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699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布置于支撑板对角的支撑单元,撑单元包括三根支撑柱且每根支撑柱与支撑板固定连接,三根支撑柱呈三角形布置,三根支撑柱两两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每根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柱下部外侧固定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滑板,第一支撑柱上设有开口、供滑板和弹性件滑动的导向道,第二支撑柱两侧设有滑道,每条滑道内设有收缩杆和定位块,收缩杆外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每个弹性件两端分别与定位块一侧固定连接,收缩杆一端固定在滑道内且收缩杆与定位块固定连接。本实新型结构简单,方便使用且支撑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木建筑
,具体涉及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土木建筑是指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者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建造,因此土木建筑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在对建筑进行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较高,人工进行建造时达不到该高度,因此需要安装支撑用具,而现有的支撑用具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柱,支撑柱为了达到较高的位置需要对支撑柱进行升高,升高支撑柱是通过两根支撑柱的竖直连接,两根支撑柱连接通常是采用扣件固定的方式。由于扣件节点连接质量受到扣件本身质量的影响会造成支撑柱与支撑柱之间容易产生晃动,支撑用具晃动会影响操作人员的操作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扣件为钢性固定件,在支撑用具晃动时,扣件不具有弹性并且不能缓冲受到的力,受到重物挤压时容易造成支撑用具散架,从而造成人员的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以解决土木建筑用支撑架容易散架造成人员伤亡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布置于支撑板对角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三根支撑柱,三根支撑柱呈三角形布置且三根支撑柱均固定在支撑板底部,三根支撑柱两两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每根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套设于第二支撑柱外侧,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下部外侧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滑板,第二支撑柱底部与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上两侧均设有开口、供滑板和弹性件滑动的导向道,所述导向道位于开口下方,开口与导向道连通且导向道的宽度小于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二支撑柱两侧均设有滑道,所述每条滑道内均设有收缩杆和定位块,所述收缩杆外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收缩杆上,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柱上,所述每个弹性件两端分别与定位块一侧固定连接,收缩杆一端固定在滑道内且收缩杆另一端与定位块另一侧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进行建造,需要使用支撑装置时,启动气缸。气缸启动会带动活塞杆,活塞杆竖直向上运动会推动滑板在导向道内滑动。滑板会带动第二支撑柱在第一支撑柱内滑动。当第二支撑柱向上滑动时,定位块受到第一支撑柱的侧壁的挤压并且定位块会挤压第一弹簧,第一弹簧挤压收缩杆并且第一弹簧使收缩杆位于滑道内。当第二支撑柱带动定位块向上滑动到开口时,定位块不再受到第一支撑柱侧壁的挤压,第一弹簧的反作用力会推动收缩杆,收缩杆会挤压定位块并且定位块会在开口内卡合对第二支撑柱进行定位。在第二支撑柱向上滑动的过程中会推动支撑板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板达到指定的位置。第一支撑柱和气缸的底部表面积相较于只有第一支撑柱而言表面积较大,增大第一支撑柱与地面接触的表面积使得第一支撑柱更稳定,避免支撑装置倾倒散架。当人工操作建造时,人工操作容易带动支撑板发生晃动。支撑板会使得支撑单元发生晃动,支撑柱之间的弹性件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得支撑柱之间稳定并且减小支撑柱的横向偏移量,从而使得支撑柱稳定减少支撑板的偏移,避免支撑装置散架并且使得人工建造精确度提高。不使用支撑装置时,可人工挤压弹性件,弹性件受到挤压会挤压定位块。定位块会挤压第一弹簧,从而第一弹簧会拉动收缩杆收缩,收缩杆收缩会拉动定位块进入到滑道内,从而将支撑柱进行收集,再将紧固螺钉松开将支撑板进行收集,方便支撑装置的收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定位块在开口内进行卡合定位,与传统的扣件相比,通过气缸推动可减少人工使用并且不要通过扣件将支撑柱固定之后再使用螺栓将扣件紧固,定位块卡合固定更为方便,提高工作效率。(2)支撑柱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提高支撑柱之间的稳定性,可减小支撑柱之间的横向偏移量,减少了支撑装置散架的可能,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3)第一支撑柱底部通过气缸增大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支撑柱的受力面积,使得第一支撑柱的稳定性增大,从而减少支撑装置倾倒散架的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在以上基础方案上:优选方案一:所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且每根支撑柱分别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就是角平分线的交点、三条高的交点、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角点具有稳定的特性。支撑柱分别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支撑柱成等边三角形,且使得支撑柱具有等边三角形的特性从而更加稳定。优选方案二:所述滑板柱底部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柱上,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在滑板。使用支撑板进行承重或人工操作建造时,支撑板突然受重会增加支撑柱的压力,从而支撑板会向下挤压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受到压力会向下偏移,而第二支撑柱底部又受到气缸的作用力,两个力突然增大相互挤压,容易造成定位块卡合处断裂,使得支撑装置散架,滑板底部的第二弹簧缓冲会减小第二支撑柱的向下偏移量,从而使得定位块卡合处稳定。优选方案三:所述支撑板上设有防滑凹槽。通过防滑槽防滑,避免人员操作时滑倒。优选方案四:所述支撑板与支撑单元可拆卸连接。方便将支撑板拆卸,并且方便支撑板和支撑柱收集。优选方案五:所述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柱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紧固螺钉紧固效果好,并且不容易发生偏移。附图说明图1为支撑装置侧视图;图2为支撑装置俯视图;图3为支撑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柱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支撑柱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的标记为:支撑板1、支撑单元2、支撑柱3、弹性件4、第一支撑柱5、第二支撑柱6、定位块7、收缩杆8、第二弹簧9、气缸10、滑板11、开口12、导向道13。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和布置于支撑板1对角的支撑单元2,支撑板1上设有防滑凹槽,支撑单元2包括三根支撑柱3,三根支撑柱3呈三角形布置,三根支撑3均固定在支撑板1底部,三根支撑柱3两两之间通过弹性件4连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并且每根支撑柱3分别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每根支撑柱3包括第一支撑柱5和第二支撑柱6,第一支撑柱5套设于第二支撑柱6外侧,第二支撑柱6与第一支撑柱5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柱5下部外侧固定有气缸10,气缸10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滑板11,第二支撑柱6底部与滑板11固定连接,滑板11底部设有第二弹簧9,第二弹簧9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柱5上,第二弹簧9另一单固定在滑板11上。第一支撑柱5上两侧均设有开口12、供滑板11和弹性件4滑动的导向道13,导向道13位于开口12下方,导向道13与开口12连通且导向道13的宽度小于开口12的宽度。第二支撑柱6两侧均设有滑道,每条滑道内设有收缩杆8和定位块7,收缩杆8外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收缩杆8上,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杆上。每个弹性件4两端分别与定位块7一侧固定连接,收缩杆8一端固定在滑道内且收缩杆8另一端与定位块7另一侧固定连接。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柱6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进行土木建筑建造时,需要使用支撑装置。将支撑板1通过紧固螺钉安装在第二支撑柱6上,且位于支撑板1的对角。启动气缸10,气缸10会推动活塞杆,活塞杆竖直向上运动会推动滑板11在导向道13内向上滑动。滑板11会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布置于支撑板对角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三根支撑柱,三根支撑柱呈三角形布置且三根支撑柱均固定在支撑板底部,三根支撑柱两两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每根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套设于第二支撑柱外侧,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下部外侧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滑板,第二支撑柱底部与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上两侧均设有开口、供滑板和弹性件滑动的导向道,所述导向道位于开口下方,开口与导向道连通且导向道的宽度小于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二支撑柱两侧均设有滑道,所述每条滑道内均设有收缩杆和定位块,所述收缩杆外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收缩杆上,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柱上,所述每个弹性件两端分别与定位块一侧固定连接,收缩杆一端固定在滑道内且收缩杆另一端与定位块另一侧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土木建筑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布置于支撑板对角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三根支撑柱,三根支撑柱呈三角形布置且三根支撑柱均固定在支撑板底部,三根支撑柱两两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每根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套设于第二支撑柱外侧,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下部外侧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滑板,第二支撑柱底部与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上两侧均设有开口、供滑板和弹性件滑动的导向道,所述导向道位于开口下方,开口与导向道连通且导向道的宽度小于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二支撑柱两侧均设有滑道,所述每条滑道内均设有收缩杆和定位块,所述收缩杆外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收缩杆上,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梅孙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