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2743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三通换向阀、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空气进气管、排烟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换向阀上;所述第一导气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所述第三导气管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使燃气排烟管路和空气管路更加容易维护,同时蜂窝通道结构使管路中的空气流向更加平稳,使空气喷口喷出的助燃空气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
本技术属于燃气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燃气炉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业加热装置,被广泛用于机械热处理、工业暖气等等,现有燃气炉的排烟管道和空气管道的布置杂乱,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三通换向阀、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空气进气管、排烟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换向阀上;所述第一导气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所述第三导气管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进一步的,还包括炉体、燃气管、燃气烧嘴、供气装置和过渡腔;所述燃气烧嘴位于所述炉体侧部,所述燃气烧嘴的喷火端对应在所述炉体的燃烧腔中;所述燃气烧嘴的空气进气端导通所述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与第一导气管的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燃气烧嘴的燃气进气端与燃气管的出气端导通,所述燃气管的进气端连接供气装置,所述燃气管上设置有气阀。进一步的,所述燃气烧嘴包括燃气喷头、燃气喷管、上空气喷管和下空气喷管;若干燃气喷管平行束状排布,若干所述燃气喷管尾部进气端共同导通所述燃气喷头,所述燃气喷头的进气端与所述燃气管的出气端导通连接;所述上空气喷管和下空气喷管分布于若干所述燃气喷管上下侧,所述上空气喷管的上喷口和所述下空气喷管的下喷口分别与若干所述燃气喷管头部的燃气喷口对应设置。进一步的,还包括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所述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并行设置,所述上空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上空气喷管的进气口导通,所述下空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下空气喷管的进气口导通;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尾部,且所述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尾部进气端共同导通所述过渡腔。进一步的,所述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为蜂窝通道结构。有益效果:本技术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使燃气排烟管路和空气管路更加容易维护,同时蜂窝通道结构使管路中的空气流向更加平稳,使空气喷口喷出的助燃空气更加稳定;将燃气喷管设计特定规则排布的束状多管结构,使喷出的燃气与助燃空气更容易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燃气烧嘴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2的D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3所示,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三通换向阀52、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第三导气管53、空气进气管51、排烟管56;所述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换向阀52上,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导入助燃空气时,控制三通换向阀52到第一状态,使第一导气管63与第二导气管64导通;当需要吸走炉内烟气时,控制三通换向阀52到第二状态,使第一导气管63与第三导气管53导通,排烟管56连续吸走燃烧腔60内产生的烟气,所述第一导气管63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51,所述第三导气管53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56,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使燃气排烟管路和空气管路更加容易维护。还包括炉体59、燃气管55、燃气烧嘴61、供气装置57和过渡腔18;所述燃气烧嘴61位于所述炉体59侧部,所述燃气烧嘴61的喷火端对应在所述炉体59的燃烧腔60中;所述燃气烧嘴61的空气进气端导通所述过渡腔18,所述过渡腔18与第一导气管63的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燃气烧嘴61的燃气进气端与燃气管55的出气端导通,所述燃气管55的进气端连接供气装置57,所述燃气管55上设置有气阀54。所述燃气烧嘴61包括燃气喷头16、燃气喷管15、上空气喷管5和下空气喷管12;若干燃气喷管15平行束状排布,若干所述燃气喷管15尾部进气端共同导通所述燃气喷头16,所述燃气喷头16的进气端与所述燃气管55的出气端导通连接;所述上空气喷管5和下空气喷管12分布于若干所述燃气喷管15上下侧,所述上空气喷管5的上喷口20和所述下空气喷管12的下喷口21分别与若干所述燃气喷管15头部的燃气喷口22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空气喷管5的上喷口20的喷气方向与所述燃气喷口22喷气反方向所成的第一夹角6为167°;所述下空气喷管12的下喷口21的喷气方向与所述燃气喷口22喷气反方向所成的第二夹角6为169°,所述上喷口20、下喷口21和若干所述燃气喷口22的端部共面,所述上喷口20中部与若干所述燃气喷口22中部的竖向距离为185mm,所述下喷口21中部与若干所述燃气喷口22中部的竖向距离为190mm;22个所述燃气喷口22呈上中下交错等距排列成燃气喷口阵列,其上排和中排分别7个和8个,横向相邻两个所述燃气喷口22间距为50mm,竖向相邻两个所述燃气喷口22间距为36mm;每个所述燃气喷口22的内径为12mm;所述下喷口21和上喷口20的竖向尺寸为55mm,所述下喷口21和上喷口20的横向区间大于所述燃气喷口阵列所在横向区间将燃气喷管设计特定规则排布的束状多管结构,使喷出的燃气与助燃空气更容易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同时上下空气喷管喷出的空气采用不对称交汇方式,并配合特定尺寸的空气喷管布置使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更加充分,上下空气喷管的喷口处各产生2000pa左右的风压即可达到1590KW的充分燃烧的效果,同时使火焰长度能达到800至1000mm,使燃烧更加平稳,同时助燃风压小使炉内温度更加均匀,传统的对称式上下空气喷管需要在上下喷口处需要各产生4000pa的风压才能产生本专利技术的助燃效果,空气风压过大不仅浪费鼓风机电力,同时容易在燃烧炉中产生局部强气流,造成被加热工件的局部高温,损坏工件。还包括上空气通道3和下空气通道11;所述上空气通道3和下空气通道11并行设置,所述上空气通道3的出口与所述上空气喷管5的进气口导通,所述下空气通道11的出口与所述下空气喷管12的进气口导通;所述过渡腔18位于所述上空气通道3和下空气通道11尾部,且所述上空气通道3和下空气通道11尾部进气端共同导通所述过渡腔18。所述上空气通道3和下空气通道11为蜂窝通道结构。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换向阀(52)、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第三导气管(53)、空气进气管(51)、排烟管(56);所述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换向阀(52)上,所述第一导气管(63)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51),所述第三导气管(53)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5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换向阀(52)、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第三导气管(53)、空气进气管(51)、排烟管(56);所述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换向阀(52)上,所述第一导气管(63)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51),所述第三导气管(53)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5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炉体(59)、燃气管(55)、燃气烧嘴(61)、供气装置(57)和过渡腔(18);所述燃气烧嘴(61)位于所述炉体(59)侧部,所述燃气烧嘴(61)的喷火端对应在所述炉体(59)的燃烧腔(60)中;所述燃气烧嘴(61)的空气进气端导通所述过渡腔(18),所述过渡腔(18)与第一导气管(63)的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燃气烧嘴(61)的燃气进气端与燃气管(55)的出气端导通,所述燃气管(55)的进气端连接供气装置(57),所述燃气管(55)上设置有气阀(5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恒泰永虹工业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