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连接结构及增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943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连接结构及增压系统,该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第一端的凸缘,所述接头本体上平行间隔设置有两圈第一凸起,两圈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第一环槽;所述接头本体插设于第一管中,所述第一环槽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凸缘与第二管抵接并通过锁紧件锁紧,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管与接头本体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实现了轴向密封,第二管与凸缘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实现了径向密封,使得第一管与第二管连接后密封更加紧密;并且第一管与第二管连接后,连接接头和锁紧件不易脱落,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连接结构及增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柴油机
,尤其涉及一种管连接结构及应用该管连接结构的增压系统。
技术介绍
增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柴油机的功率,改善柴油机的低速扭矩,降低排放和油耗,因此增压技术成为国内柴油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增压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增压后的气体进行冷却可以使得发动机的进气量进一步增大,有利于改善发动机的性能。现有技术中,增压器和中冷器之间有一段管路需要连接,增压器的出气管与中冷器的进气端之间通常直接采用卡箍连接,存在密封不紧密、卡箍易脱落的风险。因此,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管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连接不紧密以及锁紧件易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连接结构,在连接管路时能够保证了管路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且连接后连接接头和锁紧件不易脱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系统,该增压系统采用上述管连接结构,能够保证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管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第一端的凸缘,所述接头本体上平行间隔设置有两圈第一凸起,两圈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第一环槽;所述接头本体插设于第一管中,所述第一环槽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凸缘与第二管抵接并通过锁紧件锁紧,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的端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接头本体的第二端插入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接头本体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预留间隙。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的横截面为弧形面。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接头本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凸缘间隔的第二凸起。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第二环槽。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槽的下槽壁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第二管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凸缘上设置有容置所述延伸段的第三环槽。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为橡胶密封圈。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接头的材质为钢或铸铁。作为管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锁紧件为卡箍。一种增压系统,包括增压器、中冷器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管连接于所述增压器的出气端,所述第二管为所述中冷器的进气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连接结构及增压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连接结构,第一管与接头本体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实现了轴向密封,第二管与凸缘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实现了径向密封,使得第一管与第二管连接后密封更加紧密;并且第一管与第二管连接后,连接接头和锁紧件不易脱落,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增压系统,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连接结构,第一管连接于增压器的出气端,第二管为中冷器的进气端,管连接结构保证了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接头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A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连接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0-连接接头;20-增压器;30-中冷器;40-第一密封圈;50-第二密封圈;60-锁紧件;11-接头本体;111-第一凸起;112-第一环槽;113-第二凸起;12-凸缘;121-第三环槽;21-第一管;31-第二管;311-第二环槽,312-延伸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连接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连接接头10,连接接头10由钢管加工或铸铁铸造而成,包括接头本体11和设置于接头本体11第一端的凸缘12,接头本体11上平行间隔设置有两圈第一凸起111,两圈第一凸起111之间形成第一环槽112。如图4和图5所示,接头本体11插设于第一管21中,第一环槽112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凸缘12与第二管31抵接并通过锁紧件60锁紧,凸缘12与第二管3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第二管31上设置有容纳第二密封圈50的第二环槽311,且第二环槽311的下槽壁设置有向远离第二管31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312,相应的,凸缘12上设置有容置延伸段312的第三环槽121。第一管21与接头本体1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40实现了轴向密封,第二管31与凸缘12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50实现了径向密封,使得第一管21与第二管31连接后密封更加紧密;并且第一管21与第二管31连接后,连接接头10和锁紧件60不易脱落,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0和第二密封圈50优先选用O形橡胶密封圈;锁紧件60优先选用卡箍,进一步优先选用沟槽卡箍。进一步的,接头本体11的第二端与第一管21上远离第二管31的端面之间设置有预留间隙L,使接头本体11在第一管21中有一定的移动量,便于第一管21和第二管31的装配。进一步的,第一凸起111的横截面为弧形面,使得接头本体11更容易插入第一管21中,且在接头本体11插入到第一管21中后,第一密封圈40紧贴第一管21的内壁,起密封作用,第一凸起111与第一管21的内壁之间存在微小间隙,再加上第一凸起111的截面为弧形面,使得接头本体11在第一管21中有一定的角度调节量,该角度调节量能够补偿第一管21和第二管31之间的装配误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增压系统,参见图4和图5,包括增压器20和中冷器30,增压器20和中冷器30之间通过上述管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其中,第一管21连接于增压器20的出气端,第二管31为中冷器30的进气端。采用上述管连接结构对增压器20和中冷器30进行连接时,首先将第一管21连接于增压器20的出气端;然后在第一环槽112中放入第一密封圈40,并将接头本体11插入第一管21中,插入时,接头本体11的插入端的端面与第一管21连接于增压器20的一端的端面之间预留一定的预留间隙L;然后推动连接接头10,连接接头10向靠近增压器20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该段距离小于等于预留间隙L),为中冷器30留出安装空间;然后安装中冷器30,安装中冷器30时,中冷器30的进气端(即第二管31)面向第一管21设置,并在第二环槽311中放置第二密封圈50,延伸段312能够防止第二密封圈50掉落;然后拉动连接接头10,连接接头10向靠近中冷器30的方向移动,直至凸缘12与中冷器30的进气端(即第二管31)抵接;最后用锁紧件60将凸缘12与中冷器30的进气端(即第二管31)锁紧。或者,在采用上述管连接结构对增压器20和中冷器30进行连接时,首先在第一环槽112中放入第一密封圈40,并将接头本体11由第一管21的一端插入第一管21中,插入时,接头本体11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一管21第二端的端面之间预留一定的预留间隙L;然后将第一管21的第二端连接于增压器20的出气端;然后安装中冷器30,安装中冷器30及之后的安装过程同上,在此不再赘述。由上述安装过程可以看出,预留间隙L的设置使得中冷器30的安装更加方便。另外,在实际装配增压器20和中冷器30时,增压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管连接结构及增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接头(10),所述连接接头(10)包括接头本体(11)和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11)第一端的凸缘(12),所述接头本体(12)上平行间隔设置有两圈第一凸起(111),两圈所述第一凸起(111)之间形成第一环槽(112);所述接头本体(11)插设于第一管(21)中,所述第一环槽(112)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所述凸缘(12)与第二管(31)抵接并通过锁紧件(60)锁紧,所述凸缘(12)与所述第二管(3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接头(10),所述连接接头(10)包括接头本体(11)和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11)第一端的凸缘(12),所述接头本体(12)上平行间隔设置有两圈第一凸起(111),两圈所述第一凸起(111)之间形成第一环槽(112);所述接头本体(11)插设于第一管(21)中,所述第一环槽(112)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0);所述凸缘(12)与第二管(31)抵接并通过锁紧件(60)锁紧,所述凸缘(12)与所述第二管(3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21)端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接头本体(11)的第二端插入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接头本体(1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预留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111)的横截面为弧形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11)上还设置有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王迎迎薛裕丹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