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883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一面内凹形成第一容置槽;面盖,与所述设备本体可拆卸地固定,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面盖的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相对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面盖上设置固定结构,固定移动电子设备,且在面盖上设置凸起与设备本体上的凹槽匹配固定,从而固定面盖,利用面盖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固定,简化了传统的移动电子设备的定位结构,不仅美化了外观且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穿戴设备
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结构
,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它在多位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产品如虚拟现实眼镜已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市面上的虚拟现实眼镜设计时,一般将移动电子设备固定在虚拟现实眼镜的主体上,且在主体上的定位结构上大多采用较多的结构件,如硅胶件、双色注塑件、TPU件、弹簧等。该类定位结构不仅增加了模具成本、制造成本和研发费用,定位可靠性上也难以保证。从外观上看也不够简洁,整体性差。另外市面上的虚拟现实眼镜的面盖一般在使用时是拆开放置于一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充分利用面盖来实现移动电子设备的定位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智能穿戴设备。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一面内凹形成第一容置槽;面盖,与所述设备本体可拆卸地固定,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面盖的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相对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电子设备。具体地,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的与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的相对处向上延伸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内凹,内凹的所述固定部卡合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具体地,所述面盖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对应卡合。具体地,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和所述面盖之间,所述缓冲部件中具有形状与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形状匹配的通孔。具体地,所述面盖采用聚碳酸酯制成。具体地,所述智能穿戴设备为虚拟现实眼镜。具体地,所述移动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面盖上设置固定结构,固定移动电子设备,且在面盖上设置凸起与设备本体上的凹槽匹配固定,从而固定面盖,利用面盖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固定,简化了传统的移动电子设备的定位结构,不仅美化了外观且节省了成本。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装有移动电子设备的面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3的C-C方向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图2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2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技术,并且本技术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以夸大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并且相同的标号将始终被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来。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装有移动电子设备的面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3的C-C方向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图2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2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1、图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0和面盖20。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其它必要的部件,如设备本体内部还设置有光学组件、控制电路板等。具体地,设备本体10的一面内凹形成第一容置槽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容置槽11放置有光学镜片、控制电路板等。设备本体10的与第一容置槽11所在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为与用户的眼睛贴合的贴合面。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具体地,面盖20与设备本体10可拆卸地固定,以封闭第一容置槽11。面盖20的与第一容置槽11相对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容置槽21。其中,第二容置槽21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电子设备40。相比直接将移动电子设备40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的设计,由面盖20来固定移动电子设备40、再通过面盖20封闭第一容置槽11来将移动电子设备40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的设计,可以提高移动电子设备40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的稳固性和定位精度。参照图3、图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容置槽21的槽底的与移动电子设备40的角落的相对处向上延伸形成固定部23。固定部23朝向移动电子设备40的角部内凹,内凹的固定部23卡合移动电子设备40的角部。具体地,内凹的固定部23包括第一边231和由第一边231弯折形成的第二边232。第一边231相对于移动电子设备40的一角的一侧面,第二边232相对于移动电子设备40的一角的另一侧面。移动电子设备40的每个角卡合于固定部23以固定于面盖20上。采用固定部20固定移动电子设备40的四个角,实现移动电子设备40的精确定位,使移动电子设备40有效地定位在面盖20上。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固定结构使移动电子设备固定于面盖上。参照图5、图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面盖20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凸起22。第一容置槽11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13。凸起22与凹槽13对应卡合。面盖20通过凸起22和凹槽13的卡合固定于设备本体10上。通过凸起22与凹槽13的配合使面盖20可拆卸地固定于设备本体10上。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固定结构使面盖20固定于设备本体10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缓冲部件30。缓冲部件30设置于设备本体10和面盖20之间。缓冲部件30中具有形状与移动电子设备40的形状匹配的通孔31。缓冲部件30可以减缓移动电子设备40与第一容置槽11之间的作用力,保护移动电子设备40。同时缓冲部件30与移动电子设备40的弹性挤压还可以使移动电子设备40更稳固地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不易造成移动电子设备40的晃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缓冲部件30采用泡棉垫。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缓冲部件30还可以选用其它合适的部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面盖20采用聚碳酸酯的材质制成。采用聚碳酸酯材质制成的面盖20抗磨损性能较强,且耐热、抗冲击。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面盖20还可以选用其它合适的材质制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虚拟现实眼镜。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移动电子设备40包括智能手机。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本技术通过在面盖上设置固定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一面内凹形成第一容置槽;面盖,与所述设备本体可拆卸地固定,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面盖的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相对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电子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一面内凹形成第一容置槽;面盖,与所述设备本体可拆卸地固定,以封闭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面盖的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相对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电子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的与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的相对处向上延伸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内凹,内凹的所述固定部卡合所述移动电子设备的角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张根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