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737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4:16
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可用于片上高压IC的ESD防护。以一种三开态PMOS和N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器件为实施例:主要由P衬底、第一N阱、第一P阱、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三P+注入区、第四P+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第六N+注入区、第五P+注入区、第六P+注入区、第七N+注入区、第八N+注入区、第七P+注入区、第八P+注入区、多个嵌入的N阱、P阱和多晶硅栅构成。因嵌入SCR结构中的开态PMOS和NMOS管数目可调,一方面可形成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ESD电流泄放路径,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高压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可调性,强电压钳制能力和ESD鲁棒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保护领域,涉及一种ESD保护方案,具体涉及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可用于提高片上高压IC的ESD保护可靠性。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IC)的广泛应用及集成制造工艺特征尺寸的日益减小,IC产品的工作电压逐渐降低,IC对静电放电(ESD)的敏感度也在逐渐增加。因ESD导致IC产品失效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已造成巨大的国民经济损失。在当前集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研究与设计可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片上ICESD保护需求的ESD保护方案十分重要。目前,针对片上IC的各种ESD防护需求,基于可控硅(SCR)的ESD保护方案已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这是由于SCR具有优越的ESD电流泄放能力,占用的芯片面积较小,且SCR的热击穿风险较小,器件的ESD鲁棒性较强。但是,SCR的突出缺点是器件的维持电压较小,抗闩锁能力较弱。已有的采用扩大寄生三极管的基区宽度、延长ESD电流泄放路径或器件堆栈等方法在提高SCR类保护器件维持电压的同时,通常需要消耗较大的芯片面积。尤其针对高压应用环境IC,现有的ESD保护方法因存在巨大的闩锁风险,难以适用于片上高压IC的ESD防护。传统ESD保护设计中采用的栅接地NMOS或栅接高电位PMOS结构,易因雪崩击穿产生的强电场汇集于器件的漏极与栅交界处,导致发生热击穿,器件的ESD鲁棒性较差。若采用栅接高电位NMOS或栅接地PMOS结构,在ESD应力的作用下,MOS则可在多晶硅栅下方形成低阻导通沟道,器件处于开态。通过在ESD保护方案中利用开态MOS级联的方法,辅助触发SCR结构,将不仅有助于降低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和电压钳制能力,还有助于提高ESD保护器件的ESD鲁棒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将多个开态PMOS和NMOS串接并嵌入SCR结构中,一方面,可通过改变嵌入的开态MOS管数目,调整高压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以满足不同被保护电路的ESD设计窗口的需求,另一方面,可避免SCR电流泄放路径发生雪崩击穿效应,使高压ESD保护器件不发生电压回滞,提高器件的抗闩锁能力和ESD鲁棒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SCR结构在高压ESD保护中抗闩锁能力差,关态MOS器件在ESD保护中ESD鲁棒性弱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既充分利用了SCR单位面积强ESD鲁棒性的特点,又通过在SCR结构中嵌入级联开态NMOS与PMOS,可获得一种片上IC的高压ESD保护器件。此外,可根据被保护电路的ESD防护需求以及提供的ESD设计窗口,适当调整嵌入级联开态MOS管数目,调节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案制备的ESD保护器件,在ESD脉冲作用下,可形成多开态MOS辅助触发路径和SCR电流泄放路径,实现一种触发电压可调且无电压回滞、强ESD鲁棒性的片上IC高压ESD保护设计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其包括多开态MOS辅助触发路径和SCR电流泄放路径,以灵活调整高压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其特征在于:将多个开态PMOS和NMOS串接并嵌入SCR结构中,形成一种触发电压可调且无电压回滞的高压ESD保护设计方案,以三开态PMOS和N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器件为例,主要由P衬底、第一N阱、第一P阱、第二P阱、第二N阱、第三P阱、第三N阱、第四P阱、第四N阱、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三P+注入区、第四P+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第六N+注入区、第五P+注入区、第六P+注入区、第七N+注入区、第八N+注入区、第七P+注入区、第八P+注入区、第一多晶硅栅、第二多晶硅栅、第三多晶硅栅、第四多晶硅栅、第五多晶硅栅和第六多晶硅栅构成;在所述P衬底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阱和所述第一P阱,所述P衬底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N阱的右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的右侧边缘与所述P衬底的右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的左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二P阱和所述第三P阱,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注入区、所述第二P阱、所述第二N阱和所述第三P阱,且所述第二P阱、所述第二N阱和所述第三P阱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所述第二N阱和所述第三P阱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N阱的右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一N阱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N阱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N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P阱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P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的所述右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一P+注入区;在所述第一P阱的右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三N阱和所述第四N阱,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二P+注入区、所述第四N阱、所述第四P阱和所述第三N阱,所述第四N阱、所述第四P阱和所述第三N阱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P阱的左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四N阱、所述第四P阱和所述第三N阱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的右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二P+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N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阱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P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N阱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N阱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P阱的所述左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二N+注入区;在所述第二P阱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N+注入区、所述第一多晶硅栅和所述第四N+注入区,所述第三N+注入区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多晶硅栅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二N阱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二多晶硅栅和所述第四P+注入区,所述第三P+注入区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多晶硅栅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三P阱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五N+注入区、所述第三多晶硅栅和所述第六N+注入区,所述第五N+注入区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多晶硅栅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多晶硅栅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六N+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三N阱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六P+注入区、所述第四多晶硅栅和所述第五P+注入区,所述第六P+注入区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多晶硅栅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多晶硅栅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五P+注入区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四P阱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八N+注入区、所述第五多晶硅栅和所述第七N+注入区,所述第八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其包括多开态MOS辅助触发路径和SCR电流泄放路径,以灵活调整高压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其特征在于:将多个开态PMOS和NMOS串接并嵌入SCR结构中,形成一种触发电压可调且无电压回滞的高压ESD保护设计方案,以三开态PMOS和N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器件为例,主要由P衬底(101)、第一N阱(102)、第一P阱(103)、第二P阱(104)、第二N阱(105)、第三P阱(106)、第三N阱(107)、第四P阱(108)、第四N阱(109)、第一N+注入区(110)、第一P+注入区(111)、第二N+注入区(112)、第二P+注入区(113)、第三N+注入区(114)、第四N+注入区(115)、第三P+注入区(116)、第四P+注入区(117)、第五N+注入区(118)、第六N+注入区(119)、第五P+注入区(120)、第六P+注入区(121)、第七N+注入区(122)、第八N+注入区(123)、第七P+注入区(124)、第八P+注入区(125)、第一多晶硅栅(126)、第二多晶硅栅(127)、第三多晶硅栅(128)、第四多晶硅栅(129)、第五多晶硅栅(130)和第六多晶硅栅(131)构成;在所述P衬底(101)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阱(102)和所述第一P阱(103),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N阱(102)的右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103)的右侧边缘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102)的左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二P阱(104)和所述第三P阱(106),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注入区(110)、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且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右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一N阱(102)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110)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104)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N阱(105)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N阱(105)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P阱(106)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P阱(10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102)的所述右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一P+注入区(111);在所述第一P阱(103)的右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三N阱(107)和所述第四N阱(109),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左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103)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N阱(109)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阱(108)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P阱(108)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N阱(107)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N阱(107)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P阱(103)的所述左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二N+注入区(112);在所述第二P阱(104)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N+注入区(114)、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和所述第四N+注入区(115),所述第三N+注入区(114)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15)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二N阱(105)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P+注入区(116)、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和所述第四P+注入区(117),所述第三P+注入区(11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注入区(117)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三P阱(106)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五N+注入区(118)、所述第三多晶硅栅(1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开态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方案,其包括多开态MOS辅助触发路径和SCR电流泄放路径,以灵活调整高压ESD保护器件的触发电压,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其特征在于:将多个开态PMOS和NMOS串接并嵌入SCR结构中,形成一种触发电压可调且无电压回滞的高压ESD保护设计方案,以三开态PMOS和NMOS辅助触发SCR的高压ESD保护器件为例,主要由P衬底(101)、第一N阱(102)、第一P阱(103)、第二P阱(104)、第二N阱(105)、第三P阱(106)、第三N阱(107)、第四P阱(108)、第四N阱(109)、第一N+注入区(110)、第一P+注入区(111)、第二N+注入区(112)、第二P+注入区(113)、第三N+注入区(114)、第四N+注入区(115)、第三P+注入区(116)、第四P+注入区(117)、第五N+注入区(118)、第六N+注入区(119)、第五P+注入区(120)、第六P+注入区(121)、第七N+注入区(122)、第八N+注入区(123)、第七P+注入区(124)、第八P+注入区(125)、第一多晶硅栅(126)、第二多晶硅栅(127)、第三多晶硅栅(128)、第四多晶硅栅(129)、第五多晶硅栅(130)和第六多晶硅栅(131)构成;在所述P衬底(101)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阱(102)和所述第一P阱(103),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N阱(102)的右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103)的右侧边缘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102)的左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二P阱(104)和所述第三P阱(106),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注入区(110)、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且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104)、所述第二N阱(105)和所述第三P阱(106)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右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一N阱(102)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110)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P阱(104)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N阱(105)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N阱(105)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P阱(106)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P阱(10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N阱(102)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102)的所述右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一P+注入区(111);在所述第一P阱(103)的右半部分区域内,嵌入所述第三N阱(107)和所述第四N阱(109),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的左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左半部分区域相连,所述第四N阱(109)、所述第四P阱(108)和所述第三N阱(107)的右侧边缘均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P阱(103)的下侧边缘与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N阱(109)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阱(108)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四P阱(108)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N阱(107)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三N阱(107)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阱(103)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P阱(103)的所述左半部分区域设有一条形版图的所述第二N+注入区(112);在所述第二P阱(104)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N+注入区(114)、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和所述第四N+注入区(115),所述第三N+注入区(114)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15)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二N阱(105)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三P+注入区(116)、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和所述第四P+注入区(117),所述第三P+注入区(116)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的下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7)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四P+注入区(117)的下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三P阱(106)的表面区域,沿所述高压ESD保护器件剖面Z轴方向,从下向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五N+注入区(118)、所述第三多晶硅栅(128)和所述第六N+注入区(119),所述第五N+注入区(118)的上侧边缘与所述第三多晶硅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海莲彭宏伟顾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