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957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设置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外部的第一储料罐连通,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外部第二储料罐连通,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一出料孔;所述第二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一加料管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二加料管自上而下延伸。采用本装置可以实现物料的均匀添加。

Reac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action device. The reaction device comprises a reaction kettle, the first feeding tube and a second feeding tube are arranged in the reaction kettle, the open end of the first feeding tube is arranged on the reaction kettl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first storage tank, the free end is blind end, and the open end of the second feeding tube is set at the opening end. The reaction kett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second storage tank and the free end is a blind end; the first feeding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first discharge holes; the second feeding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second discharge holes, and the first feeding tube extends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second feeding tube extend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device can realize uniform addition of materia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装置,特别适合用于向生物样品,例如蛋白质,中添加酸液或者碱液。
技术介绍
在具有活性蛋白类生化产品(譬如尿促性素、绒促性素)提取时,很多工艺中都存在调节pH工序,往往需要向活性蛋白溶液中加入各种酸碱,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加酸或者加碱时,局部浓度过高会造成原料中的蛋白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通常的做法都是尽量降低所加酸碱的浓度,如果浓度过低,虽然可行,但是会造成后续处理的负担,增加后续处理时辅料的用量,增加成本;再者就是降低加入速度,也可行,但是过慢会降低生产效率,延长生产周期,会造成生化原料变质、降解等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达到能够实现平稳加料,避免上述问题的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反应装置加料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设置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的第一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二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一出料孔;所述第二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一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二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加料管和第一储料罐之间设置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加料管和第二储料罐之间设置第二阀门。优选地,所述第一加料管和第一储料罐采用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和第二储料罐采用第二管道连通。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第一泵,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第二泵。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料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加料管的四周;所述第二出料孔均匀分布在第二加料管的四周。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料孔的直径为2~5mm;所述第二出料孔的直径为2~5mm。优选地,所述第一加料管整体呈长条状或螺旋状;所述第二加料管整体呈长条状或者螺旋状。优选地,所述第一加料管为具有弧形的板状,所述第二加料管为具有弧形的板状。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反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装置,可以分别利用加料管进行加酸和加碱,且能够相对均匀的加入反应釜,避免了加酸或者加碱时局部浓度过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整体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加料管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第一加料管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第一储料罐2第二储料罐3反应釜4第二加料管5第二阀门6第一阀门7第一加料管701第一出料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3,所述反应釜3内设置第一加料管7和第二加料管4,所述第一加料管7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一储料罐1连通,所述第一加料管7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二加料管4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3上且与外部第二储料罐2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4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加料管7上设置若干第一出料孔701;所述第二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一加料管在反应釜3内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二加料管在反应釜3内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一加料管7和第一储料罐1采用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4和第二储料罐2采用第二管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料管4的结构也第一加料管7的结构类似,可以参考图2。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的长度和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不受限制。优选地,所述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的长度为反应釜高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的长度为反应釜高度的三分之二。采用本装置,可以利用第一储料罐以及第二储料罐分别储存酸液或者碱液;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料罐以及第二储料罐放置的高度都高于反应釜。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第一泵,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第二泵。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储料罐和第二储料罐放置的高度没有限制,因为可以利用泵的作用将物料加入反应釜中。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的顶部;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的顶部。一般的反应釜都是圆柱形,因此,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都是从罐顶延伸到罐下部,使得加料更加的均匀。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料管和第一储料罐之间设置第一阀门6,所述第二加料管和第二储料罐之间设置第二阀门5。通过第一阀门6和第二阀门5,工作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控制加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料罐主要用于加酸,第二储料罐主要用于加碱。加酸的管道采用耐酸材料制成,加碱的管道采用耐碱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阀门可以采用塑料球阀,所述第二阀门可以采用不锈钢球阀。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加料管的四周;所述第二出料孔均匀分布在第二加料管的四周。出料孔的均匀分布更加有利于物料的均匀加入。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孔的直径为3mm;所述第二出料孔的直径为3mm。一般的,第一出料孔以及第二出料孔的直径都可以为2~5mm。第一出料孔之间的距离为1cm,第二出料孔之间的距离为1c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料管整体呈长条状,所述第二加料管整体呈长条状。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料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第二加料管整体呈螺旋状。螺旋状能够使得加料管的整体长度增大,也使得出料孔个数相对增多,使得加料也更加的均匀。如图3,于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料管7为具有弧形的板状,所述第二加料管为具有弧形的板状。加料管的弧形的半径略小于反应釜的半径。板状结构的加料管使得也相对增了加料管与反应釜内物料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第一出料孔701的数量,使得加料也更加的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料管的结构与第一加料管的基本结构相同,可以参考图3。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反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装置至少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设置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一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二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一出料孔;所述第二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一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二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装置至少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设置第一加料管和第二加料管,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一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一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敞口端设置在反应釜上且与第二储料罐连通,所述第二加料管的游离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一出料孔;所述第二加料管上设置若干第二出料孔,所述第一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所述第二加料管在反应釜内自上而下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料管和第一储料罐采用第一管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超张富源何西涛张海强李泓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丽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