形成在该第1面 上、用来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孔;所述第2部件具有第2面。通过使上述 第1面和第2面呈相对置的状态,与上述流体喷射孔连通地形成作为络交对象的纱线移动的空间的纱线移动空间,并且在该纱线移动空间中形成作 为使上述纱线能够在与该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的间隙的纱线插入间隙。在上述第2面上形成沟槽,通过该沟槽与上述第1面的组合来构成 上述纱线移动空间。上述沟槽在与上述第2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内扩宽。如 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上述间隙配设在向上述沟槽的槽底喷射的上述流体 的上游、离开上述沟槽的槽底,因此具有下述(1) (3)的效果。(1) 上述纱线不容易从上述间隙突出。(2)允许喷射到上述纱线移动空间内的 上述流体主要存在的区域或流动的区域的、相对于上述流体喷射孔的穿孔 的中心线线对称的截面形状。(3)抑制来自上述缝隙的上述流体被吹跑。 由于上述沟槽向内扩宽地形成,因此更好地发挥上述(1)和(3)的效果。 当采用上述(2)允许的上述截面形状时,实现了可以认为对络交性能有益 的上述流体的流动,上述流体的流动在上述区域内是对称的。在上述纱线 移动空间由沟槽和面的组合构成这一点上,上述络交装置的制造极其容易。 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提供下述结构的络交装置。即,络交装 置具备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第1面和形成在该第1面 上、用来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孔,所述第2部件具有第2面和形成在该第2 面上的沟槽。通过使上述第1面和第2面呈相对置的状态,利用上述沟槽 与上述第1面的组合与上述流体喷射孔连通地形成作为络交对象的纱线移 动的空间的纱线移动空间,并且在该纱线移动空间中形成作为使上述纱线 能够在与该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的间隙的纱线插入间隙。上述沟 槽在与上述第2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内扩宽。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上述 间隙配设在向上述沟槽的槽底喷射的上述流体的上游、离开上述沟槽的槽 底,因此具有下述(1) (3)的效果。(1)上述纱线不容易从上述间隙 突出。(2)允许喷射到上述纱线移动空间内的上述流体主要存在的区域或 流动的区域的、相对于上述流体喷射孔的穿孔的中心线线对称的截面形状。 (3)抑制来自上述缝隙的上述流体被吹跑。由于上述沟槽向内扩宽地形成, 因此更好地发挥上述(1)和(3)的效果。当采用上述(2)允许的上述截 面形状时,实现了可以认为对络交性能有益的上述流体的流动,上述流体 的流动在上述区域内是对称的。在上述纱线移动空间由沟槽和面的组合构 成这一点上,上述络交装置的制造极其容易。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提供下述结构的络交装置。即,具有第l 面和第2面的络交块以上述第1面和第2面相对置的形态排列设置。在各 络交块的第1面上形成用来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孔。在各络交块的第2面 上形成沟槽。通过使上述第1面和第2面呈相对置的状态,利用上述沟槽 与上述第1面的组合,与上述流体喷射孔连通地形成作为络交对象的纱线 移动的空间的纱线移动空间,并且在该纱线移动空间中形成作为使上述纱 线能够在与该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的间隙的纱线插入间隙。上述 沟槽在与上述第2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内扩宽。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上 述间隙配设在向上述沟槽的槽底喷射的上述流体的上游、离幵上述沟槽的 槽底,因此具有下述(1) (3)的效果。(1)上述纱线不容易从上述间 隙突出。(2)允许喷射到上述纱线移动空间内的上述流体主要存在的区域 或流动的区域的、相对于上述流体喷射孔的穿孔的中心线线对称的截面形 状。(3)抑制来自上述缝隙的上述流体被吹跑。由于上述沟槽向内扩宽地 形成,因此更好地发挥上述(1)和(3)的效果。当采用上述(2)允许的 上述截面形状时,实现了可以认为对络交性能有益的上述流体的流动,上 述流体的流动在上述区域内是对称的。在上述纱线移动空间由沟槽和面组 合构成这一点上,上述络交装置的制造极其容易。上述络交装置还具有以下结构。喷射到上述纱线移动空间内的上述流 体主要存在的区域或流动的区域相对于上述流体喷射孔的穿孔的中心线线 对称地形成。如果采用以上结构,实现了可以认为对络交性能有益的上述 流体的流动,上述流体的流动在上述区域内是对称的。上述络交装置还具有以下结构。上述流体喷射孔形成为沿上述纱线的 移动方向截面扁平。如果采用以上的结构,上述流体长时间地喷射到在上 述纱线移动空间内移动的上述纱线上。络交性能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络交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的3-3线向视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类似于图3的图。 图6为类似于图3的图。 图7为类似于图3的图。 图8为类似于图3的图。图9为类似于图2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图。 图10为类似于图3的图,为图9的IO-IO线向视剖视图。 图11为类似于图4的图,为图IO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2为表示在确认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络交装置的技术效果的实验中 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图13为类似于图2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 方式涉及的络交(交絡)装置的立体图。本图所示的络交装置100用于同时对多组多纤维人造丝Y实施络交。 该络交装置100由排列在基体1上的多个络交块2、用来将该络交块2固定 到基体1上的安装棒3、以及用来将多纤维人造丝Y适当地引导到各络交 块2上的第1导纱器4和第2导纱器5构成。安装棒3成对设置,各络交 块2通过一对安装棒3固定在基体1上。箭头D图示多纤维人造丝Y的移 动方向。第1导纱器4配设在穿插到各络交块2中的多纤维人造丝Y的上 游侧,第2导纱器5配设在穿插到各络交块2中的多纤维人造丝Y的下游 侧。第1导纱器4和第2导纱器5用简略表示(略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络交装置,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第1面和形成在该第1面上、用来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孔;所述第2部件具有第2面;通过使上述第1面和第2面呈相对置的状态,与上述流体喷射孔连通地形成作为络交对象的纱线移动的空间的纱线移动空间,并且在该纱线移动空间中形成作为使上述纱线能够在与该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的间隙的纱线插入间隙;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面上形成沟槽,通过该沟槽与上述第1面的组合来构成上述纱线移动空间; 上述沟槽在与上述第2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内 扩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川修文桥本欣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