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868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其在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可靠地使撑杆脱落,并且可防止除了碰撞载荷输入时以外的脱落。撑杆具有:第1螺栓孔部,其经由第1螺栓紧固于主车架;第2螺栓孔部,其经由第2螺栓紧固于副车架;凹部,其配置在第1螺栓孔部和第2螺栓孔部之间,并且朝向下方凹陷;切口部,其切除凹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与第1螺栓孔部连续,凹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第1螺栓的头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以上,切口部的沿着与撑杆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第1螺栓的头部的最大外径小,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第1螺栓的头部可穿过变形了的切口部进入凹部内。

Shedding structure of strut in collision load inpu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rut shedding structure when the impact load is input, which reliably causes the struts to fall off when they are entered into the collision load, and can prevent the drop off other than the impact load input. The pole has first bolt holes, which are fastened to the main frame via first bolts; second bolt holes are fastened to the sub frame via second bolts; the concave par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bolt holes and the second bolt holes and is depressed toward the bottom; the incision is formed by a part of the recess, and with the first bolt holes. The dimension of the depth direction of the concave part is set as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head of the first bolt, and the width of the incision is set along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ole to be smaller than the maximum outer diameter of the head of the first bolt. The head of the first bolt can pass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when the vehicle has entered the collision load for the vehicle. The incisional section is entered into the concave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可脱落的撑杆脱落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造如下:该构造具有撑杆,该撑杆形成有与狭缝相连通的螺栓孔,通过将双头螺栓插入螺栓孔,从而将撑杆紧固于安装托架。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双头螺栓经由狭缝从螺栓孔脱落,从而能够使撑杆从安装托架分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544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撑杆脱落构造而言,与狭缝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狭缝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与双头螺栓的螺纹部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换言之,在狭缝的宽度方向尺寸和双头螺栓的螺纹部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双头螺栓没有了存留在螺栓孔内的部分,那么双头螺栓将容易从螺栓孔向狭缝移动。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令人担忧的是,除了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以外,例如,在由于双头螺栓的螺纹部的松缓导致用于连结撑杆和安装托架的轴向力降低的情况下,双头螺栓经由狭缝从螺栓孔移动出来而导致撑杆脱落。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其能够在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可靠地使撑杆脱落,同时防止除了碰撞载荷输入时以外的脱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如下构造:经由撑杆将第1构造物和第2构造物连结,同时,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所述撑杆自所述第1构造物或者所述第2构造物脱落,所述撑杆具有:第1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一端侧,并且经由第1螺栓紧固于所述第1构造物;第2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另一端侧,并且经由第2螺栓紧固于所述第2构造物;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螺栓孔部和所述第2螺栓孔部之间,并且朝向下方凹陷;以及切口部,其切除所述凹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与所述第1螺栓孔部连续,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以上,所述切口部的沿着与所述撑杆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的最大外径小,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可穿过变形了的所述切口部进入所述凹部内。对于本专利技术而言,能够获得一种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该撑杆脱落构造能够在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可靠地使撑杆脱落,并且防止除了碰撞载荷输入时以外的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撑杆脱落构造的副车架的俯视图。图2是从底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副车架而得到的仰视图。图3的(a)是撑杆的立体图、图3的(b)是撑杆的俯视图、图3的(c)是沿着图3的(b)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1螺栓穿插在撑杆的第1螺栓孔部中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的(a)~(d)分别表示在输入了碰撞载荷F时,切口部变形扩宽从而螺栓进入凹部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的(a)是表示输入碰撞载荷F之前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6的(b)、(c)分别表示在输入了碰撞载荷F时、撑杆从主车架脱离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7的(a)是表示应用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撑杆脱落构造且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第1对比例的仰视图、图7的(b)是表示应用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撑杆脱落构造且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第2对比例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12副车架(第2构造物)22撑杆24主车架(第1构造物)28第1螺栓30第1螺栓孔部32第2螺栓34第2螺栓孔部36头部40凹部44切口部F碰撞载荷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当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撑杆脱落构造的副车架的俯视图、图2是从底面观察图1所示的副车架的仰视图。此外,在各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下”表示铅垂上下方向。如图1、图2所示,车辆10的车身前部侧搭载有副车架12。该副车架12由前部横梁14和后部横梁16构成。在前部横梁14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分别相面对地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侧左右侧梁部18、18。在后部横梁16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侧部设置有后侧左右侧梁部20、20,该后侧左右侧梁部20、20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与前侧左右侧梁部18、18相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副车架12,例示出前侧左右侧梁部18、18与前部横梁14一体构成、后侧左右侧梁部20、20与后部横梁16一体构成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前侧左侧梁部18和后侧左侧梁部20一体成形而构成左侧梁(未图示),同时前侧右侧梁部18和后侧右侧梁部20一体成形而构成右侧梁(未图示)。前部横梁14沿着车辆10的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动力单元P的前侧。后部横梁16沿着车辆10的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动力单元P的后侧。俯视观察时,前侧左侧梁部18和后侧左侧梁部20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延伸且配置在动力单元P的左侧。俯视观察时,前侧右侧梁部18和后侧右侧梁部20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配置在动力单元P的右侧。动力单元P例如是由发动机和变速器形成为一体而成的单元构造,在从车身前部侧施加了碰撞载荷时,可经由后述的一组撑杆22,利用该冲击载荷和自重落下来。副车架12是将前部横梁14的前侧左右侧梁部18、18和后部横梁16的后侧左右侧梁部20、20彼此例如通过焊接等固定为一体,俯视观察呈大致井字构造。此外,副车架12并不限于大致井字构造,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单根横梁构成左右侧梁的情况。在后部横梁16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侧配置有一组撑杆22、22。各撑杆22从后部横梁16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将车辆10的主车架(第1构造物)24和副车架(第2构造物)12相连结。图3的(a)是撑杆的立体图、图3的(b)是撑杆的俯视图、图3的(c)是沿着图3的(b)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将第1螺栓穿插在撑杆的第1螺栓孔部中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该一组撑杆22、22利用后述的第1螺栓28和第2螺栓32,从车身的底面侧朝向上方连结(参照图1、图2、图4)。此外,一组撑杆22、22分别由相同的构造构成,详细说明一方的撑杆22而省略对另一方的撑杆22的说明。主车架24例如包含:侧架、下纵梁、底架24a、底板24b以及悬臂梁24c(参照图2)等。如图3的(b)所示,撑杆22具有俯视观察呈大致椭圆形状的板状的撑杆主体部26。在撑杆主体部26的沿着轴向(图3的(b)轴线L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第1螺栓孔部30,该第1螺栓孔部30通过第1螺栓28紧固于主车架24(参照图2)。在撑杆主体部26的沿着轴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2螺栓孔部34,该第2螺栓孔部34通过第2螺栓32紧固于副车架12(后部横梁16)(参照图1、图2)。第1螺栓28和第2螺栓32分别具有:头部36,其俯视观察由多边形构成;螺纹部38,其在外周面刻有外螺纹,并且头部36和螺纹部38一体构成(参照图4)。在头部36还包含圆板状的凸缘36a。此外,省略了与各螺栓28、32的螺纹部38连结的螺母的图示。如图3的(a)和图3的(c)所示,在第1螺栓孔部30和第2螺栓孔部34之间形成有从撑杆主体部26的上表面22a朝向底面22b凹陷的凹部40。从撑杆主体部26的上表面22a侧俯视观察时,该凹部40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此外,凹部40以沿着撑杆主体部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其经由撑杆将第1构造物和第2构造物连结,并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所述撑杆自所述第1构造物或者所述第2构造物脱落,该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具有:第1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一端侧,并且经由第1螺栓紧固于所述第1构造物;第2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另一端侧,并且经由第2螺栓紧固于所述第2构造物;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螺栓孔部和所述第2螺栓孔部之间,并且朝向下方凹陷;以及切口部,其切除所述凹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与所述第1螺栓孔部连续,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以上,所述切口部的沿着与所述撑杆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的最大外径小,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所述第1螺栓的头部能够穿过变形了的所述切口部进入所述凹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28 JP 2016-2568401.一种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其经由撑杆将第1构造物和第2构造物连结,并在针对车辆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所述撑杆自所述第1构造物或者所述第2构造物脱落,该碰撞载荷输入时的撑杆脱落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具有:第1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一端侧,并且经由第1螺栓紧固于所述第1构造物;第2螺栓孔部,其位于沿着轴向的另一端侧,并且经由第2螺栓紧固于所述第2构造物;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螺栓孔部和所述第2螺栓孔部之间,并且朝向下方凹陷;以及切口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俊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