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03405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1 0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内的滑轨,在所述机架的上端设置有烘箱,在所述烘箱内设置有烘腔,在所述烘箱上设置有扶梯,在所述烘箱的内部两侧对称设置有热风循环侧风道,两个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的上端通过设置在烘箱上端的热风循环上风道相互连通,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的下端设置有与烘腔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出风口,在所述热风循环上风道的中部设置有与烘腔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回风口,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上端的烘箱上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烘干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
技术介绍
碳纤维筒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中,碳纤维是一种强度比钢大,重量比铝轻的材料,它在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同时它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抗磁化、耐高温和耐化学腐蚀的性能,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好的先进材料。目前,碳纤维筒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上胶和烘干,而碳纤维筒长度在14~15米之间,直径在5米左右,由于体积较大,现有的烘干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目前使用的碳纤维筒烘干设备都是直接通过电加热管直接进行加热,加热不均匀,烘干设备内部各个部位温差较大,烘干效果差;二、烘干设备不能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进行均匀降温,温度控制达不到要求,降温效果差;三、现有烘干设备上的观察窗都是单层钢化玻璃通过内外固定圈包裹,密封性能差,容易导致热量流失;四、人们一旦被反锁在现有的碳纤维筒烘干设备内很难进行逃生,安全性能差;五、现有烘干设备都是直接通过减速电机驱动碳纤维筒旋转进行烘干,单单依靠减速电机驱动容易使碳纤维筒旋转的过程中发生振动,甚至会使减速电机的电机轴发生扭曲变形,从而损坏减速电机,导致驱动装置损坏;六、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筒每次与碳纤维筒驱动装置连接时都要反复调节各自连接法兰的位置,安装费时费力;七、现有的碳纤维筒移动输送架的长度不可以调节,不能适应不同长度的碳纤维筒,适用范围小;八、现有的碳纤维筒都是先将轴承座安装在碳纤维筒的转轴上,再通过吊车将碳纤维筒吊装至移动输送架上方将轴承座安装在移动输送架上,吊装时间长,安装麻烦,支撑不稳定;九、现有的移动输送架将碳纤维筒运送至烘箱内时,由于存在机械惯性,输送架容易与烘箱内壁发生碰撞,输送不安全,同时输送链条在开始启动拉伸和机械惯性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维修频繁,另外,移动输送架不能在机架上进行有效固定,容易在轨道上发生窜动改变位置,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烘干效果好的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内的滑轨,在所述机架的上端设置有烘箱,在所述烘箱内设置有烘腔,在所述烘箱上设置有扶梯,在所述烘箱的内部两侧对称设置有热风循环侧风道,两个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的上端通过设置在烘箱上端的热风循环上风道相互连通,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的下端设置有与烘腔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出风口,在所述热风循环上风道的中部设置有与烘腔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回风口,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上端的烘箱上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的结构包括:设置在热风循环侧风道内部上端的左电加热管和右电加热管,所述左电加热管和右电加热管的电极接头伸出烘箱与电加热管控制器相连接,在所述左电加热管上端的烘箱上设置有两个左热循环风机,在所述右电加热管上端的烘箱上设置有两个右热循环风机,在所述烘箱的两侧中部均匀设置有若干观察窗,在所述烘箱的两侧下端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在所述烘箱的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相互连通的出风支管,在所述烘箱的上端还设置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的抽风口通过出风主管与出风支管相互连通,所述排风机的排风口与空气相互连通,在所述烘箱的内部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照明灯,在所述烘箱的左端通过铰链设置有对开大门,在所述烘箱右端的机架上设置有碳纤维筒驱动装置,所述碳纤维筒驱动装置的结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伺服减速电机,所述第一伺服减速电机的电机轴通过减振联轴器与第一转轴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通过第一轴承座转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伸入烘箱内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万向节相连接,在所述万向节的左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在所述万向节的外侧设置有万向节壳体,在所述万向节壳体下端的烘箱上设置有支架,在所述支架上通过第一调节螺栓和第一调节螺母设置有与万向节壳体相互配合的托板,在所述第一调节螺栓两侧的支架上对称设置有导向杆,所述托板的两侧分别通过导向孔滑动设置在导向杆上,在所述烘箱左端的机架上设置有左滑动架和右滑动架,所述左滑动架和右滑动架分别通过第一滑轮滑动设置在滑轨上,所述左滑动架和右滑动架之间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连接,所述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包括: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所述左调节杆的左端通过左销轴与左滑动架活动连接,在所述左调节杆的右端设置有左调节螺杆,所述右调节杆的右端通过右销轴与右滑动架活动连接,在所述右调节杆的左端设置有右调节螺杆,所述右调节螺杆通过调节螺套与左调节螺杆相连接,所述右调节螺杆和左调节螺杆上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分别通过第二滑轮滑动设置在滑轨上,在所述左滑动架的左端两侧和右滑动架的右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定位插销套,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若干与上定位插销套相互配合的下定位插销套,插销穿设在上定位插销套和插销定位孔内将左滑动架和右滑动架与机架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左滑动架左端的机架上设置有第二伺服减速电机,在所述第二伺服减速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有主动链轮,在所述烘箱内的机架右端通过第二轴承座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链轮,所述从动链轮通过链条与主动链轮相连接,在所述右滑动架下端的链条上设置有链条缓冲装置,所述链条缓冲装置的结构包括:与链条一端相连接的左连接杆和与链条另一端相连接的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相连接,所述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分别通过连接架与右滑动架相连接,在所述左滑动架的上端设置有左可调节支撑辊装置,在所述右滑动架的上端设置有右可调节支撑辊装置,碳纤维筒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转轴转动设置在左可调节支撑辊装置和右可调节支撑辊装置上,所述左可调节支撑辊装置和右可调节支撑辊装置的结构一致,所述右可调节支撑辊装置的结构包括:通过下固定螺栓与右滑动架相连接的下安装座和通过上固定螺栓与下安装座相连接的上安装座,在所述下安装座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调节支架,所述下调节支架通过下调节螺栓和下调节螺母与下安装座相连接,所述下调节支架的下端通过下滑块滑动设置在下安装座上,在所述下调节支架上通过下转轴转动设置有与第三转轴相互配合的下支撑辊,在所述上安装座的上端设置有上调节支架,所述上调节支架通过上调节螺栓和上调节螺母与上安装座相连接,所述上调节支架的两侧分别通过上滑块滑动设置在上安装座上,在所述上调节支架的下端通过上转轴转动设置有与第三转轴相互配合的上支撑辊,在所述第三转轴伸出右可调节支撑辊装置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法兰,在所述第二连接法兰右端的右滑动架上通过第二调节螺栓设置有第三轴承座,在所述右滑动架上设置有与第二调节螺栓相互配合的横向调节槽,在所述第三轴承座内转动设置有第四转轴,在所述第四转轴伸出第三轴承座的左端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法兰相互配合的第三连接法兰,在所述第四转轴伸出第三轴承座的右端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法兰相互配合的第四连接法兰,在所述烘箱内的机架右端设置有与右滑动架相互配合的行程开关缓冲装置,所述行程开关缓冲装置的结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滑套支撑架,在所述滑套支撑架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左滑套和右滑套,在所述左滑套和右滑套内滑动设置有缓冲滑杆,在所述缓冲滑杆伸出左滑套的左端上设置有与第二伺服减速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

【技术保护点】
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内的滑轨(2),在所述机架(1)的上端设置有烘箱(3),在所述烘箱(3)内设置有烘腔(4),在所述烘箱(3)上设置有扶梯(5),在所述烘箱(3)的内部两侧对称设置有热风循环侧风道(6),两个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的上端通过设置在烘箱(3)上端的热风循环上风道(7)相互连通,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的下端设置有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出风口(8),在所述热风循环上风道(7)的中部设置有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回风口(9),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上端的烘箱(3)上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10),所述加热单元(10)的结构包括:设置在热风循环侧风道(6)内部上端的左电加热管(101)和右电加热管(102),所述左电加热管(101)和右电加热管(102)的电极接头伸出烘箱(3)与电加热管控制器(103)相连接,在所述左电加热管(101)上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两个左热循环风机(104),在所述右电加热管(102)上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两个右热循环风机(105),在所述烘箱(3)的两侧中部均匀设置有若干观察窗(11),在所述烘箱(3)的两侧下端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进风口(12),在所述烘箱(3)的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出风支管(13),在所述烘箱(3)的上端还设置有排风机(14),所述排风机(14)的抽风口通过出风主管(15)与出风支管(13)相互连通,所述排风机(14)的排风口与空气相互连通,在所述烘箱(3) 的内部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照明灯(16),在所述烘箱(3)的左端通过铰链(17)设置有对开大门(18),在所述烘箱(3)右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碳纤维筒驱动装置(19),所述碳纤维筒驱动装置(19)的结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伺服减速电机(191),所述第一伺服减速电机(191)的电机轴(192)通过减振联轴器(193)与第一转轴(194)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4)通过第一轴承座(195)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转轴(194)的左端伸入烘箱(3)内通过万向节联轴器(196)与万向节(197)相连接,在所述万向节(197)的左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198),在所述万向节(197)的外侧设置有万向节壳体(199),在所述万向节壳体(199)下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支架(200),在所述支架(200)上通过第一调节螺栓(201)和第一调节螺母(202)设置有与万向节壳体(199)相互配合的托板(203),在所述第一调节螺栓(201)两侧的支架(200)上对称设置有导向杆(204),所述托板(203)的两侧分别通过导向孔滑动设置在导向杆(204)上,在所述烘箱(3)左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所述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分别通过第一滑轮(211)滑动设置在滑轨(2)上,所述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之间通过长度调节装置(22)相连接,所述长度调节装置(22)的结构包括:左调节杆(221)和右调节杆(222),所述左调节杆(221)的左端通过左销轴(223)与左滑动架(20)活动连接,在所述左调节杆(221)的右端设置有左调节螺杆(224),所述右调节杆(222)的右端通过右销轴(225)与 右滑动架(21)活动连接,在所述右调节杆(222)的左端设置有右调节螺杆(226),所述右调节螺杆(226)通过调节螺套(227)与左调节螺杆(224)相连接,所述右调节螺杆(226)和左调节螺杆(224)上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调节杆(221)和右调节杆(222)分别通过第二滑轮(228)滑动设置在滑轨(2)上,在所述左滑动架(20)的左端两侧和右滑动架(21)的右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定位插销套(23),在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若干与上定位插销套(23)相互配合的下定位插销套(24),插销(25)穿设在上定位插销套(23)和插销定位孔(24)内将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与机架(1)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左滑动架(20)左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第二伺服减速电机(26),在所述第二伺服减速电机(26)的电机轴(27)上设置有主动链轮(28),在所述烘箱(3)内的机架(1)右端通过第二轴承座(29)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30),在所述第二转轴(30)上设置有从动链轮(31),所述从动链轮(31)通过链条(32)与主动链轮(28)相连接,在所述右滑动架(21)下端的链条(32)上设置有链条缓冲装置(33),所述链条缓冲装置(33)的结构包括:与链条(32)一端相连接的左连接杆(331)和与链条(32)另一端相连接的右连接杆(332),所述左连接杆(3...

【技术特征摘要】
1.碳纤维筒体特大烘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内的滑轨(2),在所述机架(1)的上端设置有烘箱(3),在所述烘箱(3)内设置有烘腔(4),在所述烘箱(3)上设置有扶梯(5),在所述烘箱(3)的内部两侧对称设置有热风循环侧风道(6),两个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的上端通过设置在烘箱(3)上端的热风循环上风道(7)相互连通,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的下端设置有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出风口(8),在所述热风循环上风道(7)的中部设置有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热风循环回风口(9),在所述热风循环侧风道(6)上端的烘箱(3)上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10),所述加热单元(10)的结构包括:设置在热风循环侧风道(6)内部上端的左电加热管(101)和右电加热管(102),所述左电加热管(101)和右电加热管(102)的电极接头伸出烘箱(3)与电加热管控制器(103)相连接,在所述左电加热管(101)上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两个左热循环风机(104),在所述右电加热管(102)上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两个右热循环风机(105),在所述烘箱(3)的两侧中部均匀设置有若干观察窗(11),在所述烘箱(3)的两侧下端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进风口(12),在所述烘箱(3)的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烘腔(4)相互连通的出风支管(13),在所述烘箱(3)的上端还设置有排风机(14),所述排风机(14)的抽风口通过出风主管(15)与出风支管(13)相互连通,所述排风机(14)的排风口与空气相互连通,在所述烘箱(3)的内部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照明灯(16),在所述烘箱(3)的左端通过铰链(17)设置有对开大门(18),在所述烘箱(3)右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碳纤维筒驱动装置(19),所述碳纤维筒驱动装置(19)的结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伺服减速电机(191),所述第一伺服减速电机(191)的电机轴(192)通过减振联轴器(193)与第一转轴(194)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4)通过第一轴承座(195)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转轴(194)的左端伸入烘箱(3)内通过万向节联轴器(196)与万向节(197)相连接,在所述万向节(197)的左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198),在所述万向节(197)的外侧设置有万向节壳体(199),在所述万向节壳体(199)下端的烘箱(3)上设置有支架(200),在所述支架(200)上通过第一调节螺栓(201)和第一调节螺母(202)设置有与万向节壳体(199)相互配合的托板(203),在所述第一调节螺栓(201)两侧的支架(200)上对称设置有导向杆(204),所述托板(203)的两侧分别通过导向孔滑动设置在导向杆(204)上,在所述烘箱(3)左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所述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分别通过第一滑轮(211)滑动设置在滑轨(2)上,所述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之间通过长度调节装置(22)相连接,所述长度调节装置(22)的结构包括:左调节杆(221)和右调节杆(222),所述左调节杆(221)的左端通过左销轴(223)与左滑动架(20)活动连接,在所述左调节杆(221)的右端设置有左调节螺杆(224),所述右调节杆(222)的右端通过右销轴(225)与右滑动架(21)活动连接,在所述右调节杆(222)的左端设置有右调节螺杆(226),所述右调节螺杆(226)通过调节螺套(227)与左调节螺杆(224)相连接,所述右调节螺杆(226)和左调节螺杆(224)上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调节杆(221)和右调节杆(222)分别通过第二滑轮(228)滑动设置在滑轨(2)上,在所述左滑动架(20)的左端两侧和右滑动架(21)的右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定位插销套(23),在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若干与上定位插销套(23)相互配合的下定位插销套(24),插销(25)穿设在上定位插销套(23)和插销定位孔(24)内将左滑动架(20)和右滑动架(21)与机架(1)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左滑动架(20)左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第二伺服减速电机(26),在所述第二伺服减速电机(26)的电机轴(27)上设置有主动链轮(28),在所述烘箱(3)内的机架(1)右端通过第二轴承座(29)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30),在所述第二转轴(30)上设置有从动链轮(31),所述从动链轮(31)通过链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传广徐晓洪刘兆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广盛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