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碰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887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20:39
第一配线体(3)具备:第一引出配线(42),其与第一电极(411)连接;和第二引出配线(43),其与第二电极(412)连接,第一引出配线包括:第一连接部(421),其与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一直线部(422),其具有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部(422a),从第一连接部屈曲而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引出配线包括:第二连接部(431),其与第二电极412连接;和第二直线部(432),其具有连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部(432a),从第二连接部屈曲而与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第一直线部包括:第一部分(422b),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部侧;和第二部分(422c),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端部位于与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上述配线体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W1>W2…(1);A1>A2…(2);其中,在上述(1)式中,W1是指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直线部的宽度,W2是指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直线部的宽度,在上述(2)式中,A1是指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A2是指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碰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碰传感器。对于认可通过文献的参照所进行的编入的指定国,通过参照将2015年12月25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253194号中记载的内容编入本说明书,成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
技术介绍
作为具有透明电极与电极导线的金属网眼导电层,公知有透明电极与电极导线均由微小的金属网眼构成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另外,作为多个配线层向位于输入区域的外侧的非输入区域延伸突出而形成的输入装置,公知有将配线层的配线延伸突出部的配线宽度形成为像并设的配线层的根数较少的区域那样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191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1006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登录实用新案第319188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053924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在具有多个上述金属网眼导电层的触碰传感器等中,存在多个电极导线根据被连接的透明电极的配置不同而具有相互不同的长度的情况。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该多个电极导线间,电阻不一致,导致多个透明电极间的响应性产生偏差。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在将该触碰传感器等与外部连接时而使多个电极导线相互集合的情况下,存在该电极导线渗出致使相邻的电极导线彼此短路的担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将配线层的配线延伸突出部的配线宽度形成为像并设的配线层的根数较少的区域那么大,因而存在如下问题:在配线层的配线延伸突出部的配线宽度形成得较大的区域,相对于屈曲的耐久性降低,配线层的屈曲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既抑制多个电极间的响应性的偏差、又实现对引出配线的屈曲性的降低的抑制并且能够抑制互为相邻的引出配线彼此短路的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碰传感器。[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配线体具备:第一引出配线,其与第一电极连接;第二引出配线,其与第二电极连接,上述第一引出配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与上述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一直线部,其具有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部,并从上述第一连接部屈曲而沿第一方向延伸,上述第二引出配线包括:第二连接部,其与上述第二电极连接;和第二直线部,其具有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部,并从上述第二连接部屈曲而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上述第一直线部包括:第一部分,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二端部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侧;第二部分,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二端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W1>W2…(1)A1>A2…(2)其中,在上述(1)式中,W1是指在上述第一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W2是指在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在上述(2)式中,A1是指在上述第一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A2是指在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2]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满足下述(3)式。1.1≤A1/A2≤1.8…(3)[3]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直线部包括:主线部;至少两个支线部,该支线部与上述主线部连接;狭缝部,其介于相邻的上述支线部彼此之间;以及分支部,其从上述主线部朝多个上述支线部分支,上述分支部与上述第二端部对应地配置,上述第二部分由至少两个上述支线部与上述狭缝部构成。[4]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满足下述(4)式。A2>A3…(4)其中,在上述(4)式中,A3是指在沿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二部分相邻的部分的上述第二直线部的开口率。[5]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引出配线构成为局部地设置有间隙,上述第二引出配线也构成为局部地设置有间隙。[6]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满足下述(5)式。D1>D2…(5)其中,在上述(5)式中,D1是指在上述第一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密度,D2是指在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密度。[7]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上述配线体还具备与第三电极连接的第三引出配线,上述第三引出配线包括:第三连接部,其与上述第三电极连接;和第三直线部,其具有与上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三端部,并从上述第三连接部屈曲而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上述第一直线部还包括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三端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反的一侧,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6)式以及(7)式。W2>W3…(6)A2>A4…(7)其中,在上述(6)式中,W3是指在上述第三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在上述(7)式中,A4是指在上述第三部分的上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8]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上述配线体还具备与第三电极连接的第三引出配线,上述第三引出配线包括:第三连接部,其与上述第三电极连接;第三直线部,其具有与上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三端部,并从上述第三连接部屈曲而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上述第二直线部包括:第四部分,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三端部位于上述第二电极侧;第五部分,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三端部位于与上述第二电极相反的一侧,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8)式以及(9)式。W4>W5…(8)A5>A6…(9)其中,在上述(8)式中,W4是指在上述第四部分的上述第二直线部的宽度,W5是指在上述第五部分的上述第二直线部的宽度,在上述(9)式中,A5是指在上述第四部分的上述第二直线部的开口率,A6是指上述在第五部分的上述第二直线部的开口率。[9]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满足下述(10)式以及(11)式。W6>W7…(10)A7>A8…(11)其中,在上述(10)式中,W6是指上述第一连接部的直线部的宽度,W7是指上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在上述(11)式中,A7是指上述第一连接部的开口率,A8是指上述第二连接部的开口率。[10]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配线基板具备:上述配线体;和支承体,其支承上述配线体。[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触碰传感器具备上述配线基板。在本专利技术的配线体中,上述(1)式以及(2)式成立,从而在具有相互不同的长度的引出配线间,能够抑制电阻的差、抑制多个电极间的响应性的偏差,并且能够实现引出配线的屈曲性的降低的抑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1)式以及(2)式成立,从而在与第二直线部相邻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二部分中,能够抑制该相邻的引出配线彼此短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碰传感器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碰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III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中的(a)是沿着图3的IVa-IVa线的剖视图,图4中的(b)是沿着图3的IVb-Vb线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直线部的开口率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直线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中的(a)~图7中的(e)是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配线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配线体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IX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中的(a)是沿着图8的Xa-Xa线的剖视图,图10中的(b)是沿着图9的Xb-Xb线的剖视图,图10中的(c)是沿着图9的Xc-Xc线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配线体的俯视图,是相当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碰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线体,其具备:第一引出配线,其与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二引出配线,其与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一直线部,其具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直线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屈曲而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引出配线包括: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和第二直线部,其具有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直线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屈曲而与所述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直线部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和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W1>W2…(1)A1>A2…(2)其中,在所述(1)式中,W1是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W2是指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在所述(2)式中,A1是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A2是指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5 JP 2015-2531941.一种配线体,其具备:第一引出配线,其与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二引出配线,其与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和第一直线部,其具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直线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屈曲而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引出配线包括: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和第二直线部,其具有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直线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屈曲而与所述第一直线部并列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直线部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和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W1>W2…(1)A1>A2…(2)其中,在所述(1)式中,W1是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W2是指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宽度,在所述(2)式中,A1是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A2是指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3)式,1.1≤A1/A2≤1.8…(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开口率为40%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第一直线部包括:主线部;至少两个支线部,该支线部与所述主线部连接;狭缝部,其介于相邻的所述支线部彼此之间;以及分支部,其从所述主线部朝多个所述支线部分支,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对应地配置,所述第二部分由至少两个所述支线部与所述狭缝部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4)式,A2>A3…(4)其中,在所述(4)式中,A3是指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部分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开口率。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配线构成为局部地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也构成为局部地设置有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体,其中,所述配线体满足下述(5)式,D1>D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塩尻健史小椋真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藤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