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25154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着大坝溢洪道的水流方向,按设定间距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并进行位置标注;步骤2:采用静力压入方法将套管板对应压入大坝溢洪道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中;步骤3:依次将注浆管采用静力对应压入法压入套管板的套管中;步骤4:在大坝溢洪道两侧边坡上铺设注浆板,将注浆板上的过浆孔与对应位置上的注浆管一一对接,在注浆板上填筑覆土并压实;步骤5:大坝溢洪道两侧边坡同时进行注浆,浆料通过注浆板上表面的注浆孔进行注浆,形成充满浆料的注浆板,同时通过注浆板下表面的过浆孔扩散至对应的注浆管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成的V形一体防水加固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大坝溢洪道的边坡强度和防水性能。

A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the dam spillwa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the dam spillway.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1: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dam spillway, the cylindrical casing hole position of the dam spillway is opened on the 1 side slope of the dam spillway, and the position is marked; step 2: the static compression method is adopted. The casing plate is pressed into the cylindrical casing hole position on the side slope of the dam spillway, and step 3: in step the grouting pipe is pressed into the casing of the casing plate by static compression method. Step 4: the grouting plate is laid on the side slope of the dam spillway, and the grouting hole on the grouting plate and the grouting pipe on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are one by one. Docking, filling and compacting on the grouting plate; step 5: grout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dam spillway at the same time, slurry grouting through the grouting hole on the surface of the grouting plate, forming grouting plate filled with slurry, and spreading through the slurry hole of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grouting plate to the corresponding grouting pipe. The V shaped integral waterproof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lope strength and waterproof performance of the dam spill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坝溢洪道加固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是利用浆料进行防水加固的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和泄水建筑物,多筑在水坝的一侧,溢洪道一般不经常工作,但却是水库枢纽中的重要建筑物。溢洪道像一个大槽,用于宣泄规划库容所不能容纳的洪水,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所以溢洪道对大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坝溢洪道直接暴露在大气之中,经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基础容易出现较典型的渗流冲蚀破坏。这种渗流冲蚀破坏对大坝溢洪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基础土体颗粒流失,形成空洞,并进而导致溢洪道底板塌陷,影响大坝溢洪道的正常使用,降低大坝溢洪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对大坝溢洪道进行加固不仅是大坝溢洪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同时能为延长大坝溢洪道的使用寿命创造有利条件。现有的大坝溢洪道防水加固措施主要有铺设复合防水板或复合土工膜、喷浆锚固加固技术、土钉加固技术和注浆技术等。复合土工膜是用土工织物与土工膜复合而成的不透水材料,所选用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可在非常规温度环境中使用,但是复合防水板或复合土工模的接缝往往成为渗水通道;喷浆锚固加固技术是靠锚杆、岩体、钢筋网和混凝土面层共同工作来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减少岩土体侧向变形,但是这种加固技术对控制与设计要求比较高。土钉技术是在土体内放置一定长度和分布密度的土钉体,与土共同作用,用以弥补土体自身强度的不足。不仅提高了土体整体刚度,又弥补了土体的抗拉和抗剪强度低的弱点,显著提高了整体稳定性,但是土钉体在大坝两侧边坡中不能很好地进行分布。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大坝防水加固是现有的最高效的方法,它是将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岩土地基裂缝或孔隙中,通过置换、充填、挤压等方式进行加固。注浆的浆液包括化学浆液、水泥浆液、混合浆液。在这几种浆液中,高聚物浆料由于其发生化学反应后能够快速膨胀和固化,且其膨胀性高而被优先推选。因此,为了能够让注浆技术在大坝溢洪道加固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注浆装置,来推动注浆技术在大坝溢洪道加固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施工效率以及减少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与大坝溢洪道形成一体加固结构,注浆过程快捷,缩短了工期,极大的提高了大坝溢洪道的边坡强度和防水性能。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着大坝溢洪道1的水流方向,按设定间距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并进行位置标注;套管板17包括有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上套管组18与下套管组19通过搭接板15连接成一体,且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均由间隔排布的半圆柱形套管构成,相邻半圆柱形套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板14连接成一体,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的半圆柱形套管相对应组合成整圆柱形的套管13,且相对应的两个半圆柱形套管之间具有限位卡槽16;整圆柱形的套管13外壁与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相对应配合,间隔排布的整圆柱形的套管13内壁与注浆管2外壁相对应配合,注浆管2的导向护板5、出浆管4依次穿过套管板17的限位卡槽16;步骤2:采用静力压入方法将套管板17对应压入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中;步骤3:依次将注浆管2采用静力对应压入法压入套管板17的套管13中;步骤4: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上铺设注浆板3,将注浆板3上的过浆孔12与对应位置上的注浆管2一一对接,在注浆板3上填筑覆土并压实;步骤5: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同时进行注浆,浆料通过注浆板3上表面的注浆孔9进行注浆,形成充满浆料的注浆板3,同时通过注浆板3下表面的过浆孔12扩散至对应的注浆管2中;步骤6:浆料扩散至注浆管2的管腔7以及周围土体20中,注浆管2以及周围土体20中的浆料固化,最终形成连续的V型一体防水加固结构。所述注浆管2前端部设有圆锥形的锥头6,锥头6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护板5,导向护板5正上方间隔排布有多个出浆管4,且导向护板5水平面投影的长度、宽度不小于其正上方的出浆管4水平面投影的长度、宽度,且导向护板5用于保护出浆管4。所述注浆管2的导向护板5外表面与出浆管4中心线相平行。所述注浆板3为空心薄壁注浆板,注浆板3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向上凸伸的注浆孔9和排气孔11,注浆板3下表面间隔设置有向下凸伸的过浆孔12;注浆孔9、排气孔11以及过浆孔12通过注浆板3的空腔相通,注浆板3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板8、连接柱10,连接板8上开有与连接柱10相配合的连接孔,相邻的两个注浆板3通过连接板8与连接柱10连接成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利用注浆板与注浆管对大坝溢洪道边坡进行加固,施工完成后的注浆板,注浆管以及周围的土体紧密胶结在一起,与大坝溢洪道形成一体加固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大坝溢洪道的边坡强度和防水性能。2、本专利技术的注浆板可以对接多根注浆管,使注浆管一体成型,注浆过程快捷,不需要养生,极大的缩短了工期。3、本专利技术的注浆管两侧带有倒刺状的导向护板和出浆管,使得该注浆管与周围土体的粘结力高于其他注浆管,形成比其他注浆管更大的抗拔力。同时,高聚物浆料通过出浆管,渗入土体中,与注浆管周围土体紧密胶结在一起,能够更好的发挥注浆管的加固作用。另外,导向护板能够确定注浆管压入方向,还能够保护两侧的出浆管。4、本专利技术中的套管板能够同时固定多个注浆管,注浆管压入时,导向护板、出浆管受到限位卡槽的限位作用,使得注浆管压入时始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减小施工难度,且能够防止注浆管的压入方向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该套管板的套管是开放的,能够更好的使注浆管与周围土体接触,注浆完成后不影响相邻注浆管之间土体与注浆管的胶结。5、本专利技术采用静力压入方法将带有倒刺的注浆管压入边坡,低噪声,无振动,环境污染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加固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注浆管交错排布示意图。图3为注浆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注浆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注浆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套管板的主视图。图7为套管板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套管板与注浆管配合的主视图。图9为套管板与注浆管配合的立体图。图中标号为:1大坝溢洪道,2注浆管,3注浆板,4出浆管,5导向护板,6锥头,7管腔,8连接板,9注浆孔,10连接柱,11过浆孔,12排气孔,13整圆柱形套管,14套管连接板,15搭接板,16限位卡槽,17套管板,18上套管组,19下套管组,20土体。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着大坝溢洪道1的水流方向,按设定间距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并进行位置标注;套管板17包括有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上套管组18与下套管组19通过搭接板15连接成一体,且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均由间隔排布的半圆柱形套管构成,相邻半圆柱形套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板14连接成一体,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的半圆柱形套管相对应组合成整圆柱形的套管13,且相对应的两个半圆柱形套管之间具有限位卡槽16;整圆柱形的套管13外壁与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相对应配合,间隔排布的整圆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着大坝溢洪道(1)的水流方向,按设定间距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并进行位置标注;套管板(17)包括有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上套管组(18)与下套管组(19)通过搭接板(15)连接成一体,且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均由间隔排布的半圆柱形套管构成,相邻半圆柱形套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板(14)连接成一体,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的半圆柱形套管相对应组合成整圆柱形的套管(13),且相对应的两个半圆柱形套管之间具有限位卡槽(16);整圆柱形的套管(13)外壁与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相对应配合,间隔排布的整圆柱形的套管(13)内壁与注浆管(2)外壁相对应配合,注浆管(2)的导向护板(5)、出浆管(4)依次穿过套管板(17)的限位卡槽(16);步骤2:采用静力压入方法将套管板(17)对应压入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中;步骤3: 依次将注浆管(2)采用静力对应压入法压入套管板(17)的套管(13)中;步骤4: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上铺设注浆板(3),将注浆板(3)上的过浆孔(12)与对应位置上的注浆管(2)一一对接,在注浆板(3)上填筑覆土并压实;步骤5: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同时进行注浆,浆料通过注浆板(3)上表面的注浆孔(9)进行注浆,形成充满浆料的注浆板(3),同时通过注浆板(3)下表面的过浆孔(12)扩散至对应的注浆管(2)中;步骤6:浆料扩散至注浆管(2)的管腔(7)以及周围土体(20)中,注浆管(2)以及周围土体(20)中的浆料固化,最终形成连续的V型一体防水加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坝溢洪道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着大坝溢洪道(1)的水流方向,按设定间距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并进行位置标注;套管板(17)包括有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上套管组(18)与下套管组(19)通过搭接板(15)连接成一体,且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均由间隔排布的半圆柱形套管构成,相邻半圆柱形套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板(14)连接成一体,上套管组(18)、下套管组(19)的半圆柱形套管相对应组合成整圆柱形的套管(13),且相对应的两个半圆柱形套管之间具有限位卡槽(16);整圆柱形的套管(13)外壁与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相对应配合,间隔排布的整圆柱形的套管(13)内壁与注浆管(2)外壁相对应配合,注浆管(2)的导向护板(5)、出浆管(4)依次穿过套管板(17)的限位卡槽(16);步骤2:采用静力压入方法将套管板(17)对应压入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开设圆柱形的套管板孔位中;步骤3:依次将注浆管(2)采用静力对应压入法压入套管板(17)的套管(13)中;步骤4:在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上铺设注浆板(3),将注浆板(3)上的过浆孔(12)与对应位置上的注浆管(2)一一对接,在注浆板(3)上填筑覆土并压实;步骤5:大坝溢洪道(1)两侧边坡同时进行注浆,浆料通过注浆板(3)上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傅朝亮姜康梁威王芳戴冬凌张祥李瑶谢泓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