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39189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按质量百分比计其组分如下:C 0.001~0.40,Cr 11.0~22.0,Ni 1.0~12.0,Mo 0~3.0,Ti 0.07~1.50,Al 0.05~1.50,Si 0.10~2.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不锈钢的制造步骤为:首先用电炉熔炼,后用AOD炉精炼并铸造成钢锭;进行热轧或热锻处理;奥氏体化处理并空冷淬火;深冷处理;回火。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逆变奥氏体形成的热动力学条件和其马氏体转变的机理为依据,为逆变奥氏体创造细小弥散的形核位置,并提高奥氏体热稳定性,从而使马氏体板条间形成大量细长条状的逆变奥氏体,显著改善了马氏体不锈钢韧塑性。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with inversion austenitic toughening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toughened by inverting austeni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ccording to mass percenta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ainless steel is as follows: C 0.001~0.40, Cr 11.0~22.0, Ni 1.0~12.0, Mo 0~3.0, Ti 0.07~1.50, Al 0.05~1.50, impurities and non avoidable impurities, the manufacturing step of the stainless steel For: first smelting with electric furnace, then refining and casting steel ingot by AOD furnace; hot rolling or hot forging; austenitizing treatment and air cooling quenching; cryogenic treatment; tempering. The invention is based on the thermal dynamic conditions of the inversion austenite and the mechanism of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creating the nucleation position of the fine dispersion for the inversion austenite and improvin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austenite, thus making the martensitic plates forming a large number of elongated and striped austenite,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ductility and ductility of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钢领域,涉及一种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尤其适用于航空航天、火电核电、家用电器、汽车行业、精密医疗器械等高强韧耐蚀钢。
技术介绍
马氏体不锈钢抗拉强度高,延展性好,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可加工性以及较低的成本。目前,此类钢种主要应用于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用无缝管和输送管道、湿天然气处理设施、水力发电、压缩机叶轮、原子能电站铸件和压力容器等。其优异的性能源于特殊的微观组织结构。经过合适的淬火和回火热处理后,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弥散分布在片层中的逆变奥氏体的两相结构。逆变奥氏体由马氏体转变而来,与淬火过程中转变不完全的残余奥氏体不用。由于逆变奥氏体硬度低易变形,缓解了板条间密集排列的位错前端引起的应力集中,可阻止裂纹在马氏体板条之间的扩展,并且会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进一步吸收变形功,从而显著改善材料的韧塑性。形成足够数量的细小逆变奥氏体并提高其稳定性是获得韧化效果的重要条件。在Q-P处理的TRIP钢中,获得奥氏体的方式是将钢从奥氏体化温度淬火至Ms~Mf之间某一温度,形成马氏体/贝氏体和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此后加热至碳分配温度,使C元素从过饱和的马氏体或贝氏体扩散至奥氏体中,从而提高奥氏体稳定性并保留至室温,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残余奥氏体。在低合金钢如BA160、沉淀硬化不锈钢、马氏体回火钢中,逆变奥氏体是增加韧塑性的重要方式。其获得逆变奥氏体的方式是通过淬火+回火或多次淬火+多次回火,回火温度在Ac1~Ac3之间的两相区,从而使部分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上述方法主要是利用奥氏体形成元素C来稳定奥氏体,由于C扩散能力强,在回火后易从室温非平衡的奥氏体中扩散到周围基体中,减弱奥氏体稳定性。为使逆变奥氏体更细小,是通过反复相变形成更多界面,为逆变奥氏体提供形核位置,但不能有效调控奥氏体生长行为,因此逆变奥氏体尺度一般较大,在形变过程中一旦转变为马氏体,即会成为诱发裂纹的重要因素,危害塑韧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形成大量细小的不含Ni的碳化物和富Ni的析出相,从而制造富Ni区域,为逆变奥氏体提供形核核心,细化逆变奥氏体并提高其热稳定性。针对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该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其化学组成成分(wt.%)为C0.001~0.40,Cr11.0~22.0,Ni1.0~12.0,Mo0~3.0,Ti0.07~1.50,Al0.05~1.50,Si0.10~2.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上述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目标不锈钢成分进行配料,并对原料依次进行电炉熔炼、AOD炉精炼和铸造;(2)热轧或热锻处理;(3)奥氏体化处理,然后空冷淬火;(4)深冷处理;(5)回火热处理。进一步的,步骤(2)中,热轧或热锻处理的工艺参数为:始锻或初轧温度1000~1250℃;终锻或终轧温度600~850℃;变形量50~90%。进一步的,步骤(3)中,奥氏体化处理温度为880-1250℃,保温时间为25-120min。进一步的,步骤(4)中,深冷处理温度为-196~-50℃,保温时间为10~70min。进一步的,步骤(5)中,回火热处理温度为500~750℃,保温时间为30-300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制造的马氏体不锈钢,逆变奥氏体呈细长条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其热力学稳定性好,在室温甚至是液氮温度均不再会发生转变,但会在形变过程中发生相变,耗散变形能,缓解应力集中,因而显著改善马氏体不锈钢韧塑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造的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中逆变奥氏体透射电镜照片。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造的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中纳米析出相的透射电镜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列举这些实施例仅出于示例性目的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化学组成成分的设计依据如下:C是最常用的强化元素,通过间隙固溶强化和纳米级碳化物析出强化发挥作用。碳是奥氏体形成元素,是提高逆变奥氏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碳含量也使韧性、塑性和工艺性能呈直线下降。据此设计的C含量在0.001-0.40%之间。Cr是实现不锈钢耐蚀性的最主要元素,Cr含量太低无法形成连续致密的富Cr氧化膜,耐蚀性差。但过多的Cr会阻碍逆变奥氏体的形成,马氏体含量降低,铁素体增加,强度下降,且引发δ铁素体含量快速增加,使钢的冷热加工塑性变差,强度下降。据此设计的Cr含量在11.0~22.0%之间。Ni是重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通过形成富Ni的区域,可为逆变奥氏体提供形核核心,由于Ni的扩散系数小,因此相比于C能提高逆变奥氏体热稳定性。Ni含量过多会形成过多奥氏体,不锈钢强度无法保证,且奥氏体较粗大,也不利于提高韧塑性。据此设计的Ni含量在1.0~12.0%之间。Mo与Cr协同作用可促使不锈钢表面钝化,提高不锈钢在非氧化介质特别是含氯离子介质中的抗点蚀和缝隙腐蚀的能力。Mo也是重要的沉淀强化元素,可形成Mo2C、Laves-Fe2Mo及富Mo的R’等析出相获得强化。Mo与碳的结合力远大于Cr,因此防止了形成Cr的碳化物而造成局部贫Cr,保证了不锈钢耐蚀性。Mo也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回火稳定性。但过多的Mo含量增加δ铁素体析出量,因此设计的Mo含量在0~3.0%之间。Ti的回火析出能力很强,以Ni3Ti或Ni3(Ti,Mo)的形态析出强化,此类纳米相结构稳定,可在高温长时间回火保持细小尺度,促进逆变奥氏体形核。Ti含量过多时,析出相往往在马氏体板条界面析出,极易演变成裂纹源,并沿马氏体板条界面扩展,引发准解理开裂。据此设计的Ti含量在0.07~1.50%之间。Al需保证合适的含量以形成足够数量的Ni(Mn,Al)、Ni3(Al,Ti)等金属间化合物。Ti和Al共同加入比单独加入Ti时具有更好的强化效果。Al还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致密的Al2O3膜,进一步提高耐蚀性,尤其是高温水汽环境下的耐蚀性。但过高的Al含量使钢液的流动性大幅下降,带来冶炼浇铸困难,并产生δ铁素体。因此本专利技术将Al含量在0.05~1.50%之间。Si能显著阻碍碳的扩散,因而保证了碳化物的细小尺度,并将不溶于碳化物的Ni元素排挤至周围基体中,为逆变奥氏体提供形核核心。同时,Si也阻碍了奥氏体中的C向周围基体扩散,因此提高奥氏体热稳定性。但过高含量的Si降低了韧、塑性,严重损害冷加工成型性。据此设计的Si含量在0.10~2.0%之间。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设计依据如下:始锻或初轧温度控制在1000~1250℃,可保证马氏体不锈钢的塑性变形能力,获得足够的变形量以减少、消除铸态缺陷,同时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粗化并降低强度和韧塑性。终锻或终轧温度为600~850℃,可引入大量位错和空位等缺陷,保留储存能,促进奥氏体化过程中的晶粒形核,从而细化晶粒,并为回火过程中纳米相的析出提供有利条件。奥氏体化温度880-1250℃,保温时间25min-120min,可保证合金元素充分奥氏体化于基体内,并减少δ铁素体数量,将其变为颗粒状均匀分布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 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数计,其化学组成成分为:C 0.001~0.40,Cr 11.0~22.0,Ni 1.0~12.0,Mo 0~3.0,Ti 0.07~1.50,Al 0.05~1.50,Si 0.10~2.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1.逆变奥氏体韧化的马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数计,其化学组成成分为:C0.001~0.40,Cr11.0~22.0,Ni1.0~12.0,Mo0~3.0,Ti0.07~1.50,Al0.05~1.50,Si0.10~2.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目标不锈钢成分进行配料,并对原料依次进行电炉熔炼、AOD炉精炼和铸造;(2)热轧或热锻处理;(3)奥氏体化处理,然后空冷淬火;(4)深冷处理;(5)回火热处理。3.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徐驰卜春成冯亚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