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晓燕专利>正文

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36059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4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其结构包括潮化杯、通气管、出气接口、流量调节钮、氧气流量管、压力表、减压器、输氧管旋紧帽、安全阀、移动装置,所述氧气流量管为下宽上窄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氧气流量管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上端口与下端口的截面直径为不相等的圆形,下端口直径大于上端口直径,所述氧气流量管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右侧上端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移动装置,通过滑动杆内侧移动向滑槽板前端靠拢的动作使输氧装置紧固,下有托架作为支撑,支架凹槽与急诊床横杆相嵌合,随着床体移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氧气,有效提高救治几率。

A portable oxygen delivery device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rtable oxygen delivery device us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ich consists of a tidal cup, a ventilation tube, an outgassing interface, a flow regulating button, an oxygen flow tube, a pressure gauge, a pressure reducer, an oxygen pipe tighter cap, a safety valve, and a moving device. The oxygen flow pipe is a hollow cylinder with a narrow lower width and the oxygen flow tube.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gas flow pipe is round, and the cross section diameter of the port and the lower port on the oxygen flow pipe is not equal,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lower port is larg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upper port. The contact surface of the right upper end of the oxygen flow pipe and the flow regulating button is a circular diamete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flow tube. The movement of the inner side of the rod moves toward the front of the slots. The oxygen device is fastened, the bracket is supported, the groove of the bracket is chimed with the emergency bar, providing oxygen to the patient while the bed is moving,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氧气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人体的氧气供应,减轻因代偿缺氧所增加的呼吸和循环负担。不同疾病所致缺氧的原因不同,输氧效果也不同。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620596946.3的一种急诊科用吸氧装置,其包括水平设置的管架,该管架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且管架的底部通过输氧接头与输氧管连接,管架的顶部相对设置有两个鼻塞,鼻塞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且鼻塞的内部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鼻塞内部划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且上腔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进气孔,下腔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排氧孔;其中,下腔体的外底壁分别设置有输氧通道和出气口,输氧通道的一端与下腔体连通,输氧通道的另一端与管架连通;下腔体的内部设置有输气通道,该输气通道的一端与上腔体连通,输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出气口相连;下腔体外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套设有气囊,该气囊通过输气管与管架连通。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吸氧装置携带不便,遇到紧急供氧情况时,患者容易因缺氧时间过长,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以解决吸氧装置携带不便,遇到紧急供氧情况时,患者容易因缺氧时间过长,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其结构包括潮化杯、通气管、出气接口、流量调节钮、氧气流量管、压力表、减压器、输氧管旋紧帽、安全阀、移动装置,所述氧气流量管为下宽上窄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氧气流量管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上端口与下端口的截面直径为不相等的圆形,下端口直径大于上端口直径,所述氧气流量管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右侧上端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上表面右侧设有压力表且有一定距离,压力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压力表下端与减压器上端过盈配合,所述减压器下端与安全阀上端过盈配合,所述氧气流量管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右侧上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通气管上端贯穿流量调节钮右侧中段至氧气流量管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氧气流量管表面后端与移动装置间隙配合。所述移动装置由握杆、支架、滑槽板、滑动杆、托架、支撑盘、滚轮组成,所述握杆内侧与支架表面连接,所述支架表面前端与滑槽板背面过盈配合,所述滑槽板前板与滑动杆后侧过渡配合,滑动杆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滑动杆共设有两根且相互平行,所述滑动杆内侧与滑槽板前端配合间隙连接氧气流量管表面后端,所述托架上表面与潮化杯底部接触,所述支撑盘上端与支架下端连接且相互垂直,所述滚轮上端设在支撑盘下端。进一步地,所述减压器右侧与输氧管旋紧帽左侧连接,所述输氧管旋紧帽横截面为五角边形。进一步地,所述出气接口内侧与潮化杯上端相连通,所述出气接口横截面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潮化杯底部与移动装置上表面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进一步地,所述流量调节钮右侧表面上设有出气接口。进一步地,所述潮化杯底部悬空上方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为圆柱体中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高度小于滑动急诊床高度且后表面中段设有与滑动急诊床横杆相嵌合的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握杆为手柄杆,长度只有滑槽板的一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有移动装置,通过滑动杆内侧移动向滑槽板前端靠拢的动作使输氧装置紧固,下有托架作为支撑,支架凹槽与急诊床横杆相嵌合,随着床体移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氧气,有效提高救治几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移动装置示意图。图中:潮化杯-1、通气管-2、出气接口-3、流量调节钮-4、氧气流量管-5、压力表-6、减压器-7、输氧管旋紧帽-8、安全阀-9、移动装置-10、握杆-101、支架-102、滑槽板-103、滑动杆-104、托架-105、支撑盘-106、滚轮-107。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其结构包括潮化杯1、通气管2、出气接口3、流量调节钮4、氧气流量管5、压力表6、减压器7、输氧管旋紧帽8、安全阀9、移动装置10,所述氧气流量管5为下宽上窄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氧气流量管5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端口与下端口的截面直径为不相等的圆形,下端口直径大于上端口直径,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表面右侧设有压力表6且有一定距离,压力表6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压力表6下端与减压器7上端过盈配合,所述减压器7下端与安全阀9上端过盈配合,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通气管2上端贯穿流量调节钮4右侧中段至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氧气流量管5表面后端与移动装置10间隙配合。所述移动装置10由握杆101、支架102、滑槽板103、滑动杆104、托架105、支撑盘106、滚轮107组成,所述握杆101内侧与支架102表面连接,所述支架102表面前端与滑槽板103背面过盈配合,所述滑槽板103前板与滑动杆104后侧过渡配合,滑动杆104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滑动杆104共设有两根且相互平行,所述滑动杆104内侧与滑槽板103前端配合间隙连接氧气流量管5表面后端,所述托架105上表面与潮化杯1底部接触,所述支撑盘106上端与支架102下端连接且相互垂直,所述滚轮107上端设在支撑盘106下端,所述减压器7右侧与输氧管旋紧帽8左侧连接,所述输氧管旋紧帽8横截面为五角边形,所述出气接口3内侧与潮化杯1上端相连通,所述出气接口3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潮化杯1底部与移动装置10上表面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所述流量调节钮4右侧表面上设有出气接口3,所述潮化杯1底部悬空上方设有通气管2,所述通气管2为圆柱体中空结构。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将输氧装置置于托架105上,通过滑动杆104内侧移动向滑槽板103前端靠拢的动作使输氧装置紧固,下有托架105作为支撑,通过滚轮107带动支撑盘106与支架102在地面上移动,加快速度移动至滑动急诊床边,将支架102凹槽与急诊床横杆相嵌合,随着床体移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氧气,有效提高救治几率。本专利所说的滚轮107为滚筒圆周轮,允许水平360度旋转,使滚动更加流畅。配备刹车器具。本技术的潮化杯1、通气管2、出气接口3、流量调节钮4、氧气流量管5、压力表6、减压器7、输氧管旋紧帽8、安全阀9、移动装置1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吸氧装置携带不便,遇到紧急供氧情况时,患者容易因缺氧时间过长,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可以通过滑动杆内侧移动向滑槽板前端靠拢的动作使输氧装置紧固,下有托架作为支撑,支架凹槽与急诊床横杆相嵌合,随着床体移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氧气,有效提高救治几率。具体如下所述:握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其结构包括潮化杯(1)、通气管(2)、出气接口(3)、流量调节钮(4)、氧气流量管(5)、压力表(6)、减压器(7)、输氧管旋紧帽(8)、安全阀(9)、移动装置(10),所述氧气流量管(5)为下宽上窄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氧气流量管(5)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端口与下端口的截面直径为不相等的圆形,下端口直径大于上端口直径,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表面右侧设有压力表(6)且有一定距离,压力表(6)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压力表(6)下端与减压器(7)上端过盈配合,所述减压器(7)下端与安全阀(9)上端过盈配合,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通气管(2)上端贯穿流量调节钮(4)右侧中段至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氧气流量管(5)表面后端与移动装置(10)间隙配合;所述移动装置(10)由握杆(101)、支架(102)、滑槽板(103)、滑动杆(104)、托架(105)、支撑盘(106)、滚轮(107)组成,所述握杆(101)内侧与支架(102)表面连接,所述支架(102)表面前端与滑槽板(103)背面过盈配合,所述滑槽板(103)前板与滑动杆(104)后侧过渡配合,滑动杆(104)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滑动杆(104)共设有两根且相互平行,所述滑动杆(104)内侧与滑槽板(103)前端配合间隙连接氧气流量管(5)表面后端,所述托架(105)上表面与潮化杯(1)底部接触,所述支撑盘(106)上端与支架(102)下端连接且相互垂直,所述滚轮(107)上端设在支撑盘(106)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急诊科用便携输氧装置,其结构包括潮化杯(1)、通气管(2)、出气接口(3)、流量调节钮(4)、氧气流量管(5)、压力表(6)、减压器(7)、输氧管旋紧帽(8)、安全阀(9)、移动装置(10),所述氧气流量管(5)为下宽上窄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氧气流量管(5)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端口与下端口的截面直径为不相等的圆形,下端口直径大于上端口直径,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流量管(5)上表面右侧设有压力表(6)且有一定距离,压力表(6)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压力表(6)下端与减压器(7)上端过盈配合,所述减压器(7)下端与安全阀(9)上端过盈配合,所述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与流量调节钮(4)右侧上端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通气管(2)上端贯穿流量调节钮(4)右侧中段至氧气流量管(5)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氧气流量管(5)表面后端与移动装置(10)间隙配合;所述移动装置(10)由握杆(101)、支架(102)、滑槽板(103)、滑动杆(104)、托架(105)、支撑盘(106)、滚轮(107)组成,所述握杆(101)内侧与支架(102)表面连接,所述支架(102)表面前端与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燕苏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赵晓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