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527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扩流电路、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第十运算放大器、比较器、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其优点在于采用周期触发脉冲控制,即每一个IGBT的触发脉冲都进行控制,当检测到逆变电压过零点时发出其中一个桥臂IGBT的触发脉冲,根据设定的功率控制触发脉冲的宽度,但是当触发脉冲超过逆变电压谐振周期的一定角度时,强制输出触发脉冲停止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并联逆变电路是一种基本的逆变电路,具有较好的负载适应性和可靠性,因而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在铸造和钢铁行业,在感应加热和有些金属材料熔化时需要应用高频电源,由于并联逆变的可靠性,一般选择并联逆变IGBT高频电源。IGBT高频电源根据应用场合不同,一般工作在几KHZ到几十KHZ。在感应加热尤其是熔化过程中,IGBT高频电源的负载变化特别大,所以对于控制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并联逆变IGBT高频电源,逆变工作在谐振状态,即逆变电压和逆变电流工作在同相状态。根据逆变电压的过零点控制两侧桥臂的IGBT的导通,根据设定功率调节触发脉冲的宽度。在负载变化不大或者恒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控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在熔炼时,负载的变化很大,在负载突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预测下一个逆变电压的谐振周期,如果不能控制好任何一个逆变IGBT触发触发脉冲的宽度,就会导致IGBT的死区时间小于最小死区时间限制,导致逆变侧IGBT短路,损坏IGBT。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提供的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采用周期触发脉冲控制,即每一个IGBT的触发脉冲都进行控制,当检测到逆变电压过零点时发出其中一个桥臂IGBT的触发脉冲,根据设定的功率控制触发脉冲的宽度,但是当触发脉冲超过逆变电压谐振周期的一定角度时,强制输出触发脉冲停止信号;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扩流电路、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第十运算放大器U10、比较器U11、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整流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输出端与扩流电路连接;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扩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第一正供电端;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正供电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进一步,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整流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二级管D1、第二二级管D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六电阻R6和第八电阻R8;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二级管D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级管D2的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级管D1的正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二级管D2的正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正相输入端接地。进一步,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扩流电路包括,第五运算放大器U5、三极管Q1、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与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接第一负供电端;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负极与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发射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集电极与第一正供电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为扩流电路的输出端。进一步,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二极管D3、第四反相器U4、第六反相器U6、第七与非门U7、第八与非门U8、第九与非门U9、第一电容C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和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一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负极与第四反相器U4的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第四反相器U4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六反相器U6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六反相器U6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七与非门U7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六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连接;第八与非门U8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第四反相器U4的输出端、第六反相器U6的输入端连接;第九与非门U9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第七与非门U7的输出端、第八与非门U8输出端连接;第九与非门U9的输出端为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进一步,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四反相器U4和/或第六反相器U6为MC14106。进一步,本技术提供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七与非门U7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扩流电路、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第十运算放大器(U10)、比较器(U11)、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其中,整流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输出端与扩流电路连接;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扩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第一正供电端;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正供电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扩流电路、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第十运算放大器(U10)、比较器(U11)、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其中,整流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输出端与扩流电路连接;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输入逆变电压;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扩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第一正供电端;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与第十运算放大器(U1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正供电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比较器(U1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高频电源逆变触发脉冲最大角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中,整流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二级管(D1)、第二二级管(D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六电阻(R6)和第八电阻(R8);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输入端INV-VOL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二级管(D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级管(D2)的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级管(D1)的正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二级管(D2)的正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威李俊冯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研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