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国兴专利>正文

一种锡林针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396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锡林针布,由基部和处于基部之上的针齿构成,其中的针齿呈等间距布置;其特征在于针齿的齿底与齿尖间呈圆弧过渡,齿底角(α1)采用14~16°的负角;其齿前角(α)为18~22°,工作角(δ)为68~72°,齿尖角(β)为20~30°,齿深(h1)为0.45~0.6mm。(*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金属针布。具体说是用于梳理大豆蛋白纤维的锡林针布
技术介绍
2000年,我国开发成功了大豆蛋白纤维,为人类的衣着又提供了一种优质的天然纺织材料。为适应大豆纤维的大批量生产,就必需研制并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梳理和转移的锡林针布。目前,纺织行业所用的梳棉机锡林针布,如瑞士格拉夫公司生产的R-2815型锡林针布,其前角较小仅为15°,齿深较深达0.8mm。这种锡林针布,只能用于梳理纯棉纤维或普通化学纤维,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梳理和转移就会发生缠绕难点。因此,适用范围不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锡林针布。这种针布,适用于对大豆蛋白纤维等难转移纤维的梳理和转移。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由以下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由基部和处于基部之上的针齿构成,其中的针齿呈等间距布置;其结构特点是针齿的齿底与齿尖间呈圆弧过渡,齿底角采用14~16°的负角;其齿前角α为18~22°,工作角δ为68~72°,齿尖角β为20~30°,齿深h1为0.45~0.6mm。采用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的针齿前角较大(18~22°),且针面集合形状采用超浅齿深(0.45~0.6mm),再加齿底角为14~16°的负角与圆弧连结,既有效保证了大豆蛋白纤维在针面上得到较强的分梳,又可避免其下沉至针底而不参加梳理和转移,解决了摩擦系数较小的大豆蛋白纤维在分梳过程中不易被握持和易下沉的矛盾,确保了梳理质量。既能用于梳理纯棉纤维或普通化学纤维,又能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梳理和转移,适用范围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由基部和针齿构成。其中的齿部由若干呈等间距布置的针齿组成,其齿底与齿尖间成圆弧过度,其齿底角α1采用14°的负角,齿前角α为19°,工作角δ为72°,齿尖角β为25°,齿背角γ为40°,总高度h为2.6mm,齿深h1为0.6mm,基部厚度b为0.6mm。其齿尖两侧的圆弧半径R1和R2分别为0.9mm和0.25mm。实施例二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由基部和针齿构成。其中的齿部由若干呈等间距布置的针齿组成,其齿底与齿尖间成圆弧过度,其齿底角α1采用15°的负角,齿前角α为22°,工作角δ为68°,齿尖角β为30°,齿背角γ为45°,总高度h为2.8mm,齿深h1为0.55mm,基部厚度b为0.5mm。其齿尖两侧的圆弧半径R1和R2分别为1.1mm和0.30mm。实施例三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锡林针布由基部和针齿构成。其中的齿部由若干呈等间距布置的针齿组成,其齿底与齿尖间成圆弧过度,其齿底角α1采用16°的负角,齿前角α为18°,工作角δ为70°,齿尖角β为20°,齿背角γ为50°,总高度h为2.5mm,齿深h1为0.45mm,基部厚度b为0.7mm。其齿尖两侧的圆弧半径R1和R2分别为0.7mm和0.35mm。权利要求1.一种锡林针布,由基部和处于基部之上的针齿构成,其中的针齿呈等间距布置;其特征在于针齿的齿底与齿尖间呈圆弧过渡,齿底角(α1)采用14~16°的负角;其齿前角(α)为18~22°,工作角(δ)为68~72°,齿尖角(β)为20~30°,齿深(h1)为0.45~0.6mm。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梳理大豆蛋白纤维的锡林针布。它由基部和处于基部之上的针齿构成,其中的针齿呈等间距布置。针齿的齿底与齿尖间呈圆弧过渡,齿底角采用14~16°的负角。其齿前角α为18~22°,工作角δ为68~72°,齿尖角β为20~30°,齿深h1为0.45~0.6mm。这种锡林针布,既能用于梳理纯棉纤维或普通化学纤维,又能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梳理和转移,适用范围宽。文档编号D01G15/00GK2576731SQ0226436公开日2003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2日专利技术者王兟, 章国兴 申请人:章国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兟章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章国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