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3449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3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包括成骨体和支撑体,其中成骨体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的支撑体固定在所述的通孔内;所述的成骨体与支撑体均为柱形结构,且支撑体的密度大于成骨体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成骨体上的孔隙率为80%~9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骨植入体内层的致密结构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而外部的多孔结构则增加了成骨活性效果,有利于骨长入,具有更好的植入效果。

A bone implant used for fracture or bone defec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ne implant for fracture or bone defect, including an osteogenic body and a supporting body, in which a hole is opened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osteogenic body, and the support body is fixed in the through hole; the osteogenic body and the support body are columnar structures, and the density of the support is greater than the density of the osteoblast.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supported body is round or rectangular; the surface and interior of the osteoblasts are porous, and the porosity on the osteoblasts is 80% to 90%. The compact structure of the inner layer of the bone implant of the utility model plays an effective supporting role, while the external porous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osteogenic activity,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long bone entry and the better implanta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科内植物,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负重区域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
技术介绍
对于骨折或骨缺损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自体骨移植或人工合成骨移植替代物的方法。自体骨移植多采用腓骨,是目前普遍认为加强骨折或骨缺损修复的最佳方法和材料。但是,限于供体部位的缺损、来源以及生物力学强度较低等因素,自体骨移植并不能具有全面的普适性,尤其对于利于胫骨平台、股骨等负重区域的骨植入,需要植入体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人工合成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合成骨,其主要缺陷是,力学强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负重区域的要求;并且成骨活性较和预后较差。另外,当前的骨植入体大多为预制结构,不能根据骨折或骨缺损部位的实际形状进行方便地加工,从而使得植入后吻合性差,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以增加成骨活性效果,并且利于负重和骨长入。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包括成骨体和支撑体,其中成骨体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的支撑体固定在所述的通孔内;所述的成骨体与支撑体均为柱形结构,且支撑体的密度大于成骨体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成骨体上的孔隙率为80%~90%。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体内部和表面亦分布有孔隙,该孔隙的直径小于成骨体上的孔隙直径,且支撑体上的孔隙率为10%~20%。进一步地,所述的成骨体上的孔隙和支撑体上的孔隙均杂乱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的成骨体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布有固定槽,所述的支撑体的顶面、底面上分布有第一固定孔。进一步地,所述的成骨体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槽,环槽中设置有环圈,环圈通过固定杆与所述的支撑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固定杆配合的第二固定孔。进一步地,所述的成骨体由两个对称设置的拼合体通过拼合固定后形成,所述的拼合体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拼合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两个拼合体拼合后,两个拼合体上的卡槽构成所述的环槽;所述的卡槽内开设有穿透拼合体的穿孔。进一步地,所述的环圈为非闭合结构,环圈上开设有缺口,缺口上设置有卡片,卡片上开设有锁定孔;所述的固定杆的一端连接在环圈内壁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本技术的骨植入体内层的致密结构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而外部的多孔结构则增加了成骨活性效果,有利于骨长入,具有更好的植入效果;2.本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个性化地组合构成,使整个植入体既能满足负重要求,又能更好地符合缺口或骨折部位的形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环圈和支撑体、成骨体端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拼合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环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和图4省略了成骨体表面孔隙的展示。图中标号代表:1—成骨体,2—支撑体,3—通孔,4—孔隙,5—固定槽,6—第一固定孔,7—固定杆,8—环圈,9—第二固定孔,10—卡槽,11—穿孔,12—拼合体,13—卡片,14—锁定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包括成骨体1和支撑体2,其中成骨体1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3,所述的支撑体2固定在所述的通孔3内;所述的成骨体1与支撑体2均为柱形结构,这里的柱形结构是指成骨体1或支撑体2的高度大于宽度,也可以看作是成骨体1或支撑体2端面的形状沿高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结构。且支撑体2的密度大于成骨体1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1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4,成骨体1上的孔隙率为80%~90%。支撑体2的密度大于成骨体1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1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4,成骨体1上(表面和内部)的孔隙率(所有孔隙4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为80%~90%。本方案中,支撑体2的作用主要是承力和支撑,在人体负重区域的骨骼发生骨折或者骨缺损后,为了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尽快恢复,这对于支撑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方案中,采用外层和内层采用不同的结构,即内层的支撑体2结构密度较大,整体较为坚硬,起到负重、支撑作用;而外部的成骨体1则采用多孔结构,在成骨体1上分布有孔隙4,具体地,孔隙4分布在成骨体1的表面和内部,且分布方式为杂乱、无序的。本方案中上述设置其目的是:支撑体2可采用圆柱或矩形结构,且整体为柱状结构,这就使得支撑体2一方面能在外形上适应人体大多负重部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便于加工制作,且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采用以支撑体2作为内芯、成骨体1环绕内芯排布的结构,能有效地分担成骨体1表面的压力,且利于成骨体1与周围组织的相结合。本方案中,成骨体1上分布的孔隙4,其作用是有效地增加了成骨活性效果,因为骨骼组织可以自成骨体1端面的缝隙长入,这样将更有利于恢复过程。成骨体1上的孔隙4分布虽然是无序的,但自上端至下端方向仍存在通道,即如果从上端面向成骨体1中倾倒液体,液体是可以从成骨体1的侧面和下端面流出的。这样可使骨组织充分长入。支撑体2可采用压力加工技术制备,成骨体1可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至于支撑体2和成骨体1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纳米磷酸三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内部和表面亦分布有孔隙4,该孔隙4的直径小于成骨体1上的孔隙4直径,且支撑体2上的孔隙4率为10%~20%,这样的结构使得支撑体2具有比成骨体1更高的密度和力学强度。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整个骨植入体的制备和使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本实施例中,成骨体1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布有固定槽5,所述的支撑体2的顶面、底面上分布有第一固定孔6。具体使用时,整个骨植入体作为支撑部件,置入到骨缺损或者骨折部位。而当对于缺损或骨折部位的修补具有更高要求时,可采用3D打印技术或者生物仿生建模技术,先制备出和缺损或骨折部位形状相仿的表面支撑件,然后再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将表面支撑件与本方案的支撑体2表面的第一固定孔6相连接,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支撑和置入效果。至于所述的固定槽5,则可在表面支撑件的下部设置凸起,卡入到固定槽5中,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成骨体1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槽,环槽中设置有环圈8,环圈8通过固定杆7与所述的支撑体2连接;这是为了使成骨体1相对于支撑体2能固定牢靠。支撑体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固定杆7配合的第二固定孔9,固定杆7的一端插入到第二固定孔9中。为了更方便地制备骨植入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成骨体1由两个对称设置的拼合体12(相当于将一个成骨体1沿轴线劈开后形成的两个结构)通过拼合固定后形成,所述的拼合体12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拼合体12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10,两个拼合体12拼合后,两个拼合体12上的卡槽10构成所述的环槽;所述的卡槽10内开设有穿透拼合体12的穿孔11。所述的环圈8为非闭合结构,环圈8上开设有缺口,缺口上设置有卡片13,卡片13上开设有锁定孔14;所述的固定杆7的一端连接在环圈8内壁上。在固定成骨体1时,将固定杆7分别穿过穿孔11并插入到所述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成骨体(1)和支撑体(2),其中成骨体(1)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3),所述的支撑体(2)固定在所述的通孔(3)内;所述的成骨体(1)与支撑体(2)均为柱形结构,且支撑体(2)的密度大于成骨体(1)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1)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4),成骨体(1)上的孔隙率为80%~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成骨体(1)和支撑体(2),其中成骨体(1)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3),所述的支撑体(2)固定在所述的通孔(3)内;所述的成骨体(1)与支撑体(2)均为柱形结构,且支撑体(2)的密度大于成骨体(1)的密度;所述的支撑体(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结构;所述的成骨体(1)的表面和内部分布有孔隙(4),成骨体(1)上的孔隙率为80%~9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体(2)内部和表面亦分布有孔隙(4),该孔隙(4)的直径小于成骨体(1)上的孔隙(4)直径,且支撑体(2)上的孔隙(4)率为10%~2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骨体(1)上的孔隙(4)和支撑体(2)上的孔隙(4)均杂乱分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骨折或骨缺损的骨植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骨体(1)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布有固定槽(5),所述的支撑体(2)的顶面、底面上分布有第一固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恒唐佩福张里程崔翔李明李志锐邓元孙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