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99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包括门框本体,门框本体内侧与门板接触面上设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门框本体两侧自内向为依次设有由钢板构成的加强层以及由PET纤维构成的吸音层,吸音层外部设有多个第一吸音凸条以及多个第二吸音凸条,第一吸音凸条截面呈半圆形结构,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倒梯形结构,第一吸音条、第二吸音条与吸音层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吸音条与第二吸音条在吸音层呈间隔设置,均匀分布;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吸音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加强层连接,加强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门框本体连接。结构简单,强度高,隔声效果佳。

A door frame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acoustic experiment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ound insulation door frame for acoustic experiment, including a doorframe body, a buffer layer composed of rubber elastic body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door frame and the door plate, and the inner direction of the doorframe body is arranged in turn with an strengthening layer composed of the steel plate and a sound absorbing layer composed of PET fiber, and the sound layer is set outside. There are a number of first sound suction bars and a number of second sound suction bars, the first sound suction bar section is semi circular, the second sound suction bar section is inverted trapezoidal structure, the first sound absorption bar, the second sound absorbing bar and the sound absorption layer are integrated structure, and the first sound absorption bar and the sound absorbing bar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nd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ction layer. The thickness of the strong layer is L1: the thickness of the door frame is L2: the thickness of the sound absorption layer is L3 = 2: 3: 19; the sound absorption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strengthening layer through the glue, and the strengthening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door frame through the sticky way.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strength is high, and the sound insulation effect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框,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
技术介绍
声学实验室,是用于模拟各种理想声场条件,进行各项参数测量的专用实验室,用以研究声波传播的规律和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部件的吸声、隔声和消声性能。主要用于模拟扩散声场、自由声场和声波在管道中的传播等,有混响室、消声室、隔声室等。现有技术中声学实验的隔声室采用的门和门框结构简单,往往采用吸引板简单制作,门与门框之间存在细小的缝隙,试验时偶尔会有声音漏出,其强度、隔声效果往往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结构简单,强度高,隔声效果佳。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包括门框本体,所述门框本体内侧与门板接触面上设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所述门框本体两侧自内向为依次设有由钢板构成的加强层以及由PET纤维构成的吸音层,所述吸音层外部设有多个第一吸音凸条以及多个第二吸音凸条,所述第一吸音凸条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第二吸音条与吸音层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与所述第二吸音条在所述吸音层呈间隔设置,均匀分布;所述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所述吸音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加强层连接,所述加强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所述缓冲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上述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其中,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设计,可以在门开关时填补门框与门体之间细小的缝隙,保障隔音效果,避免声音漏出的情况发生,且橡胶材质具有弹性,有利于不规则细缝的有效填充。采用独特的不规则吸音层设计,半圆形第一吸音条和倒梯形第二吸音条的设置,可大大增加声波与门框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吸音效率。独特设置加强板,有效提高门框强度,且经过上万次科学试验表明,当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时,加强板厚度最佳,既保障了强度,也避免了由于加强板过厚导致的门框过厚与门体不匹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A-A方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附图标记门框本体1、缓冲层2、加强层3、吸音层4、第一吸音凸条41、第二吸音凸条42。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包括门框本体,所述门框本体内侧与门板接触面上设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所述门框本体两侧自内向为依次设有由钢板构成的加强层以及由PET纤维构成的吸音层,所述吸音层外部设有多个第一吸音凸条以及多个第二吸音凸条,所述第一吸音凸条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第二吸音条与吸音层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与所述第二吸音条在所述吸音层呈间隔设置,均匀分布;所述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所述吸音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加强层连接,所述加强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所述缓冲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设计,可以在门开关时填补门框与门体之间细小的缝隙,保障隔音效果,避免声音漏出的情况发生,且橡胶材质具有弹性,有利于不规则细缝的有效填充。采用独特的不规则吸音层设计,半圆形第一吸音条和倒梯形第二吸音条的设置,可大大增加声波与门框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吸音效率。独特设置加强板,有效提高门框强度,且经过上万次科学试验表明,当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时,加强板厚度最佳,既保障了强度,也避免了由于加强板过厚导致的门框过厚与门体不匹配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其特征为,包括门框本体,所述门框本体内侧与门板接触面上设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所述门框本体两侧自内向为依次设有由钢板构成的加强层以及由PET纤维构成的吸音层,所述吸音层外部设有多个第一吸音凸条以及多个第二吸音凸条,所述第一吸音凸条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第二吸音条与吸音层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与所述第二吸音条在所述吸音层呈间隔设置,均匀分布;所述加强层厚度L1︰门框本体厚度L2︰吸音层厚度L3=2︰3︰19;所述吸音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加强层连接,所述加强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所述缓冲层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门框本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声学实验的隔声门门框,其特征为,包括门框本体,所述门框本体内侧与门板接触面上设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缓冲层;所述门框本体两侧自内向为依次设有由钢板构成的加强层以及由PET纤维构成的吸音层,所述吸音层外部设有多个第一吸音凸条以及多个第二吸音凸条,所述第一吸音凸条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吸音凸条截面呈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吸音条、第二吸音条与吸音层为一体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伟张兴杰徐德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英思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