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42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设于前排桩一侧的后排桩、连接前排桩的前排桩压顶梁、连接后排桩的后排桩压顶梁以及连接前排桩与后排桩的连系梁;所述前排桩及后排桩间设有旋喷桩,该旋喷桩内设有为其定位的钢绞线。优点为:该双排桩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内力较小、支护结构变形小,无需在后续基坑开挖过程中设置撑锚等支撑构件,降低了支护桩材料用量,极大地方便了坑内土方开挖以及地下结构的施工,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适用的基坑工程范围更广。

A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rotary jet pile for pile bod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a rotating pile, which includes a front row pile, a back row pile on one side of the front row, a front row pile top beam connecting the front row pile, a back row pile top beam connecting the back row pile and a connecting beam connecting the front row pile with the back row pile, and the front and rear piles are equipped with a swirling jet. The pile is equipped with a steel strand positioned for it. The advantages are: the overall rigidity of the double row pile structure is large, the internal force is small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small. There is no need to set up support components such as anchorage and anchor in the process of subsequent excavation, which reduces the amount of supporting pile material, greatly reduces the excavation of the p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saves th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d the scope of the applied foundation pit is wi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坑支护机构
,尤其涉及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各类基坑支护方式随之涌现。双排桩支护是当前基坑工程中的重要支护形式之一,双排桩支护通过前后排桩、桩顶冠梁以及前后排桩间的连系梁形成空间门式刚架,与悬臂式排桩相比可显著增加支护结构的刚度,有效地控制支护体系的变形,且在后续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无需设置撑锚,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然而常规双排桩结构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有时会面临桩体位移过大和抗倾覆能力较弱的问题。为满足变形控制要求,往往需要较大截面尺寸的桩顶连系梁。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双排桩支护中前后排桩的桩身内力、提高双排桩支护的整体刚度的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设于前排桩一侧的后排桩、连接前排桩的前排桩压顶梁、连接后排桩的后排桩压顶梁以及连接前排桩与后排桩的连系梁;所述前排桩及后排桩间设有旋喷桩,该旋喷桩内设有为其定位的钢绞线。本技术在传统双排桩支护中的前后排桩之间增设了旋喷桩,能很好的将腰梁、前后排桩以及桩间土体连接在一起,降低了前排桩和后排桩的桩身内力,显著增加了支护的整体刚度,提供较大的抗力,有利于基坑的变形控制,且降低桩身材料用量,提高经济效益;其次,采用钢绞线定位方法,改善了桩身处旋喷桩施工的方法,节约了工期,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方式,提高了深层旋喷桩的施工精度,避免了旋喷桩施工时由于方向确定不稳定带来的施工误差而影响基坑周围桩体的强度,减少传统支护中对前后排桩桩身的伤害。进一步说,本技术的钢绞线通过设于后排桩上的锚固装置进行锚固;该锚固装置包括锚盘及锚固端板。再进一步说,本技术的前排桩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排桩的腰梁,其平行设置于前排桩压顶梁的下方;旋喷桩的一端与腰梁连接,另一端与后排桩连接;旋喷桩的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水灰比为0.4~0.45,灰砂比为0.5~1.0。更进一步说,前排桩为圆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后排桩为圆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前排桩与后排桩的平面布置为梅花阵列排布。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为:该双排桩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内力较小、支护结构变形小,无需在后续基坑开挖过程中设置撑锚等支撑构件,降低了支护桩材料用量,极大地方便了坑内土方开挖以及地下结构的施工,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适用的基坑工程范围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结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结构的钢绞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结构的钢绞线拉至水平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结构的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包括前排桩1、设于前排桩1一侧的后排桩2、连接前排桩1的前排桩压顶梁3、连接后排桩2的后排桩压顶梁4以及连接前排桩1与后排桩2的连系梁5,其中,前排桩1为圆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前排桩1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排桩1的腰梁9,其平行设置于前排桩压顶梁3的下方,后排桩2为圆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前排桩1与后排桩2采用梅花阵列排布;所述前排桩1及后排桩2间设有旋喷桩6,旋喷桩6的一端与腰梁9连接受力,另一端与后排桩2连接,旋喷桩6的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水灰比为0.4~0.45,灰砂比为0.5~1.0,采用中粗砂拌合。该旋喷桩6内还设有为其定位的钢绞线7,该钢绞线7通过设于后排桩2上的锚固装置8进行锚固,而锚固装置8包括锚盘81及锚固端板82,如图5所示。本技术双排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基坑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开挖深度以及变形控制要求等,对基坑支护体系进行设计计算,选定支护体系中前排桩1与后排桩2的桩径与配筋,前排桩1与后排桩2之间的间距,腰梁9的截面尺寸,前排桩压顶梁3、后排桩压顶梁4及连系梁5等的相关参数。(2)现场绑扎钢筋笼。根据设计要求,分别绑扎前排桩1钢筋笼、后排桩2钢筋笼,将钢筋笼平放于地面上,在后排桩的2钢筋笼上按照设计要求位置绑扎锚固装置8,同时将钢绞线7锚固于锚固装置8,钢绞线7随后排桩2一同打入土体内,前排桩压顶梁3施工前应现将钢绞线7拉至前排桩压顶梁3底水平位置,防止拉钢绞线7时受前排桩压顶梁3影响而无法施工,如图3及图4所示。(3)成孔。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4.4规定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设于前排桩(1)一侧的后排桩(2)、连接前排桩(1)的前排桩压顶梁(3)、连接后排桩(2)的后排桩压顶梁(4)以及连接前排桩(1)与后排桩(2)的连系梁(5);所述前排桩(1)及后排桩(2)间设有旋喷桩(6),该旋喷桩(6)内设有为其定位的钢绞线(7),所述钢绞线(7)通过设于后排桩(2)上的锚固装置(8)进行锚固,该锚固装置(8)包括锚盘(81)及锚固端板(82),所述前排桩(1)上设有用于连接前排桩(1)的腰梁(9),其平行设置于前排桩压顶梁(3)的下方,旋喷桩(6)的一端与腰梁(9)连接,另一端与后排桩(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身设有旋喷桩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设于前排桩(1)一侧的后排桩(2)、连接前排桩(1)的前排桩压顶梁(3)、连接后排桩(2)的后排桩压顶梁(4)以及连接前排桩(1)与后排桩(2)的连系梁(5);所述前排桩(1)及后排桩(2)间设有旋喷桩(6),该旋喷桩(6)内设有为其定位的钢绞线(7),所述钢绞线(7)通过设于后排桩(2)上的锚固装置(8)进行锚固,该锚固装置(8)包括锚盘(81)及锚固端板(82),所述前排桩(1)上设有用于连接前排桩(1)的腰梁(9),其平行设置于前排桩压顶梁(3)的下方,旋喷桩(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波周爱兆袁梓瑞黄献文刘顺青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致创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