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纤用盖板针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274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梳棉机的分梳元件,其主要特征是植针方式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并采用超浅针隙和超小工作角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地防止化纤缠绕梳针,充塞针隙,提高针布综合梳理能力,延长针布使用寿命,可大幅度减少盖板花,节约原材料,降低纺纱成本,提高纺织厂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梳棉机的分梳元件。盖板针布是梳棉机自由分梳区的关键分梳元件。盖板针布梳理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成纱质量及纺织厂的经济效益。目前,纺织厂普遍使用的化纤盖板针布结构陈旧、品种单一。如国产702型针布,梳针为等距均匀排列,梳针较高,尖劈角和工作角较大。这种盖板针布有以下主要缺点1、化纤在梳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静电,容易发生化纤缠绕盖板梳针,充塞针隙,阻碍纤维转移,从而产生大量粒结,严重影响梳理质量。2、化纤与金属梳针的摩擦系数较棉纤维大,且化纤长度较长,故盖板梳针承受的梳理力较大,传统针布的针齿易发生弯曲变形,纤维也易受损伤。3、传统针布盖板花率高,可纺纤维损失量大,原材料消耗多。本技术的目的是改进现有技术的缺点,提高盖板针布梳理能力,防止化纤缠绕梳针,充塞针隙,延长针布使用寿命,减少盖板花率,降低化纤损耗。本技术根据化学纤维的工艺特性,梳理速度、产质量要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分梳元件的工艺性能,对各项规格参数进行了综合优化设计,梳针改进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稀部为条纹排列,密部为斜纹排列,并采用超浅针隙,超小工作角设计和提高针尖原始锋利度,即减小梳针正视尖劈角等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底布1固定在框架2上。底布1采用多层橡胶复合结构,以增强底布对梳针的握持稳固性和梳针复位的回弹性。梳针3用优质钢材,如70#高碳钢或65锰钢制成。植针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稀部为条纹排列,密部为斜纹排列,植针形式(行×针),稀部4.5×2,密部4×6,使分梳作用逐渐增强,防止化纤束在盖板趾面入口处受到强烈挤压而产生缠绕梳针,充塞针隙现条。梳针采用超浅针隙和超小工作角设计。裸针高小于3mm,最佳裸针高2.5mm,工作角小于70°,最佳工作角为68°,梳针正视尖劈角小于20°,优选角为16°。本技术有效地防止了化纤缠绕梳针,充塞针隙,提高了针布综合梳理效能,延长了针布使用寿命,与传统化纤盖板针布相比较盖板花率下降53%,节约原材料,降低纺纱成本,生条棉结,成纱棉结、粗节、细节均大幅度减少。成纱条千CV值得到改善,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权利要求1.一种由框架、底布、梳针组成的化纤用盖板针布,其特征是梳针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稀部为条纹排列,密部为斜纹排列。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纤用盖板针布,其特征为裸针高小于3mm,工作角小于70°,梳针正视尖劈角小于20°。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化纤用盖板针布,其特征为裸针高2.5mm,工作角68°,梳针正视尖劈角16°。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梳棉机的分梳元件,其主要特征是植针方式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并采用超浅针隙和超小工作角设计。本技术能有效地防止化纤缠绕梳针,充塞针隙,提高针布综合梳理能力,延长针布使用寿命,可大幅度减少盖板花,节约原材料,降低纺纱成本,提高纺织厂经济效益。文档编号D01G15/84GK2108103SQ9123048公开日1992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8日专利技术者孙明辉, 徐康明 申请人:江阴弹性针布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框架、底布、梳针组成的化纤用盖板针布,其特征是梳针为不等密混合排列,先稀后密,稀部为条纹排列,密部为斜纹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辉徐康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弹性针布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