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50359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鞋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兼具弹性减震和稳定支撑性能的减震换气鞋底,包括大底和设于大底上的中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减震件,所述大底和中底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减震件的容纳腔;所述减震件为设有中空容腔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柱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沿,所述弧形凸沿将减震柱分为上减震部和下减震部,所述弧形凸沿与上减震部的柱壁、下减震部的柱壁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上减震部的顶部还开设有连通中空容腔的通孔;所述中底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减震件的通孔相对连通。

A kind of shock absorbing and ventilating so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hoe sole, which provides a simple, effective shock absorption shoe sole with elastic damping and stable support performance, including a large bottom and a middle bottom on the large bottom.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arg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hock absorbers, and the large bottom and the middle bottom are provided with the capacity for accommodating the shock absorbers. The shock absorption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n arc shaped convex edge on the column wall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column, and the arc convex edge divides the shock absorption column into the upper and lower shock absorption parts. The arc convex ed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lumn wall of the upper shock absorption part and the column wall of the lower shock absorption part, and the shock absorption is described. A hole with a hollow cavity is provided at the top of the part,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middl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hole on the position of the damping part, and the air ho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rough hole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换气鞋底
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底,特别涉及一种减震换气鞋底。
技术介绍
鞋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应不同的功效及外型,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种类,但是不论鞋子的外观如何变化,穿着舒适与提供足部足够的保护才是最重要的。现代人们不论是为了工作需求或休闲生活,往往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而足部支撑人体的全部重量,长时间使用足部容易感到酸痛,甚至产生足底筋膜炎,因此一双令使用者穿着舒适的鞋子是最佳的辅助工具。从舒服角度看鞋底,弹性好(低密度)的鞋底在运动中有更多的能量回归,能够吸收更多地面带来的冲击力,减震性好,但是太软的鞋底会产生所谓的浮行运动,即脚蹬地时,鞋底就会把作用于地面的力吸收了很大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形变,地面反作用推动人体前进的力就小了,不能给人的双脚在运动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更易产生疲劳;而硬质材料(高密度)制成的鞋底比软质(低密度)的鞋底所产生的冲击力大,对关节缓冲比较差,所以对关节保护比较差。则穿软底鞋能够吸收更多地面带来的冲击力,穿着舒适,在行走路程不是很长的情况下(一般性散步),可以考虑选择穿着;而穿中等硬度鞋给人体的运动负荷刺激最适宜,人体适应能力较强,宜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穿着;在要求步行速度较快、时间不是很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穿着硬底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鞋底整体或部分的弹性,现有技术中,对于此类鞋底的制作,大多都是从鞋底材质的选择、配方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整制作完成的,制作不易,鞋底定制性差,不适合大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兼具弹性减震和稳定支撑性能的减震换气鞋底。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大底和设于大底上的中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减震件,所述大底和中底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减震件的容纳腔;所述减震件为设有中空容腔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柱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沿,所述弧形凸沿将减震柱分为上减震部和下减震部,所述弧形凸沿与上减震部的柱壁、下减震部的柱壁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上减震部的顶部还开设有连通中空容腔的通孔;所述中底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减震件的通孔相对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减震件与所述大底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大底的下表面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设有减震凸起。进一步的是,所述减震凸起的凸起高度为2-8mm。进一步的是,多个所述减震件横竖排列组成减震区,所述减震区分布设于所述大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是:1、所述减震件上的通孔与所述中底的气孔相连通,减震件受压收缩形变时,减震件的中空容腔内的部分气体会通过通孔、气孔向鞋内吹出,起到透气作用,同时减震件的中空容腔相对于鞋内环境呈负压状态,则在减震件恢复形变时,减震件的中空容腔通过通孔、气孔对鞋内空气进行吸收,鞋内空气会填充减震件的中空容腔;因此,鞋内空气流通,鞋内环境良好,具有透气舒适性。2、在减震件受压过程中,减震件的上减震部、弧形凸沿、下减震部之间的圆弧过渡连接处提升了减震件本身的形变势能,提升了形变减震作用,同时,减震件的中空容腔内填充的气体也能起到缓冲减震作用;进一步的,随着脚底的踩踏施压加剧,中底的气孔被脚底密封,所述减震件能够形成密闭的气腔结构,中空容腔内填充的气体能够对上减震部、弧形凸沿之间的圆弧过渡连接处起到向上的支撑作用,能够避免减震件过渡压缩形变的情况,而弧形凸沿、下减震部之间的圆弧过渡连接处不受中空容腔内气体的向上作用,减震件还能够以弧形凸沿、下减震部之间的圆弧过渡连接处为支点实现向下形变,保持形变减震作用;即所述减震件有效的兼具了弹性减震和稳定支撑性能,实用性强。3、所述大底的下表面对应减震件的位置设有减震凸起,减震凸起的设置不仅提升了大底的减震效果,而且减震凸起与减震件的对应分布关系,使得鞋底受压作用时,作用力呈由中底至减震件至减震凸起再至地面的传递作用关系,提升减震件的受力有效性,充分发挥减震件的支撑、减震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揭示的是,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大底1和设于大底上的中底2,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减震件11,多个减震件横竖排列组成减震区,所述减震区分布设于所述大底1的前掌部和后掌部,所述减震件11与所述大底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大底1和中底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减震件的容纳腔3;所述减震件11为设有中空容腔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柱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沿12,所述弧形凸沿12将减震柱分为上减震部和下减震部,所述弧形凸沿12与上减震部的柱壁、下减震部的柱壁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上减震部的顶部还开设有连通中空容腔的通孔13;所述中底2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上开设有气孔21,所述气孔21与所述减震件的通孔13相对连通;所述大底1的下表面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设有减震凸起14;所述减震凸起14的凸起高度为6mm。综上所述设计的减震换气鞋底,能够有效的兼具优异的减震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同时结构简单,便于制作,适合大批量化生产制作,实用性强。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减震换气鞋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大底和设于大底上的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减震件,所述大底和中底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减震件的容纳腔;所述减震件为设有中空容腔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柱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沿,所述弧形凸沿将减震柱分为上减震部和下减震部,所述弧形凸沿与上减震部的柱壁、下减震部的柱壁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上减震部的顶部还开设有连通中空容腔的通孔;所述中底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减震件的通孔相对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大底和设于大底上的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减震件,所述大底和中底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减震件的容纳腔;所述减震件为设有中空容腔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柱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凸沿,所述弧形凸沿将减震柱分为上减震部和下减震部,所述弧形凸沿与上减震部的柱壁、下减震部的柱壁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上减震部的顶部还开设有连通中空容腔的通孔;所述中底上对应减震件的位置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伟志郑荣大丁思恩卢鑫
申请(专利权)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