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7730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涉及水体生态与环境监测领域。该装置由抓斗、用力杆和受力闭合拉杆组成,适用于硬质或草型水体底泥与底栖生物的采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用力杆与抓斗相连,能通过人工施力而采集底栖样品,不仅能采集松软的底质样品,而且特别适合硬质底泥、多砾石底泥以及水生植物繁茂水体底泥样品的采集,提高了定量采样的精准性,减少了底泥采集失败可能性,能满足流水条件下表层沉积物的垂直采集,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采样时间短,而且可以一次性采集较大面积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体生态与环境监测领域,适用于硬质或草型水体底泥与底栖生物的采集。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河流等水体,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常常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从而使水体丧失其原有的社会功能与生态价值。因此,水体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修复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以及全球的重点任务。与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密切相关的《水十条》于2015年2月通过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4月2日正式出台,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我国水体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沉积物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是水体污染物的“汇”,同时在某些条件下,其又是水体污染的“源”;另一方面,它在水体生态结构与功能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过程中,充分认识沉积物的源汇关系及其依附的生物群落(如底栖动物、植物种子库、微生物等)的结构与特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体修复方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对沉积物与依附沉积物的生物群落的采集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在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抓斗、用力杆和受力闭合拉杆组成:抓斗由两个大小相同、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的第一扇形柱体(101)和第二扇形柱体(102)组成,扇形柱体的两端及弧面密封,顶面安置有若干个排水孔的面板,底面开口,两个扇形柱体的中心轴用铰链轴(103)连接;在两个扇形柱体顶端边缘处,分别焊接两个螺帽,两个螺帽间用钢绳(S1)连接;两个扇形柱体两端靠近弧面处的底面开口方向,分别用开孔螺丝安置长度一致的第一钢条(104)和第二钢条(105),两条钢条的中间为第一活页卡扣(K4)和第二活页卡扣(K5);铰链轴中间的顶面方向安置固定螺栓(K1),两端垂直开第一孔(K2)和第二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泥与底栖生物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抓斗、用力杆和受力闭合拉杆组成:抓斗由两个大小相同、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的第一扇形柱体(101)和第二扇形柱体(102)组成,扇形柱体的两端及弧面密封,顶面安置有若干个排水孔的面板,底面开口,两个扇形柱体的中心轴用铰链轴(103)连接;在两个扇形柱体顶端边缘处,分别焊接两个螺帽,两个螺帽间用钢绳(S1)连接;两个扇形柱体两端靠近弧面处的底面开口方向,分别用开孔螺丝安置长度一致的第一钢条(104)和第二钢条(105),两条钢条的中间为第一活页卡扣(K4)和第二活页卡扣(K5);铰链轴中间的顶面方向安置固定螺栓(K1),两端垂直开第一孔(K2)和第二孔(K3);用力杆为杆状,由第一用力杆(201)、第二用力杆(202)、第三用力杆(203)和第四用力杆(204)组成;第一用力杆(201)为中空圆柱体,一端为与固定螺栓(K1)匹配的内螺母,侧面水平开孔(K6),另一端为内螺母;第二用力杆(202)为中空圆柱体,一端为与第一用力杆另一端内螺母匹配的螺栓,另一端为内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厉恩华王学雷张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