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7394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包括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和用于传输本振信号的本振传输线,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组和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第一射频传输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组包括n个晶体管,n为不小于2的整数,第一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射频传输线、源极连接本振传输线、而漏极接地,且在第一射频传输线和本振传输线上,第一晶体管组中的每个晶体管前后均有电感。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构建传输射频信号的人工传输线,实现了超宽带混频器,超宽带混频器的射频和本振带宽频率覆盖范围从兆赫兹(MHz)覆盖到吉赫兹(GHz),可以实现接近晶体管特征频率的射频带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射频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高速率数据传输、宽带测试设备、软件无线电等的应用需求的驱动下,对宽带无线接收机射频前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混频器是接收机射频前端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模块之一,在接收机中混频器位于低噪声放大器的后面,低噪声放大器将从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后,信号进入混频器进行下变频到频率较低的中频信号,供后级做进一步的处理。传统的解决宽带应用需求的方法是将多个分别覆盖不同频段的混频器进行并联使用,由于涉及到多个电路,造成设备体积大,成本高。同时,为了确保同时接收宽带范围内的信号,多个混频器需要同时工作,造成设备的功耗很大。为了克服传统解决宽带方案带来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采用一个覆盖所有需要的工作频段的宽带混频器代替传统的多个混频器。而最常用的宽带混频器即传统的分布式混频器结构,传统的分布式混频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晶体管组、用于传输本振信号的本振传输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第一射频传输线,晶体管组包括n个晶体管M1、M2、…、Mn,n为不小于1的整数,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包括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和用于传输本振信号的本振传输线,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组和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第一射频传输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组包括n个晶体管,n为不小于2的整数,第一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射频传输线,其特征在于,第一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本振传输线,而漏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包括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和用于传输本振信号的本振传输线,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组和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第一射频传输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组包括n个晶体管,n为不小于2的整数,第一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射频传输线,其特征在于,第一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本振传输线,而漏极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1和C3,所述本振信号传输线通过电容C3耦合接入本振信号;所述第一射频传输线通过电容C1耦合接入射频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射频信号传输电路,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传输电路与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结构相同且共用本振传输线,第二射频信号传输电路与第一射频信号传输电路还关于本振传输线对称;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组和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第二射频传输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组包括n个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组中的晶体管与第一晶体管组中的晶体管为不同的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组中每个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本振传输线、漏极接地、栅极连接第二射频传输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组中的晶体管和第一晶体管组中的晶体管尺寸相同且布置方式关于本振传输线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宽带分布式混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匹配电路,所述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全马凯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