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591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包括支撑架、支撑模、内模和外模;外模由多个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构成;钢板活动模为球缺形,木质活动模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球缺形匹配的凹槽,使钢板活动模与木质活动模组合后能构成完整的圆弧表面;多个内模紧贴于外模的内表面;支撑模紧贴于内模的内表面;支撑架通过多个液压伸缩支架均匀分散地支撑到支撑模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多个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组合构成支撑模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支撑模板的数量以适应不同直径大小的隧道的衬砌施工;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构成的组合部件强度高,精度高,且拼缝严密,不易变形;同时也能减少木材的浪费,解决了全部采用木质模板时堵塞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
本技术涉及堵头模板
,具体为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铁建设也纳入战略高度,铁路隧道工程越来越多。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加强铁路、公路建设的新高潮中,不同长度、不同类型的山岭隧道大量涌现,因此隧道技术的发展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的工程实际出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矿山法仍然是修建山岭隧道的主流方法,是其它方法不可能代替的。因此改造和完善矿山法及其相关施工技术,仍然是刻不容缓的,必须及时总结经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山岭隧道矿山法的施工技术水平。堵头模板是隧道衬砌模板的重要附属配件,施工人员常常不够重视堵头板的设置,而是采用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予以解决。施工中为了降低造价,常常使用小尺寸的简易木模板,导致搭建的模板不够平整,造成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止水带定位不准确、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止水带错位、变形,影响防水效果等现象时有发生。采用传统工艺安装止水带,往往无法满足质量要求,二次衬砌端头采用钢模板固定因受隧道开挖超欠挖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用以解决采用临时性措施导致的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止水带定位不准确、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止水带错位、变形,防水效果差等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包括支撑架、支撑模、内模和外模;所述外模由多个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组合构成;钢板活动模为球缺形,木质活动模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球缺形匹配的凹槽,使钢板活动模与木质活动模组合后能构成完整的圆弧表面;内模紧贴于外模的内表面;支撑模紧贴于内模的内表面;还包括有支撑内模的支撑架。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所述支撑架通过多个均匀分散设置的支架支撑到支撑模的内表面。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左第一支架、左第二支架、左第三支架、左第四支架、左第五支架、右第一支架、右第二支架、右第三支架、右第四支架和右第五支架;所述左第一支架、左第二支架和左第三支架均支撑到支撑模左侧下部的内表面,左支撑柱上对应左第一支架、左第二支架和左第三支架的位置分别固定有左第一连接卡箍、左第二连接卡箍和左第三连接卡箍,连接卡箍与对应的支架铰接;所述右第一支架、右第二支架和右第三支架均支撑到支撑模右侧下部的内表面,右支撑柱上对应右第一支架、右第二支架和右第三支架的位置分别固定有右一连接卡箍、右第二连接卡箍和右第三连接卡箍,连接卡箍与对应的支架铰接;所述支撑板上固定有左第四支架、右第四支架和液压气缸;左第四支架支撑到支撑模左侧顶部的内表面;左第四支架的左侧还铰接有左第五支架,左第五支架支撑到支撑模左侧上部的内表面;右第四支架支撑到支撑模右侧顶部的内表面;右第四支架的右侧还铰接有右第五支架,右第五支架支撑到支撑模右侧上部的内表面;液压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支撑块,用以支撑到支撑模的内表面的顶部。更进一步的,所述左第一支架、左第二支架、左第三支架、左第四支架、左第五支架、右第一支架、右第二支架、右第三支架、右第四支架和右第五支架均为液压伸缩杆。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还设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将左支撑柱、右支撑柱和支撑板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竖向支架和横向支架;竖向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到支撑板的下方,底部设有下安装板;下安装板通过左第一连接支架连接到左第一连接卡箍,并通过右第一连接支架连接到右第一连接卡箍;左第一连接支架和右第一连接支架之间还连接有横向连接支架以增强左第一连接支架和右第一连接支架连接的稳定性;横向支架贯穿且固定到竖向支架的中部;横向支架的左端设有左安装板,左安装板通过左第二连接支架连接到左第二连接卡箍,同时通过左第四连接支架连接到支撑板左侧的下方;横向支架的右端设有右安装板,右安装板通过右第二连接支架连接到右第二连接卡箍,同时通过右第四连接支架连接到支撑板右侧的下方;左第三连接卡箍同时还通过左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到支撑板左侧的下方,右第三连接卡箍同时还通过右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到支撑板右侧的下方。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内模的内部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支撑模上设有多个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管。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内模的内部设有多个减震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多个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组合构成支撑模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支撑模板的数量以适应不同直径大小的隧道的衬砌施工;木质活动模和钢板活动模构成的组合部件强度高,精度高,刚度大,且拼缝严密,不易变形,整体性也十分良好;同时也能减少木材的浪费,解决了全部采用木质模板时堵塞效果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外模、内模和支撑模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中各标号的释义为:1-左第一支架,2-左第二支架,3-左第三支架,4-支撑板,5-左第五支架,6-左第四支架,7-连接横杆,8-支撑块,9-液压气缸,10-右第四支架,11-右第五支架,12-外模,1201-木质活动模,1202-钢板活动模,13-内模,14-支撑模,15-连接装置,1501-竖向支架,1502-横向支架,1503-左安装板,1504-右安装板,1505-下安装板,16-右第三支架,17-排水管,18-右第二支架,19-右第一支架,20-右支撑柱,21-右第三连接支架,22-右第二连接支架,23-右第一连接支架,24-右第四连接支架,25-横向连接支架,26-左第四连接支架,27-左第一连接支架,28-左第二连接支架,29-左第三连接支架,30-左支撑柱,31-减震柱,32-排水孔。本技术包括支撑架、支撑模14、内模13和外模12,为左右对称的结构。所述外模12由多个木质活动模1201和钢板活动模1202组合构成。钢板活动模1202为球缺形,木质活动模120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球缺形匹配的凹槽,使钢板活动模1202与木质活动模1201组合后能构成完整的圆弧表面,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平整性。多个内模13紧贴于外模12的内表面。内模13的内部设有多个减震柱31和排水孔32。支撑模14紧贴于内模的内表面,支撑模14上设有多个排水管17,排水管17连通排水孔32。本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的隧道施工情况组合外模12和内模13的数量,以此来适应不同直径大小的隧道的衬砌施工。施工隧道内的滴水将通过排水孔32引流至排水管17从而排出隧道,使隧道内保持一个较好的施工环境。减震柱31能有效缓解隧道顶部对模板的挤压力,使模板不易变形。木质活动模1201和钢板活动模1202构成的组合部件强度高,精度高,刚度大,且拼缝严密,不易变形,整体性也十分良好。同时也能减少木材的浪费,解决了全部采用木质模板时堵塞效果差的问题。由于外模12的表面平整性高,同时也解决了止水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内模13全部采用钢制模对外模12进行支撑,强度更高,拼缝严密,不易变形。支撑模14对内模13和外模12进行支撑,保证了隧道衬砌施工的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支撑模(14)、内模(13)和外模(12);所述外模(12)由多个木质活动模(1201)和钢板活动模(1202)组合构成;钢板活动模(1202)为球缺形,木质活动模(120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球缺形匹配的凹槽,使钢板活动模(1202)与木质活动模(1201)组合后能构成完整的圆弧表面;内模(13)紧贴于外模(12)的内表面;支撑模(14)紧贴于内模(13)的内表面;还包括有支撑内模(13)的支撑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支撑模(14)、内模(13)和外模(12);所述外模(12)由多个木质活动模(1201)和钢板活动模(1202)组合构成;钢板活动模(1202)为球缺形,木质活动模(120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球缺形匹配的凹槽,使钢板活动模(1202)与木质活动模(1201)组合后能构成完整的圆弧表面;内模(13)紧贴于外模(12)的内表面;支撑模(14)紧贴于内模(13)的内表面;还包括有支撑内模(13)的支撑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4),支撑板(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柱(30)和右支撑柱(20);所述支撑架通过多个均匀分散设置的支架支撑到支撑模(14)的内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衬堵头钢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左第一支架(1)、左第二支架(2)、左第三支架(3)、左第四支架(6)、左第五支架(5)、右第一支架(19)、右第二支架(18)、右第三支架(16)、右第四支架(10)和右第五支架(11);所述左第一支架(1)、左第二支架(2)和左第三支架(3)均支撑到支撑模(14)左侧下部的内表面,左支撑柱(30)上对应左第一支架(1)、左第二支架(2)和左第三支架(3)的位置分别固定有左第一连接卡箍、左第二连接卡箍和左第三连接卡箍,连接卡箍与对应的支架铰接;所述右第一支架(19)、右第二支架(18)和右第三支架(16)均支撑到支撑模(14)右侧下部的内表面,右支撑柱(20)上对应右第一支架(19)、右第二支架(18)和右第三支架(16)的位置分别固定有右一连接卡箍、右第二连接卡箍和右第三连接卡箍,连接卡箍与对应的支架铰接;所述支撑板(4)上固定有左第四支架(6)、右第四支架(10)和液压气缸(9);左第四支架(6)支撑到支撑模(14)左侧顶部的内表面;左第四支架(6)的左侧还铰接有左第五支架(5),左第五支架(5)支撑到支撑模(14)左侧上部的内表面;右第四支架(10)支撑到支撑模(14)右侧顶部的内表面;右第四支架(10)的右侧还铰接有右第五支架(11),右第五支架(11)支撑到支撑模(14)右侧上部的内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成龙刘震中白重川康博任小强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