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德科专利>正文

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1342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包括双腔管、电极气囊、气管气囊、支气管堵管、支气管气囊、电极气囊充气管、气管气囊充气管、支气管气囊充气管、监测电极、导线,所述支气管堵管的上端与双腔管的下端连接,所述双腔管与支气管堵管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所述支气管气囊设置在支气管堵管的外侧壁,所述气管气囊设置在双腔管下段的外侧壁,所述电极气囊设置在双腔管中段的外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封堵其中一侧支气管,对另一侧支气管或者肺叶实施微创手术;同时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进行神经信号监测,避免出现神经性损伤及其后遗症。 1

Double cavity tracheal intubation device with cystic electrode nerve monitor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double cavity tracheal intubation device, including a double cavity tube, an electrode gasbag, a trachea air bag, a bronchial tube, a bronchial balloon, an electrode gasbag inflatable tube, a trachea air bag inflatable tube, a bronchial balloon inflatable tube, a monitoring electrode and a wire, the upper end of the bronchus plugging tube and a double cavity. The lower end connection of the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gap 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uble lumen tube and the bronchial plugging tube. The bronchial gasbag is set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bronchial plugging tube, and the trachea air bag is set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double cavity tube, and the electrode air bag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double cavity tube. The utility model can block one of the bronchus, carry ou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onchus or lung, and can monitor the nerve signal effectively during the operation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neurogenic injury and its sequelae.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实施胸腔手术大多需要开胸,特别是涉及到支气管或者肺叶的手术,从呼吸道进入的微创手术还无法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能够封堵其中一侧支气管,对另一侧支气管或者肺叶实施微创手术;同时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进行神经信号监测,避免出现神经性损伤及其后遗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公开的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包括双腔管、电极气囊、气管气囊、支气管堵管、支气管气囊、电极气囊充气管、气管气囊充气管、支气管气囊充气管、监测电极、导线,所述支气管堵管的上端与双腔管的下端连接,所述双腔管与支气管堵管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所述支气管气囊设置在支气管堵管的外侧壁,所述气管气囊设置在双腔管下段的外侧壁,所述电极气囊设置在双腔管中段的外侧壁;所述双腔管的管壁内开设有电极气囊通道、气管气囊通道、支气管气囊通道,所述电极气囊充气管与双腔管上段外壁连接,电极气囊充气管通过电极气囊通道与电极气囊连通;所述气管气囊充气管与双腔管上段外壁连接,气管气囊充气管通过气管气囊通道与气管气囊连通;所述支气管气囊充气管与双腔管上段外壁连接,支气管气囊充气管通过支气管气囊通道与支气管气囊连通;所述监测电极设置在电极气囊的外壁,所述双腔管的管壁内开设有导线通道,所述导线位于导线通道内,导线下端与监测电极连接,导线上端从双腔管的上段侧壁穿出。优选的,所述双腔管包括螺纹钢丝衬,所述螺纹钢丝衬包埋在双腔管的管壁内。优选的,所述监测电极包括电极丝,所述电极气囊下方的双腔管管壁开设有条形的空腔,所述空腔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电极丝的上端与导线连接,电极丝的下端伸入空腔与空腔内的卡块连接,所述卡块尺寸大于开口直径,卡块尺寸小于空腔内径。进一步的,所述支气管堵管与双腔管的夹角为20°至30°,所述缺口位于支气管堵管与双腔管的顶角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气囊充气管、气管气囊充气管、支气管气囊充气管分别连接有气囊充气阀。优选的,所述监测电极包括两对电极,两对电极位于电极气囊的相对侧。优选的,所述双腔管包括双腔管内部的隔板,所述隔板沿双腔管的轴向设置,隔板将双腔管分割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下端、第二腔下端都与缺口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的上端连接第一接头,所述第二腔的上端连接第二接头。进一步的,所述双腔管外壁设有刻度。优选的,所述双腔管、支气管堵管为塑料材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能够封堵其中一侧支气管,对另一侧支气管或者肺叶实施微创手术;2.本技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进行神经信号监测,避免出现神经性损伤及其后遗症;3.电极气囊能够保证电极贴附在声带上,避免神经监测中断;4.螺纹钢丝衬能够支持双腔管,避免被压扁;5.电极丝能够随着电极气囊的胀起而变形,保持贴附在电极气囊表面;6.卡块能够在空腔内滑动,避免电极丝被拉断;7.双腔管外壁设有刻度,方便观察插入深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电极气囊放大示意图;图中:双腔管1、电极气囊2、气管气囊3、支气管堵管4、支气管气囊5、电极气囊充气管6、气管气囊充气管7、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气囊充气阀9、监测电极10、导线11、第一接头12、第二接头13、卡块14、隔板101、第一腔102、第二腔103、螺纹钢丝衬104、导线通道105、电极气囊通道106、气管气囊通道107、支气管气囊通道108、空腔10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的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包括双腔管1、电极气囊2、气管气囊3、支气管堵管4、支气管气囊5、电极气囊充气管6、气管气囊充气管7、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监测电极10、导线11,支气管堵管4的上端与双腔管1的下端连接,双腔管1与支气管堵管4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支气管气囊5设置在支气管堵管4的外侧壁,气管气囊3设置在双腔管1下段的外侧壁,电极气囊2设置在双腔管1中段的外侧壁;双腔管1的管壁内开设有电极气囊通道106、气管气囊通道107、支气管气囊通道108,电极气囊充气管6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电极气囊充气管6通过电极气囊通道106与电极气囊2连通;气管气囊充气管7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气管气囊充气管7通过气管气囊通道107与气管气囊3连通;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通过支气管气囊通道108与支气管气囊5连通;监测电极10设置在电极气囊2的外壁,双腔管1的管壁内开设有导线通道105,导线11位于导线通道105内,导线11下端与监测电极10连接,导线11上端从双腔管1的上段侧壁穿出;双腔管1包括螺纹钢丝衬104,螺纹钢丝衬104包埋在双腔管1的管壁内,监测电极10包括电极丝,电极气囊2下方的双腔管1管壁开设有条形的空腔109,空腔109的一端设有开口,电极丝的上端与导线11连接,电极丝的下端伸入空腔109与空腔109内的卡块14连接,卡块14尺寸大于开口直径,卡块14尺寸小于空腔109内径,支气管堵管4与双腔管1的夹角为20°至30°,缺口位于支气管堵管4与双腔管1的顶角外侧,电极气囊充气管6、气管气囊充气管7、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分别连接有气囊充气阀9,监测电极10包括两对电极,两对电极位于电极气囊2的相对侧,双腔管1包括双腔管1内部的隔板101,隔板101沿双腔管1的轴向设置,隔板101将双腔管1分割为第一腔102和第二腔103,第一腔102下端、第二腔103下端都与缺口连通,第一腔102的上端连接第一接头12,第二腔103的上端连接第二接头13,双腔管1外壁设有刻度,双腔管1、支气管堵管4为塑料材质。本技术的使用方法:首先将电极气囊2、气管气囊3、支气管气囊5的气先放掉,然后将本技术下端从呼吸道插入,将支气管堵管4伸入健康的一侧支气管,缺口正对需要实施手术的一侧支气管,然后利用气囊充气阀9将支气管气囊5充气固定,然后将气管气囊3充气固定在气管内,再将电极气囊2充气,使监测电极10与声带充分接触,通过导线11将监测电极10与监测仪连接即可实施手术。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1.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腔管(1)、电极气囊(2)、

【技术特征摘要】
1.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腔管(1)、电极气囊(2)、气管气囊(3)、支气管堵管(4)、支气管气囊(5)、电极气囊充气管(6)、气管气囊充气管(7)、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监测电极(10)、导线(11),所述支气管堵管(4)的上端与双腔管(1)的下端连接,所述双腔管(1)与支气管堵管(4)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所述支气管气囊(5)设置在支气管堵管(4)的外侧壁,所述气管气囊(3)设置在双腔管(1)下段的外侧壁,所述电极气囊(2)设置在双腔管(1)中段的外侧壁;所述双腔管(1)的管壁内开设有电极气囊通道(106)、气管气囊通道(107)、支气管气囊通道(108),所述电极气囊充气管(6)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电极气囊充气管(6)通过电极气囊通道(106)与电极气囊(2)连通;所述气管气囊充气管(7)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气管气囊充气管(7)通过气管气囊通道(107)与气管气囊(3)连通;所述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与双腔管(1)上段外壁连接,支气管气囊充气管(8)通过支气管气囊通道(108)与支气管气囊(5)连通;所述监测电极(10)设置在电极气囊(2)的外壁,所述双腔管(1)的管壁内开设有导线通道(105),所述导线(11)位于导线通道(105)内,导线(11)下端与监测电极(10)连接,导线(11)上端从双腔管(1)的上段侧壁穿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管(1)包括螺纹钢丝衬(104),所述螺纹钢丝衬(104)包埋在双腔管(1)的管壁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囊状电极神经监测双腔气管插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极(10)包括电极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德科
申请(专利权)人:彭德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