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部件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5396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部件吊具,包括吊环、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方形框架的第一钢梁、第二钢梁、第三钢梁和第四钢梁以及位于所述方形框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五钢梁、第六钢梁、第七钢梁和第八钢梁,通过八条第一钢绳同时对建筑部件的四个边角即中部位置进行吊装,吊装前无需反复调试吊装位置,吊装效率相对较高;同时通过各个钢梁的布置结构,可将第二钢绳的四个吊点转换为直接与建筑部件配合的八个吊点,使得建筑部件被吊装时只需承受垂直与该建筑部件方向的拉力,受力较为合理,建筑部件不易开裂,不影响建筑部件质量。

A building component sl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uilding part sling, including a ring, a first steel beam, a second steel beam, a third steel beam and a fourth steel beam, and a fifth steel beam, a sixth steel beam, a seventh steel beam and a eighth steel beam in the square frame, and eight first steel rope. At the same time,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building parts are hoisted, and the hoisting position is not needed repeatedly before lifting, and the lifting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each steel beam, the four hoisting points of the second steel rope can be converted into eight hoisting points with the building parts directly, so that the building parts are hoisted only when the building parts are hoisted. It is necessary to bear the tensile force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component, and the force is more reasonable. The building parts are not easy to crack, and do no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部件吊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吊装工具,尤其是一种建筑部件吊具。
技术介绍
随着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吊装预制楼板等建筑部件,传统施工中通常直接使用钢绳进行吊装,每次吊装都需要不断调试钢绳的位置,吊装效率相对较低。此外,传动吊装方式在吊装时建筑部件的受力点位置是不确定的,取决于钢绳的布置位置,吊装过程中建筑部件容易由于受力不均而开裂,影响建筑部件的质量。有鉴于此,本申请人对建筑部件吊具的结构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装效率相对较高且不影响建筑部件质量的建筑部件吊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部件吊具,包括吊环、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方形框架的第一钢梁、第二钢梁、第三钢梁和第四钢梁以及位于所述方形框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五钢梁、第六钢梁、第七钢梁和第八钢梁,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梁、所述第五钢梁、所述第六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第一钢梁、所述第七钢梁、所述第八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边角位置、所述第五钢梁分别与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之间的连接位置以及所述第六钢梁分别与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之间的连接位置都固定连接有第一钢绳,各所述第一钢绳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都设置有吊钩,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边角位置还都固定连接有第二钢绳,各所述第二钢绳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同时固定连接在所述吊环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钢梁和/或所述第四钢梁上固定连接有把手。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钢绳和所述第二钢绳都通过开设在对应钢梁上的穿孔与对应的钢梁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八条第一钢绳同时对建筑部件的四个边角即中部位置进行吊装,吊装前无需反复调试吊装位置,吊装效率相对较高。2、通过各个钢梁的布置结构,可将第二钢绳的四个吊点转换为直接与建筑部件配合的八个吊点,使得建筑部件被吊装时只需承受垂直与该建筑部件方向的拉力,受力较为合理,建筑部件不易开裂,不影响建筑部件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建筑部件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建筑部件吊具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对应如下:10-吊环;20-方形框架;21-第一钢梁;22-第二钢梁;23-第三钢梁;24-第四钢梁;25-第五钢梁;26-第六钢梁;27-第七钢梁;28-第八钢梁;30-第一钢绳;31-吊钩;40-第二钢绳;50-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建筑部件吊具,包括吊环10、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方形框架20的第一钢梁21、第二钢梁22、第三钢梁23和第四钢梁24以及位于方形框架20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五钢梁25、第六钢梁26、第七钢梁27和第八钢梁28,其中第五钢梁25和第六钢梁26的两端都分别与第一钢梁21和第三钢梁23固定连接,第七钢梁27和第八钢梁28的两端都分别与第五钢梁25和第六钢梁26固定连接,此外,第四钢梁24、第五钢梁25、第六钢梁26和第二钢梁22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第一钢梁21、第七钢梁27、第八钢梁28和第三钢梁23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当然,各钢梁都位于同一平面上,确保受力平衡。方形框架20的四个边角位置、第五钢梁25分别与第七钢梁27和第八钢梁28之间的连接位置以及第六钢梁26分别与第七钢梁27和第八钢梁28之间的连接位置都固定连接有第一钢绳30,需要说明的是,在方形框架20的边角位置有两个钢梁,第一钢绳30所连接的钢梁可根据实际需要择一连接,但是四个第一钢绳30的连接位置最好两两对称布置。此外,各第一钢绳30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都设置有吊钩31,用于与建筑部件配合。方形框架20的四个边角位置还都固定连接有第二钢绳40,同样的,第二钢绳40可择一连接在形成边角的任意一个钢梁上,优选的,位于同一边角位置的第一钢绳30和第二钢绳40分别连接在不同的钢梁上。各第二钢绳40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同时固定连接在吊环10上。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钢梁22和/或第四钢梁24上固定连接有把手50,且第一钢绳30和第二钢绳40都通过开设在对应钢梁上的穿孔与对应的钢梁固定连接。上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形,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部件吊具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部件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环、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方形框架的第一钢梁、第二钢梁、第三钢梁和第四钢梁以及位于所述方形框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五钢梁、第六钢梁、第七钢梁和第八钢梁,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梁、所述第五钢梁、所述第六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第一钢梁、所述第七钢梁、所述第八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边角位置、所述第五钢梁分别与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之间的连接位置以及所述第六钢梁分别与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之间的连接位置都固定连接有第一钢绳,各所述第一钢绳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都设置有吊钩,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边角位置还都固定连接有第二钢绳,各所述第二钢绳远离对应的钢梁的一端同时固定连接在所述吊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部件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环、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方形框架的第一钢梁、第二钢梁、第三钢梁和第四钢梁以及位于所述方形框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五钢梁、第六钢梁、第七钢梁和第八钢梁,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钢梁和所述第八钢梁的两端都分别与所述第五钢梁和所述第六钢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梁、所述第五钢梁、所述第六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第一钢梁、所述第七钢梁、所述第八钢梁和所述第三钢梁相互平行且依次等间距布置,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边角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颖李文生蒋朝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卓越鸿昌环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