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7881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包括翘板、底座、车轮箱和支架;所述底座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车轮箱,车轮箱的前后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且对称设置的螺纹杆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架,支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的支撑轴与翘板固定连接;所述翘板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减震装置可有效降低翘板突然下落造成的冲击,设置的凹槽用于放置儿童的双脚,防止翘板一边下落时脚和腿被压,通过设置的扇叶跟随翘板上下移动时转动,起到降温的效果,同时增加了该装置的新颖性,满足孩子们的心理。

A mobile seesaw for childre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bile seesaw for mobile children, which comprises a warping board, a base, a wheel box and a bracket;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of the base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with a wheel box. The rear and back ends of the wheel box are symmetrically connected with a threaded rod, and the symmetrical threaded rod is connected by a belt.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groove is symmetrically mounted with a support. The support axis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axis. The supporting shaft is fixed to the warping plat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warp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damping mechanism. The shock absorber set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sudden drop of the warping board, and the grooves set are used to place the feet of the children to prevent the foot and leg from being pressed when the warping plate falls down, and the fan leaves are set to rotate when the warping board moves up and down, thus reducing the cooling ef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 the novelty of the device. Sex, to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
本技术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
技术介绍
现有跷跷板一般是由底座、平衡板、坐垫和扶手构成,以底座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两个人分别坐在平衡板的两端,一人上去,另一人下来,这样反复轮流上下,重力加速度导致一上一下,高者重力加速度要大于低者,所以高者下降,同时在杠杆原理作用下将低者翘起来,如此循环,从而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但是在跷跷板从高处落下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落地的瞬间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给人体带来不适,特别是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双脚,一般家庭使用的儿童跷跷板,不方便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包括翘板、底座、车轮箱和支架;所述底座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车轮箱,车轮箱的前后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且对称设置的螺纹杆通过皮带转动连接,螺纹杆的一端贯穿车轮箱且与转盘固定连接,螺纹杆上套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与螺纹杆螺纹连接,移动块的下端铰接有推动杆,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杆铰接;所述底座下端还设置有多个吸盘;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架,支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的支撑轴与翘板固定连接;所述翘板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罩,防护罩内设置有扇叶,扇叶的内侧与第一旋转轴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轴贯穿固定杆的一侧且伸入固定杆的空腔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车轮箱上,另一端与车轮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翘板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靠背,靠背的内侧设置有扶手。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伸缩杆和弹簧,弹簧固定安装在伸缩杆内侧,且伸缩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垫。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杆为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空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固定安装有锥齿轮A,锥齿轮A与下端与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轴上端的锥齿轮B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轴两端固定连接有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包括棘齿和棘爪,棘齿固定在棘轮机构的内环处,棘爪通过扭簧转动连接在锥齿轮D的转轴上,锥齿轮D与锥齿轮C啮合,锥齿轮C与第二旋转轴的下端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减震装置可有效降低翘板突然下落造成的冲击,设置的凹槽用于放置儿童的双脚,防止翘板一边下落时脚和腿被压,通过设置的扇叶跟随翘板上下移动时转动,起到降温的效果,同时增加了该装置的新颖性,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通过设置的车轮可手动收起,方便移动的同时不影响该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设置的吸盘可增加该装置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的俯视图。图3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中车轮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中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翘板、2-靠背、3-扶手、4-减震机构、5-底座、6-车轮箱、7-吸盘、8-支架、9-转盘、10-皮带、11-螺纹杆、12-移动块、13-推动杆、14-支撑杆、15-车轮、16-凹槽、17-防护罩、18-扇叶、19-第一旋转轴、20-锥齿轮A、21-锥齿轮B、22-第二旋转轴、23-支撑轴、24-锥齿轮C、25-锥齿轮D、26-棘齿、27-棘爪、28-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包括翘板1、底座5、车轮箱6和支架8;所述底座5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车轮箱6,车轮箱6的前后两端对称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1,且对称设置的螺纹杆11通过皮带10转动连接,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车轮箱6且与转盘9固定连接,螺纹杆11上套设有移动块12,移动块12与螺纹杆11螺纹连接,移动块12的下端铰接有推动杆13,推动杆13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4铰接,所述的支撑杆14的一端铰接在车轮箱6上,另一端与车轮15转动连接,转动转盘9使螺纹杆11转动,螺纹杆11转动时带动移动块12向左移动,移动块12向左移动时通过推动杆13带动支撑杆14转动,从而是车轮15接触地面,方便移动;所述底座5下端还设置有多个吸盘7,吸盘7可增加底座5的稳定性,提高了安全性能;所述底座5上端设置有凹槽16,凹槽16用于放置使用者的双脚,防止一边下落时脚和腿被压,凹槽16的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架8,支架8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轴23,所述的支撑轴23与翘板1固定连接,翘板1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靠背2,靠背2的内侧设置有扶手3,靠背2用于乘坐时依靠,扶手3可增加该装置的安全性;所述翘板1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4,减震机构4包括伸缩杆和弹簧,弹簧固定安装在伸缩杆内侧,且伸缩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垫,减震机构4可有效降低翘边突然下落造成的冲击,消除了安全隐患;所述支架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8,所述的固定杆28为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空腔,固定杆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罩17,防护罩17内设置有扇叶18,扇叶18的内侧与第一旋转轴19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轴19贯穿固定杆28的一侧且伸入固定杆28的空腔内;所述第一旋转轴19上固定安装有锥齿轮A20,锥齿轮A20与下端与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轴22上端的锥齿轮B21固定连接,第二旋转轴22转动时通过锥齿轮A20与锥齿轮B21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旋转轴19转动,第一旋转轴19带动扇叶18转动,扇叶18转动时可扇出风,起到降温的效果,同时增加该装置的新颖性,满足孩子们的心理;所述支撑轴23两端固定连接有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包括棘齿26和棘爪27,棘齿26固定在棘轮机构的内环处,棘爪27通过扭簧转动连接在锥齿轮D25的转轴上,锥齿轮D25与锥齿轮C24啮合,锥齿轮C24与第二旋转轴22的下端固定连接,翘板1两端上下移动时带动支撑轴23正反转,支撑轴23正反转时在棘轮机构的作用下使锥齿轮D25单向转动,锥齿轮D25通过与之啮合的锥齿轮C24带动第二旋转轴22转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包括翘板(1)、底座(5)、车轮箱(6)和支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车轮箱(6),车轮箱(6)的前后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11),且对称设置的螺纹杆(11)通过皮带(10)转动连接,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车轮箱(6)且与转盘(9)固定连接,螺纹杆(11)上套设有移动块(12),移动块(12)与螺纹杆(11)螺纹连接,移动块(12)的下端铰接有推动杆(13),推动杆(13)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4)铰接;所述底座(5)下端还设置有多个吸盘(7);所述底座(5)上端设置有凹槽(16),凹槽(16)的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架(8),支架(8)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轴(23),所述的支撑轴(23)与翘板(1)固定连接;所述翘板(1)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4);所述支架(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8),固定杆(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罩(17),防护罩(17)内设置有扇叶(18),扇叶(18)的内侧与第一旋转轴(19)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轴(19)贯穿固定杆(28)的一侧且伸入固定杆(28)的空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包括翘板(1)、底座(5)、车轮箱(6)和支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车轮箱(6),车轮箱(6)的前后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11),且对称设置的螺纹杆(11)通过皮带(10)转动连接,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车轮箱(6)且与转盘(9)固定连接,螺纹杆(11)上套设有移动块(12),移动块(12)与螺纹杆(11)螺纹连接,移动块(12)的下端铰接有推动杆(13),推动杆(13)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4)铰接;所述底座(5)下端还设置有多个吸盘(7);所述底座(5)上端设置有凹槽(16),凹槽(16)的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架(8),支架(8)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轴(23),所述的支撑轴(23)与翘板(1)固定连接;所述翘板(1)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4);所述支架(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8),固定杆(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罩(17),防护罩(17)内设置有扇叶(18),扇叶(18)的内侧与第一旋转轴(19)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轴(19)贯穿固定杆(28)的一侧且伸入固定杆(28)的空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移动的儿童运动跷跷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