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气热泵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且具有变工况自动调节、多功能集成控制等特点的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持续占据世界首位,且一次能源消耗以燃煤为主(约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60%),能源供给与利用结构具有很大的污染性与不可持续性。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其中,耗能的主要设备为空调设备。燃气热泵空调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发动机驱动热泵空调中的压缩机进行制冷与制热循环。由于燃气热泵排放量低、效率高于传统的电力空调,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燃气热泵空调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余热能够回收利用。发动机余热可分为发动机缸套余热以及废气余热。燃气热泵余热利用方式的优化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组的整体热力性能,同时也是确保发动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传统的余热利用方式未能很好地实现梯级利用,造成了大量的能量损失。此外,传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在热泵空调机组切换冬季与夏季两种不同运行模式时未能有很好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层集热水箱(01),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设有隔热隔板(02)、热水出口(03)、水箱补水入口(04)、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出口(08)、发动机尾气入口(09)、发动机尾气出口(13)、制冷剂入口(14)、制冷剂出口(21);所述隔热隔板(02)设置有若干块且通过安装隔热隔板(02)将所述分层集热箱由下而上分为若干层空间;所述分层集热箱的各层空间均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34)、第二换热管(35)和第三换热管(36);所述第一换热管(34)的进口与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层集热水箱(01),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设有隔热隔板(02)、热水出口(03)、水箱补水入口(04)、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出口(08)、发动机尾气入口(09)、发动机尾气出口(13)、制冷剂入口(14)、制冷剂出口(21);所述隔热隔板(02)设置有若干块且通过安装隔热隔板(02)将所述分层集热箱由下而上分为若干层空间;所述分层集热箱的各层空间均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34)、第二换热管(35)和第三换热管(36);所述第一换热管(34)的进口与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相接,所述第一换热管(34)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出口(08)相接;所述第二换热管(35)的进口与所述发动机尾气入口(09)相接,所述第二换热管(35)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尾气出口(13)相接;所述第三换热管(36)的进口与所述制冷剂入口(14)相接,所述第三换热管(36)的出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21)相接;所述水箱补水入口(04)位于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的底部,所述热水出口(03)位于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4)位于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的下层空间,所述第二换热管(35)位于所述分层集热水箱(01)的上层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气热泵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隔板(02)设置有四块,所述隔热隔板(02)将所述分层集热箱由下而上分为第一层空间(41)、第二层空间(42)、第三层空间(43)、第四层空间(44)和第五层空间(45);所述第一换热管(34)设置有两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层空间(41)和所述第二层空间(42),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与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出口(08)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层空间(41)内的第一换热管(34)的进口与所述发动机缸套冷却水入口(05)相通且在与第一连接管的接口处设置有第一三通阀(06),第一层空间(41)内的第一换热管(34)的出口接入所述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治,何世辉,李帅旗,冯自平,宋文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