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1267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隧道,包括:隧道主体;通风通道,通风通道包括通风口和设置在通风口的通风井盖,通风通道与隧道主体相连通,通风井盖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通风亭设置在通风口围设在通风口的周围,通风亭的侧壁上设置有逃生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工作时逃生比较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隧道
本技术涉及电力隧道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力隧道。
技术介绍
由于工作需要,操作人员需要在电力隧道内进行工作,一旦电力隧道内发生突发情况时,电力隧道内的人员逃生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隧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工作时逃生比较困难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隧道,包括:隧道主体;通风通道,通风通道包括通风口和设置在通风口的通风井盖,通风通道与隧道主体相连通,通风井盖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通风亭设置在通风口围设在通风口的周围,通风亭的侧壁上设置有逃生门。进一步地,通风井盖包括固定部和避让部,避让部可避开通风口以形成逃生结构。进一步地,避让部包括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均与固定部相连,以调整逃生结构开口的大小。进一步地,通风井盖为与通风口相适配的圆形结构,固定部为第一半圆形结构,避让部为与第一半圆结构相对应的第二半圆结构。进一步地,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为对称结构,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以圆心为轴转动以对通风口进行避让或者封堵。进一步地,电力隧道还包括伸缩梯,伸缩梯的第一端设置在通风通道的底部,伸缩梯的第二端可延伸至通风口。进一步地,逃生门的内壁上设置有锁具,以使逃生门只能在通风亭内部解锁。进一步地,逃生门包括逃生门主体和设置在逃生门主体上的门插销,以使逃生门只能在通风亭内部打开。进一步地,通风亭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限制逃生门向外旋转。进一步地,通风亭的侧壁上设置有通风格栅,通风井盖为通风的网状结构,以使隧道主体内的空气通过通风格栅和网状结构进行置换。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电力隧道通风的需要,需要对电力隧道内进行通风,因此每隔预定的距离就会设置通风通道和通风亭。通风井盖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上设置有逃生门,这样当电力隧道内出现危险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通风通道进行逃生,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的危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工作时逃生比较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力隧道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通风井盖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图1的通风井盖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隧道主体;20、通风通道;21、通风井盖;211、固定部;212、避让部;30、通风亭。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电力隧道包括:隧道主体10、通风通道20和通风亭30。通风通道20包括通风口和设置在通风口的通风井盖21,通风通道20与隧道主体10相连通,通风井盖21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30,通风亭30设置在通风口围设在通风口的周围,通风亭30的侧壁上设置有逃生门。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由于电力隧道通风的需要,需要对电力隧道内进行通风,因此每隔预定的距离就会设置通风通道20和通风亭30。通风井盖21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30上设置有逃生门,这样当电力隧道内出现危险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通风通道20进行逃生,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的危险。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工作人员在电力隧道内工作时逃生比较困难的问题。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通风井盖21包括固定部211和避让部212,避让部212可避开通风口以形成逃生结构。上述结构加工成本较低。固定部211用以固定在通风口处,避让部212可移动地设置在通风口处。具体地,避让部212的底部可以设置有插销结构,当需要打开避让部212的时候可以从通风井盖21的底部打开。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避让部212包括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均与固定部211相连,以调整逃生结构开口的大小。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的设置使得逃生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样扩大的逃生结构的通用性。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通风井盖21为与通风口相适配的圆形结构,固定部211为第一半圆形结构,避让部212为与第一半圆结构相对应的第二半圆结构。上述结构加工容易,制作成本较低。具体地,通风井口为圆形,通风井盖21为与通风井口相适配的圆形结构,通风井盖还包括井口座,这样使得通风井盖21容易固定。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为对称结构,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以圆心为轴转动以对通风口进行避让或者封堵。这样进一步的扩大了本实施例的通风井盖21的使用范围。具体地,第一避让部为四分之一的圆形结构,第二避让部也是四分之一的圆形结构。通过旋转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就能够实现逃生结构的打开或者关闭。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文中未示出),电力隧道还包括伸缩梯,伸缩梯的第一端设置在通风通道20的底部,伸缩梯的第二端可延伸至通风口。伸缩梯的设置方便了工作人员从隧道主体10爬至通风亭30内,进而从通风亭30到安全地带。具体地,伸缩梯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收缩,这样伸缩梯占用的体积比较小。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文中未示出),逃生门的内壁上设置有锁具,以使逃生门只能在通风亭30内部解锁。工作人员在遇到危险后可以将设置在逃生门的内壁上的锁具打开,进而逃出危险区域。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通风亭30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限制逃生门向外旋转。上述结构的逃生门在设置时不需要考虑通风亭30的外部空间。例如,通风亭30的外部有障碍物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力隧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主体(10);通风通道(20),所述通风通道(20)包括通风口和设置在所述通风口的通风井盖(21),所述通风通道(20)与所述隧道主体(10)相连通,所述通风井盖(21)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30),所述通风亭(30)设置在所述通风口围设在所述通风口的周围,所述通风亭(30)的侧壁上设置有逃生门;所述通风井盖(21)包括固定部(211)和避让部(212),所述避让部(212)可避开所述通风口以形成所述逃生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主体(10);通风通道(20),所述通风通道(20)包括通风口和设置在所述通风口的通风井盖(21),所述通风通道(20)与所述隧道主体(10)相连通,所述通风井盖(21)上设置有逃生结构;通风亭(30),所述通风亭(30)设置在所述通风口围设在所述通风口的周围,所述通风亭(30)的侧壁上设置有逃生门;所述通风井盖(21)包括固定部(211)和避让部(212),所述避让部(212)可避开所述通风口以形成所述逃生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212)包括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均与所述固定部(211)相连,以调整所述逃生结构开口的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盖(21)为与所述通风口相适配的圆形结构,所述固定部(211)为第一半圆形结构,所述避让部(212)为与所述第一半圆结构相对应的第二半圆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隧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遥高亚江吴厚军李蕴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