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482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包括电抗器基础主体(13),在电抗器基础主体(13)内部设置由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骨架,在环向加强筋(11)上设置切口而形成电气断路结构,在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之间的相交部位形成绝缘结构。进一步地,在环向加强筋(11)的相交部位和/或分布加强筋(12)的相交部位包裹绝缘包带(15),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之间的相交部位通过绝缘包带(15)形成绝缘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地提高电抗器基础的机械强度,进而提高其抗震性能,因此,在电抗器设备安装到位后,其在地震条件下的安全运行可靠度也得以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抗器基础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800kV换流站直流场电抗器安装的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800kV换流站直流场电气设备的安装通常需要土建结构配合设备支架来进行,电气设备安装在设备支架顶部。当有地震发生时,设备支架对安装在其上部的电气设备的位移、加速度均有放大效果。因此,如果用于电气设备安装的土建结构及相关的设备支架的刚度不足,必然降低其抗震性能,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差,不能很好地满足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条件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9度地震烈度时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电力输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提高电抗器设备安装后在地震条件下的正常运行可靠度。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包括电抗器基础主体,在电抗器基础主体内部设置由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骨架,所述的环向加强筋上设置切口而形成电气断路结构,在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之间的相交部位形成绝缘结构。优选地,所述环向加强筋的相交部位和/或分布加强筋的相交部位包裹绝缘包带,所述的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之间的相交部位通过绝缘包带形成绝缘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分布加强筋相对于环向加强筋呈放射状分布。优选地,所述的电抗器基础还包括若干个地脚螺栓,所述的若干个地脚螺栓固定连接在电抗器基础主体顶端部。优选地,所述的若干个地脚螺栓环电抗器基础主体等间距设置。优选地,所述的若干个地脚螺栓均呈L形结构,且每一个地脚螺栓的弯折部预埋在电抗器基础主体内部。优选地,所述的若干个地脚螺栓的弯折部均指向电抗器基础主体的中心轴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电抗器基础主体内部设置由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骨架,且在环向加强筋上设置切口而形成电气断路结构、在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之间的相交部位形成绝缘结构。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抗器基础的机械强度,进而提高其抗震性能,使得电抗器设备在安装到电抗器基础上后,即使是地震条件下,也可以保证电抗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800kV换流站直流场低电压设备安装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电抗器基础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3为图2中的环向加强筋与分布加强筋相交处的构造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支柱绝缘子单管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中的C-C向视图。图7为图4中的B-B向视图。图8为图1中的直流避雷器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D处放大图。图10为图9中的F-F向视图。图11为图9中的G-G向视图。图12为图10中的H-H向视图。图13为图8中的E-E向视图。图14为图1中的50Hz阻波器电容器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的I处放大图。图16为图14中的J-J向视图。图17为图15中的K-K向视图。图18为图15中的L-L向视图。图19为图17中的M-M向视图。图20为图1中的50Hz阻波器避雷器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21为图20中的N处放大图。图22为图20中的O-O向视图。图23为图21中的P-P向视图。图24为图23中的Q-Q向视图。图25为图21中的R-R向视图。图26为图1中的光CT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27为图26中的S处放大图。图28为图26中的T-T向视图。图29为图27中的U-U向视图。图30为图27中的V-V向视图。图31为图1中的GRTS谐振平台基础的平面示意图。图32为图31中的W-W向视图。图33为图31中的谐振平台的结构图。图34为图32中的谐振平台顶部的安装支座的平面布置图。图35为图34中的安装支座的结构图。图36为图35中的X-X向视图。图37为图35中的Y-Y向视图。图38为±800kV换流站支柱绝缘子格构式支架结构/400kV支柱绝缘子支架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39为图38中Z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0为图38中的A1-A1向视图(支柱绝缘子格构式支架结构)。图41为图38中B1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2为图38中的C1-C1向视图。图43为图39中的D1-D1向视图。图44为图39中的E1-E1向视图。图45为图39中的F1-F1向视图。图46为图38中的A1-A1向视图(400kV支柱绝缘子支架结构)。图47为图38中G1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8为图38中H1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电抗器基础,1a-100Hz阻塞电抗器基础,1b-低电压平波电抗器基础,1c-50Hz阻塞电抗器基础,2-支柱绝缘子单管支架结构,3-直流避雷器支架结构,4-50Hz阻波器电容器支架结构,5-50Hz阻波器避雷器支架结构,6-光CT支架结构,7-GRTS谐振平台基础,8-支柱绝缘子格构式支架结构,9-100Hz阻波器避雷器支架结构,10-400kV支柱绝缘子支架结构,11-环向加强筋,12-分布加强筋,13-电抗器基础主体,14-地脚螺栓,15-绝缘包带,20-支架顶板,21-接地件,22-第一混凝土保护层,23-钢筋网片,24-抱箍筋,25-支柱绝缘子单管支架基础主体,26-锚筋,27-第二混凝土保护层,28-支柱绝缘子支架柱,29-转换顶板,200-转换柱,201-安装通孔,251-限位沉槽,30-避雷器支架基础主体,31-避雷器支撑梁,32-避雷器安装座板,33-避雷器支架柱,34-加劲板,35-连接螺栓,36-支撑转换连接件,37-定位沉槽,40-电容器支架基础主体,41-电容器支架柱,42-电容器支撑横梁,43-电容器安装座板,44-电容器支撑纵梁,50-避雷器支架基础主体,51-避雷器支架柱,52-避雷器支撑纵梁,53-避雷器支撑横梁,54-避雷器安装座板,55-加强板,60-光CT支架基础主体,61-光CT支架柱,62-转换支撑柱,63-手工安装检修孔,70-框架柱,71-平台板,72-框架梁,73-加强横梁,74-安装支座,75-接地干线,76-龙骨架,77-基础底板,78-垫层,741-柱底板锚筋,742-柱底板,743-承接柱,744-溢浆孔,745-柱头板,746-安装孔,80-支柱绝缘子格构式支架基础主体,81-构架立柱,82-构架横梁,83-构架顶板,84-连接柱,85-构架斜撑,86-柱顶板,87-邻接板,88-柱基板,89-端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800kV换流站直流场低电压设备安装结构,具体包括电抗器基础1、支柱绝缘子单管支架结构2、直流避雷器支架结构3、50Hz阻波器电容器支架结构4、50Hz阻波器避雷器支架结构5、光CT支架结构6、GRTS谐振平台基础7、支柱绝缘子格构式支架结构8以及100Hz阻波器避雷器支架结构9和400kV支柱绝缘子支架结构10,所述的电抗器基础1包括100Hz阻塞电抗器基础1a、低电压平波电抗器基础1b和50Hz阻塞电抗器基础1c。其中,所述的100Hz阻塞电抗器基础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包括电抗器基础主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抗器基础主体(13)内部设置由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骨架,所述的环向加强筋(11)上设置切口而形成电气断路结构,在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之间的相交部位形成绝缘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包括电抗器基础主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抗器基础主体(13)内部设置由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骨架,所述的环向加强筋(11)上设置切口而形成电气断路结构,在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之间的相交部位形成绝缘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加强筋(11)的相交部位和/或分布加强筋(12)的相交部位包裹绝缘包带(15),所述的环向加强筋(11)与分布加强筋(12)之间的相交部位通过绝缘包带(15)形成绝缘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抗器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布加强筋(12)相对于环向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宇杨关何勇冯仁德张朋朋魏勇伍鑫元张曦文高仕军刘超万增勇叶永健李鸣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