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舱及移动实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05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所述厢体(1)尾部设置尾门(6),所述尾门(6)设置升降尾板(7);所述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所述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所述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所述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所述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验舱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实验人员、检测仪器、样本等能快速、方便的进出实验舱,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验舱采用简单的加工设备即可实现效果,并且所用材料均为现有技术中的材料,能够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中。

An experimental cabin and a mobile experiment c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xperimental cabin, including a box body (1), the rear door (6) of the body (1), the tail gate (6) setting up a lift tail plate (7), the side door (2) of the box body (1), and the side door (2) setting an extension platform (3); the expansion platform (3) is slid at the bottom of the box body (1) and can be pulled out of the bottom of the chamber (1). \ Or hidden on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body (1); a drawing ladder (4) is arranged on the expansion platform (3); and the sample transmission window (5)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vehicle body (1). The experimental cabin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asonable in design, compact in structure, high in space utilization rate, and can be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in and out of the experimental cabin. Moreover, the experimental cabin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achieve the effect by using simple processing equipment, and the material used as the material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t is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舱及移动实验车
本技术涉及环境监测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实验舱及移动实验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活环境则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大量的水源正在遭受污染,逐渐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目前,对饮用水源和自来水的水质监测主要依靠实验室人工监测方式来完成,由于县市级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存在较大局限,大型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无法实现对标准要求检测参数的全面覆盖,同时,人工监测方式对专业分析人员需求量大,监测效率不高,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自来水源水和供水检测普遍面临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地区自来水供水水质保障能力。移动实验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用于提升区域自来水供水水质保障能力的一种可以移动的实验室,它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百余项指标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集中装载在车体上方的实验舱内部,通过配套相应的辅助设备和防护装置,来实现移动监测。现有技术中,移动实验车的实验舱一般为常规的货车车厢,常规货车车厢一般为封闭式设计,然后车厢尾部设置有尾门用于货物的进出。对于移动实验车,需要经常往实验舱内部搬运检测仪器,同时实验人员需要经常上下实验舱采样送样且实验人员往往需要在实验舱内对样本进行检测实验,而常规货车车厢地板往往比较高,一般超过1m的高度,仅有尾部可以进出,且其它部位为全封闭设计,如此,造成实验人员、检测仪器、样本等进出实验舱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舱。本技术的实验舱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实验人员、检测仪器、样本等能快速、方便的进出实验舱,而且,本技术的实验舱采用简单的加工设备即可实现效果,并且所用材料均为现有技术中的材料,能够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中。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所述厢体尾部设置尾门,所述尾门设置升降尾板;所述厢体侧部设置侧门,所述侧门设置扩展平台;所述扩展平台滑动安装在厢体底部且可从厢体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底部;所述扩展平台上设置抽拉梯;所述厢体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尾门为双开式尾门,所述尾门设置抽拉梯;所述升降尾板为液压升降尾板或电动升降尾板。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侧门或/和尾门上方设置抽拉式遮阳蓬。在进出口设置遮阳蓬,能遮阳挡雨,减少雨水进入实验舱。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扩展平台上设置防护栏。防护栏能防止实验人员从扩展平台边缘滑落,增加实验人员进出的安全性。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侧门或/和尾门设置限位机构与弹性密封条。通过限位机构控制车门开启的程度,通过弹性密封条减小车门开启或关闭时的冲击,可以在实现轻缓的开启或关闭车门的同时增强密封效果。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样本传输窗设置内门与外门,所述内门与外门之间设置无法同时开启内门和外门的机械互锁机构。机械互锁机构使内门与外门无法同时开启,显著减少车外环境对车内的影响。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厢体顶部设置逃生窗,所述逃生窗内设置排风扇。为方便厢体内发生突发事故时实验人员的逃生,同时方便厢体换气,确保厢体内气体的清洁,本技术在厢体顶部设置逃生窗,并在逃生窗内设置排风扇,保障实验人员人身安全。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厢体顶部设置旋转式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图像,使实验舱外人员能及时获取实验舱内的情况。在本技术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厢体的侧壁设置采光窗。采光窗既能为实验舱提供光亮,又方便实验人员观察舱外情况。一种移动实验车,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前方设置驾驶舱,所述底盘上方设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实验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设置尾门和侧门,能为大型仪器和实验人员提供不同途径进出实验舱,实验人员从侧门进出,能够减少大面积的尾门频繁开放对实验舱环境的影响;尾门设置的升降尾板和侧门设置扩展平台、抽拉梯,能够使仪器和实验人员进出实验舱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2、本技术在实验舱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舱外的采样人员可以直接将采集的样本通过样本传输窗送入实验舱内部,方便快捷;样本传输窗设置的内门与外门及之间的机械互锁机构是内外门不能同时开启,能够保持厢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减少外部环境对厢体内仪器和样品的污染。3、本技术的设置限位机构、弹性密封条、抽拉式遮阳蓬、防护栏、逃生窗、排风扇、摄像头及采光窗,使整个实验舱使用更便利,安全,人性化。4、本技术的实验舱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实验人员、检测仪器、样本等能快速、方便的进出实验舱,而且,本技术的实验舱采用简单的加工设备即可实现效果,并且所用材料均为现有技术中的材料,能够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验舱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验舱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验舱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验舱的右视图;其中:1-厢体;2-侧门;3-扩展平台;4-抽拉梯;5-样本传输窗;6-尾门;7-升降尾板;8-抽拉式遮阳蓬;9-防护栏;10-逃生窗;11-旋转式摄像头;12-采光窗;13-底盘;14-驾驶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限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厢体1尾部设置双开式尾门6,尾门6设置液压升降尾板7和抽拉梯4;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和防护栏9;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样本传输窗5设置内门与外门,内门与外门之间设置无法同时开启内门和外门的机械互锁机构;侧门2和尾门6设置限位机构与弹性密封条,侧门2和尾门6上方设置抽拉式遮阳蓬8;厢体1顶部设置逃生窗10和旋转式摄像头11;逃生窗10内设置排风扇;厢体1的侧壁设置采光窗12。一种移动实验车,包括底盘13,底盘13前方设置驾驶舱14,在底盘13上方设置上述实验舱。实施例2如图1-图4所示,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厢体1尾部设置尾门6,尾门6设置电动升降尾板7和抽拉梯4;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和防护栏9;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样本传输窗5设置内门与外门,内门与外门之间设置无法同时开启内门和外门的机械互锁机构;侧门2和尾门6设置限位机构与弹性密封条,侧门2上方设置抽拉式遮阳蓬8;厢体1顶部设置逃生窗10和旋转式摄像头11;逃生窗10内设置排风扇;厢体1的侧壁设置采光窗12。一种移动实验车,包括底盘13,底盘13前方设置驾驶舱14,在底盘13上方设置上述实验舱。实施例3如图1-图4所示,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厢体1尾部设置双开式尾门6,尾门6设置电动升降尾板7和抽拉梯4;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和防护栏9;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样本传输窗5设置内门与外门,内门与外门之间设置无法同时开启内门和外门的机械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实验舱及移动实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所述厢体(1)尾部设置尾门(6),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6)设置升降尾板(7);所述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所述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所述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所述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所述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舱,包括厢体(1),所述厢体(1)尾部设置尾门(6),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6)设置升降尾板(7);所述厢体(1)侧部设置侧门(2),所述侧门(2)设置扩展平台(3);所述扩展平台(3)滑动安装在厢体(1)底部且可从厢体(1)底部抽出或隐藏在厢体(1)底部;所述扩展平台(3)上设置抽拉梯(4);所述厢体(1)的侧壁设置样本传输窗(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实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6)为双开式尾门(6),所述尾门(6)设置抽拉梯(4),所述升降尾板(7)为液压升降尾板(7)或电动升降尾板(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实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2)或/和尾门(6)上方设置抽拉式遮阳蓬(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实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平台(3)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佳许园园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