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570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包括用于界定建筑总体面积的若干个剪力墙和连接外墙;所述剪力墙具体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第三剪力墙、第四剪力墙、第五剪力墙、第六剪力墙、第七剪力墙、第八剪力墙以及第九剪力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剪力墙结构外置的外围承重结构,在完全满足工程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结构的内部可以不设置或极少设置剪力墙,形成内部大的开放空间,以实现空间的自由分隔与变化。

A spatial variability building structure with peripheral bear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patial variability building structure of peripheral load-bearing, including a number of shear walls and connecting walls used to define the overall area of the building. The shear walls include the first shear wall, the second shear wall, the third shear wall, the fourth shear wall, the fifth shear wall, the sixth shear wall, and the seventh shear wall. Force wall, eighth shear wall and ninth shear wall.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outer bearing structure outside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fully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e shear walls can not be set or set up very littl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large open space is formed to realize the free separation and change of the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在单个建筑空间内部设置有结构剪力墙,由于传统的剪力墙结构对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的限制,使内部空间不具有多变性,设计功能单一,并且给装修布局造成了很多的限制,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主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结构内部空间不可多变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包括用于界定建筑总体面积的若干个剪力墙和连接外墙;所述剪力墙和连接外墙均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所述剪力墙具体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第三剪力墙、第四剪力墙、第五剪力墙、第六剪力墙、第七剪力墙、第八剪力墙以及第九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外墙,所述第二剪力墙与第三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外墙,所述第三剪力墙与第四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外墙,所述第四剪力墙与第五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外墙,所述第五剪力墙与第六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外墙,所述第六剪力墙与第七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外墙,所述第七剪力墙与第八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外墙,所述第八剪力墙与第九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外墙,所述第九剪力墙与第一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九连接外墙。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外墙上设置有入户门;所述第一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剪力墙由第一连接短部、第一连接长部、第二连接长部以及第二连接短部组成,所述第一连接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长部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一连接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长部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二连接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短部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三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一字型的第二连接外墙与所述第二剪力墙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外墙上设置有窗体;所述第三剪力墙左侧设置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三剪力墙右侧设置第二空间,且所述第二空间分隔成三个子空间。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四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一字型的第三连接外墙与所述第三剪力墙连接;所述第五剪力墙设置为一字型,且通过设置为U字型的第四连接外墙与所述第四剪力墙连接,所述第四剪力墙内侧设置有第三空间。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三空间内部设置有弯折型轻质墙,且所述弯折型轻质墙与第五剪力墙连接,将所述第三空间分隔成两个子空间,所述弯折型轻质墙的一侧预留有第一预留区域,所述第一预留区域空间内嵌设置有柜体。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六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U字型的第五连接外墙与所述第五剪力墙连接;所述第六剪力墙内侧设置有第四空间。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七剪力墙设置为一字型,且通过设置为U字型的第六连接外墙与所述第六剪力墙连接。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八剪力墙设置为T字型,且所述第八剪力墙右侧设置有第五空间,所述第五空间外侧预留有第二预留区域,所述第二预留区域内嵌设置有柜体;所述第八剪力墙左侧设置有第六空间,所述第六空间设置成竖厅结构。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中,所述第九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一字型的第八连接外墙与所述第八剪力墙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剪力墙结构外置的外围承重结构,在完全满足工程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结构的内部可以不设置或极少设置剪力墙,形成内部大的开放空间,以实现空间的自由分隔与变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的基本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中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如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的基本结构图。所述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包括用于界定建筑总体面积的若干个剪力墙和连接外墙;所述剪力墙和连接外墙均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所述剪力墙具体包括:第一剪力墙110、第二剪力墙120、第三剪力墙130、第四剪力墙140、第五剪力墙150、第六剪力墙160、第七剪力墙170、第八剪力墙180以及第九剪力墙190。较佳地,所述第一剪力墙110和第二剪力墙120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外墙210,所述第二剪力墙120与第三剪力墙130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外墙220,所述第三剪力墙130与第四剪力墙140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外墙230,所述第四剪力墙140与第五剪力墙150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外墙240,所述第五剪力墙150与第六剪力墙160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外墙250,所述第六剪力墙160与第七剪力墙170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外墙260,所述第七剪力墙170与第八剪力墙180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外墙270,所述第八剪力墙180与第九剪力墙190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外墙280,所述第九剪力墙190与第一剪力墙110之间设置有第九连接外墙290。本技术采用剪力墙结构外置的外围承重结构,在完全满足工程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结构的内部可以不设置或极少设置剪力墙,形成内部大的开放空间,以实现空间的自由分隔与变化。较佳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所述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的户型布局方式,如图2所示,图2是本技术中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图2中的户型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外墙210上设置有入户门30;所述第一剪力墙110设置为L字型,并且在第一剪力墙110内侧预留有特定空间,且在特定空间中内嵌设置有柜体。所述第二剪力墙120由第一连接短部121、第一连接长部111、第二连接长部112以及第二连接短部122组成,所述第一连接短部121与所述第一连接长部111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一连接长部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长部112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二连接长部112与所述第二连接短部122连接且构成L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剪力墙130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一字型的第二连接外墙220与所述第二剪力墙12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外墙220上设置有窗体50,保证良好的采光以及通风效果。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窗体50均可根据需要设置成普通窗体50或者凸窗。例如本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外墙260设置为凸窗结构,并且在凸窗内侧且紧挨第五剪力墙150设置一凸窗柜,有效利用了凸窗的面积。较佳地,所述第三剪力墙130左侧设置第一空间A,且第一空间A设置有推拉门,在图2的户型结构中,将第一空间A设置成中西两用厨房;当推拉门打开,则就形成开放式的西厨,而当推拉门关闭时,厨房就形成中厨,给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界定建筑总体面积的若干个剪力墙和连接外墙;所述剪力墙和连接外墙均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所述剪力墙具体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第三剪力墙、第四剪力墙、第五剪力墙、第六剪力墙、第七剪力墙、第八剪力墙以及第九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外墙,所述第二剪力墙与第三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外墙,所述第三剪力墙与第四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外墙,所述第四剪力墙与第五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外墙,所述第五剪力墙与第六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外墙,所述第六剪力墙与第七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外墙,所述第七剪力墙与第八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外墙,所述第八剪力墙与第九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外墙,所述第九剪力墙与第一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九连接外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界定建筑总体面积的若干个剪力墙和连接外墙;所述剪力墙和连接外墙均设置在建筑结构外侧;所述剪力墙具体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第三剪力墙、第四剪力墙、第五剪力墙、第六剪力墙、第七剪力墙、第八剪力墙以及第九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外墙,所述第二剪力墙与第三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外墙,所述第三剪力墙与第四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外墙,所述第四剪力墙与第五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外墙,所述第五剪力墙与第六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外墙,所述第六剪力墙与第七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外墙,所述第七剪力墙与第八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外墙,所述第八剪力墙与第九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外墙,所述第九剪力墙与第一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第九连接外墙。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外墙上设置有入户门;所述第一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剪力墙由第一连接短部、第一连接长部、第二连接长部以及第二连接短部组成,所述第一连接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长部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一连接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长部连接且构成L型,所述第二连接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短部连接且构成L型。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外围承重的空间可变性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剪力墙设置为L字型,且通过设置为一字型的第二连接外墙与所述第二剪力墙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外墙上设置有窗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琳郑攀登张胜强范业麟刘晓燕陈倩蓉孟悦艾懿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