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7334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通过合理设计两对正交放置的偶极子的形状实现宽频带、双极化,通过合理设计反射腔实现定向高增益,通过合理设计馈电部分与偶极子的连接实现低剖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整个天线高度为中心工作频率对应波长的四分之一,剖面低;工作带宽达到2.5个倍频程,频带宽;在工作频带内,驻波小于2;天线轴向增益大于5dB,可以同时辐射垂直极化波和水平极化波;连接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
技术介绍
国内外宽带定向双极化天线形式主要采用四脊喇叭天线和正交槽线天线。这两类天线要形成有效辐射,天线轴向长度需达到3~5个中心工作频率对应波长,完成从馈电部分到辐射部分之间的过渡。因此天线剖面较高,无法满足无人机等空间受限环境中的使用。采用正交偶极子天线虽然能够满足低剖面要求,但是由于其是全向天线,增益较低。在电偶极子天线的相关研究中,Dey等将喇叭状偶极子放置于四分之一波长高度的反射板上面,实现了单向性天线。这种偶极子的工作频率依赖于高度,增益波动较大,方向图也不稳定,无法满足宽频带工作的要求。Lin等进一步优化其阻抗匹配,实现了17%的阻抗匹配带宽(SWR<1.5)。Levine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电偶极子天线阵,实现了25%的相对带宽。Giovanni等采用印刷电路板技术制作的电偶极子天线实现了3.5GHz~14GHz的工作频段。但是天线的方向图在高频处高次模现象较为严重。Fang-YaoKuo等提出的基于电偶极子的全向性天线,相对带宽超过100%,但是这种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圆盘(1)、第一辐射振子臂(2A)、第二辐射振子臂(2B)、第三辐射振子臂(3A)、第四辐射振子臂(3B)、金属背腔(4)、环形支架(11)、第一同轴电缆(5)、第二同轴电缆(6)、第一金属螺杆(7)、第二金属螺杆(8)、四根第一支撑尼龙柱(9)和四根第二支撑尼龙柱(10);金属圆盘(1)平行设置在金属背腔(4)中心的正上方,第一辐射振子臂(2A)、第二辐射振子臂(2B)、第三辐射振子臂(3A)、第四辐射振子臂(3B)均布在金属圆盘(1)下方,并通过环形支架(11)与金属圆盘(1)固定连接,第一辐射振子臂(2A)和第二辐射振子臂(2B)共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带低剖面定向正交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圆盘(1)、第一辐射振子臂(2A)、第二辐射振子臂(2B)、第三辐射振子臂(3A)、第四辐射振子臂(3B)、金属背腔(4)、环形支架(11)、第一同轴电缆(5)、第二同轴电缆(6)、第一金属螺杆(7)、第二金属螺杆(8)、四根第一支撑尼龙柱(9)和四根第二支撑尼龙柱(10);金属圆盘(1)平行设置在金属背腔(4)中心的正上方,第一辐射振子臂(2A)、第二辐射振子臂(2B)、第三辐射振子臂(3A)、第四辐射振子臂(3B)均布在金属圆盘(1)下方,并通过环形支架(11)与金属圆盘(1)固定连接,第一辐射振子臂(2A)和第二辐射振子臂(2B)共中心轴线布置,其底部通过第一支撑尼龙柱(9)固定在金属背腔(4)顶面,第三辐射振子臂(3A)和第四辐射振子臂(3B)共中心轴线布置,其底部通过第二支撑尼龙柱(10)固定在金属背腔(4)顶面;第一同轴电缆(5)穿过金属背腔(4),第一同轴电缆(5)的外导体分别与金属背腔(4)、第一辐射振子臂(2A)连接,内导体搭接在第二辐射振子臂(2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远超邢晓俊孙永志张青赵旭孙建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