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51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路基基础表面均匀洒布固化剂,再采用粗砂石进行摊铺并碾压后作为垫层;步骤S2,在垫层绑扎钢筋网层,并在钢筋网层上铺设一层可溶性薄膜,然后在可溶性薄膜上均匀洒布半刚性下基层;步骤S3,在所述的半刚性下基层上表面铺设一层渗水砖压实层;步骤S4,在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上方再均匀洒布半刚性上基层;步骤S5,在所述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然后进行压实;步骤S6,在压实后的混合物料层上洒布一层用于将所述环氧树脂层固定粘接的乳化沥青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地基的渗水性好,避免了发生地基基面积水的状况,进而达到不影响地基通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基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基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地基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在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施工顺序安排:临时便道→清表清淤→路基土石方填筑→排水施工→支排水管施工→管线施工→基层→基面。对于多数低等级地基表面,可以将传统上封层材料(表面树脂、石油沥青或乳化沥青等)通过洒布、压实、整平之后通车。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上封层材料性能所限(主要是其粘黏性、防水性以及耐磨性差),常常在施工完成并通车后,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因为渗水性低而造成地基基面积水的状况发生,最终影响地基通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地基的渗水性好,避免了地基基面的积水的状况发生,进而达到不影响地基通车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路基基础表面均匀洒布固化剂,再采用粗砂石进行摊铺并碾压后作为垫层;步骤S2,在垫层绑扎钢筋网层,并在钢筋网层上铺设一层可溶性薄膜,然后在可溶性薄膜上均匀洒布半刚性下基层;步骤S3,在所述的半刚性下基层上表面铺设一层渗水砖压实层;步骤S4,在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上方再均匀洒布半刚性上基层;步骤S5,在所述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然后进行压实;步骤S6,在压实后的混合物料层上洒布一层用于将所述环氧树脂层固定粘接的乳化沥青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底层土壤中胶质成分的膨胀和收缩而导致的路基下沉、局部沉陷、边坡坍塌以及基面变形等问题,因而采用土壤固化剂对其进行固化,加强了地基底部的结构强度,粗砂石达到便于渗水的目的,此外,在垫层摊铺并碾压后不能够在其上方堆放水泥等材料,避免堵塞粗砂石之间的孔隙影响渗水性;可溶性薄膜对半刚性上基层具有阻隔作用,能够避免半刚性上基层材料全部流入到钢筋网层内,由此影响地基下部的渗水效果;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使得地基具有较好的透水效果,避免了地基基面的积水的状况发生,进而达到不影响地基通车的效果;最后的乳化沥青层用于对渗水层进行加固,由于碎石与环氧树脂为搅拌混合,两者之间的连接紧密度较低,通过乳化沥青材料可以将两者进一步粘接,使得所有的碎石和环氧树脂紧密粘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乳化沥青层内含有聚合纤维添加物。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聚合纤维添加物加入乳化沥青层中可有效的控制乳化沥青层固塑性收缩、干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缝,防止及抑止裂缝的形成及发展,大大改善了地基的阻裂抗渗性能,抗冲击及抗震能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于所述步骤S5中,先在半刚性上基层的上发铺设一层防水粘接剂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粘接剂层具有粘接能力,能够将填充的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粘接于半刚性上基层上,从而碎石和环氧树脂能够保留在原有路基基础上,而不会发生流失。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半刚性上基层内包括有钢纤维添加物。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添加的钢纤维添加物能够提高刚性上基层强度,从而使得半刚性上基层能够维持平整,在其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过程中,半刚性上基层不会产生凹陷,维持其表面平整性,从而能够实现防水粘接剂发挥出较高的粘接性能,提高半刚性上基层与混合物料层之间的粘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对粗砂石过两次筛,第一次筛的孔径为25mm的筛网,第二次筛的孔径为12mm的筛网。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粗砂石通过第一次筛网筛选后,能够筛除粒径大于25mm的颗粒,而通过第二次筛选后筛除粒径小于12mm的砂石,从而筛除粒径小于12mm的颗粒,从而铺设于路基上后能够满足具有均一的孔隙,达到便于排水的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土壤固化剂包括粉煤灰、脱硫石膏、生石灰和硫酸铝。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过水化作用,粉煤灰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脱硫石膏、生石灰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硫酸钙,硫酸铝在水的作用下水化硫酸钙,生成物之间相互交叉,最终形成稳定的链状或者网状结构,提高了土壤粒子之间的相互结合作用,使得土壤更加稳固和富于耐久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中的渗水砖由硅酸盐水泥、硅锰渣制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这些材料制备得到的渗水砖相比于普通轻质的渗水砖,其具有一定的重量,铺设在半刚性下基层的上方,能够对半刚性下基层施加向下的压力,能过将半刚性下基层压实,压实后半刚性下基层的韧性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不容易出现裂缝的目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地基施工工艺,通过采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生石灰和硫酸铝对基地进行固化,加强了地基底部的结构强度,过二次筛的粗砂石复合渗水条件,此外,在垫层摊铺并碾压后不能够在其上方堆放水泥等材料,避免堵塞粗砂石之间的孔隙影响渗水性;可溶性薄膜对半刚性上基层具有阻隔作用,能够避免半刚性上基层材料全部流入到钢筋网层内,由此影响地基下部的渗水效果;不但如此,使用聚合纤维添加物和钢纤维添加物提高了层与层之间的粘结性,地基结构强度更加牢固,本专利技术综合考虑地基表面雨水的资源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等目标,以实现对地基表面雨水的吸水、蓄水,在需要水资源时将收集的雨水吸放,从而实现了对雨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可最大程度的降低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地基雨水排泄压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制定9个实施例进行施工比较,实施例1-5,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路基基础表面均匀洒布固化剂,再采用粗砂石进行摊铺并碾压后作为垫层;步骤S2,在垫层绑扎钢筋网层,并在钢筋网层上铺设一层可溶性薄膜,然后在可溶性薄膜上均匀洒布半刚性下基层;步骤S3,在所述的半刚性下基层上表面铺设一层渗水砖压实层;步骤S4,在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上方再均匀洒布半刚性上基层;步骤S5,在所述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然后进行压实;步骤S6,在压实后的混合物料层上洒布一层用于将所述环氧树脂层固定粘接的乳化沥青层。其中实施例1-5中含有的各组分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1-5的所用施工材料实施例6,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于所述步骤S5中,先在半刚性上基层的上发铺设一层防水粘接剂层。实施例7,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乳化沥青层内含有聚合纤维添加物。实施例8,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乳化沥青层内含有聚合纤维添加物。实施例9,一种地基施工工艺,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中的渗水砖由硅酸盐水泥、硅锰渣制成。施工地基渗水性能表征:选取24片1m*1m土地分成9组,采用实施例1-9的地基施工工艺各对两片土地进行施工,建筑完成后待15天后进行测试,于每片土地每隔5min倒入10升水,一共3次,观察3次倒水后,地基在10min、30min和1h后的积水量,以积水深度的平均值计,结果在表2中示出。表2实施组在10min、30min和1h后的积水量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专利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路基基础表面均匀洒布固化剂,再采用粗砂石进行摊铺并碾压后作为垫层;步骤S2,在垫层绑扎钢筋网层,并在钢筋网层上铺设一层可溶性薄膜,然后在可溶性薄膜上均匀洒布半刚性下基层;步骤S3,在所述的半刚性下基层上表面铺设一层渗水砖压实层;步骤S4,在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上方再均匀洒布半刚性上基层;步骤S5,在所述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然后进行压实;步骤S6,在压实后的混合物料层上洒布一层用于将所述环氧树脂层固定粘接的乳化沥青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路基基础表面均匀洒布固化剂,再采用粗砂石进行摊铺并碾压后作为垫层;步骤S2,在垫层绑扎钢筋网层,并在钢筋网层上铺设一层可溶性薄膜,然后在可溶性薄膜上均匀洒布半刚性下基层;步骤S3,在所述的半刚性下基层上表面铺设一层渗水砖压实层;步骤S4,在所述渗水砖压实层上方再均匀洒布半刚性上基层;步骤S5,在所述半刚性上基层上方填充碎石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料层然后进行压实;步骤S6,在压实后的混合物料层上洒布一层用于将所述环氧树脂层固定粘接的乳化沥青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沥青层内含有聚合纤维添加物。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月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创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