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882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属于输电铁塔建设技术领域。该基础包括:上端位于地面、下端位于地下的钢管;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钢管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和原状土段;与钢管的上端部外壁固定的、用于连接输电杆塔的塔体的法兰,法兰的上端与地面平齐或位于地面的下方;以及围绕钢管的外壁设置的第一混凝土承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上端与地面平齐;混凝土段的长度小于原状土段的长度,第一混凝土承台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00mm。该基础在建设时,具有作业面积小、施工简单,施工量低的特点。如此使得该基础的施工周期短。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基础在建设中无需配备泥浆池,避免影响周围环境,适宜在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使用。

A transmission tower found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nsmission tower founda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ransmission tower construction. The foundation includes: the upper end of the steel pipe at the ground and the lower end; the concrete section and the original soil section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steel pipe from top to bottom; the flange 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steel pipe, the flanges of the tower body connecting the transmission tower, the upper end of the flange and the ground below the ground; and the circumference. The first concrete cap is set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steel pipe,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concrete cap is flat with the ground, the length of the concrete section is less than the length of the original soil section, and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concrete cap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800mm. The found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operation area, simple construction and low construction volume during construction. This makes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foundation short. Besides, the foundation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does not need to be provided with mud tanks in construction, so as to avoid affecti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s suitable for use in citi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电杆塔基础
本技术涉及输电线路用基础
,特别涉及一种输电杆塔基础。
技术介绍
通过输电铁塔搭建的电力输送网络为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提供电力,保证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用电,是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部分。由于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在搭建输电铁塔时多采用占地面积小的输电杆塔。输电杆塔包括设置在地面之上的塔体,以及埋在地下、上端与塔体下端固定连接的基础。其中基础是杆塔的重要组成,通过基础不仅连接了塔体和地基,并将塔体对基础的作用力平稳、顺利地传递到地基中,避免地基失稳,保证了塔体与地基的稳定连接。现有技术中,输电杆塔的基础多为开挖类基础或者桩基础。其中开挖类基础在建造时需要挖建较大的基坑,之后在基坑中搭设模板,向模板中浇灌混凝土形成基础,之后再向基坑中回填土,完成基础建设。桩基础在建造时采用人工作业或者机械作业钻挖出柱状孔,向钻孔中放置钢筋后浇灌混凝土,形成桩基础。其中利用机械钻孔时需要配备保证钻孔顺利施工的泥浆池。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开挖类基础由于需要挖建较大的基坑,易破坏周围环境。桩基础由于钻孔较深,采用人工钻孔存在因挖钻施工量大导致的施工周期长的缺陷;采用机械钻孔,则必备的泥浆池易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基础在建造时存在施工周期长或对周围环境影响大的缺陷。且由于城市建筑物密度较高,因此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杆塔基础,较长的施工周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均为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输电杆塔基础施工周期长或对周围环境影响大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包括:上端位于地面、下端位于地下的钢管;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钢管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和原状土段;与所述钢管的上端部外壁固定的、用于连接输电杆塔的塔体的法兰,所述法兰的上端与所述地面平齐或位于所述地面的下方;以及,围绕所述钢管的外壁设置的第一混凝土承台,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上端与所述地面平齐;所述混凝土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原状土段的长度,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00mm。可选地,所述基础还包括一端固定在所述法兰的下表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管的外壁上的肋板。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下方设置有上端与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下端相接的第二混凝土承台。可选地,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承台的长度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钢管直径的1.5倍。可选地,所述第二混凝土承台的上端与所述混凝土段的下端平齐或者位于所述混凝土段的下端的上方。可选地,当所述钢管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1000mm时,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0mm;所述第二混凝土承台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0mm。可选地,当所述钢管的直径大于1000时,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钢管的直径的0.3倍;所述第二混凝土承台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钢管的直径的0.3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将钢管打入地下的作业方式,具有施工作业面积小的优点。将钢管的内腔中部分土清除,使得钢管的内腔中形成了上下分布的空腔部分和原状土段。其中钢管内的空腔部分用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段,且混凝土段的长度小于原状土段的长度,因此在建造混凝土段时,挖孔的深度较短。如此简化了施工,有助于降低土石方开挖量,降低了挖孔的施工量,进而起到缩短施工周期的效果。在建设第一混凝土承台时无需挖出部分土形成凹槽,以土代模,简化了作业流程。同时由于第一混凝土承台的长度不超过800mm,因此同样无需在钢管外侧挖出过深的凹槽,避免增加额外的施工作业量。同时由于施工工程量小,人工即可完成,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不必配备泥浆池,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整体施工作业更为绿色环保。如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杆塔基础具有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适应在建筑密度高的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建造,减少其施工过程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杆塔基础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杆塔基础俯视图。附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钢管;21、法兰,22、肋板;31、第一混凝土承台,32、第二混凝土承台;4、混凝土段;5、原状土段;6、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电杆塔基础,该基础包括:上端位于地面6、下端位于地下的钢管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钢管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4和原状土段5;与钢管1的上端部外壁固定的、用于连接输电杆塔的塔体的法兰21,法兰21的上端与地面6平齐或位于地面6的下方;以及,围绕钢管1的外壁设置的第一混凝土承台31,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上端与地面6平齐;混凝土段4的长度小于原状土段5的长度,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00mm。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电杆塔基础,钢管1的长度与现有技术中桩基础所需钻挖的孔的深度相近。通过设置在原状土中的钢管1的外壁和原状土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该基础具备抗压和抗拉能力。通过固定在钢管1外侧的法兰21与塔体下端连接,使得塔体的载荷能够顺利传递给基础的各个部件。通过设置在钢管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4以及设置在钢管1的外侧的第一混凝土承台31优化该基础的抵抗水平载荷的能力,保证其具有良好的侧向刚度。该基础在建设时,首先将钢管1打入地下,之后将钢管1的内部以及钢管1的外部靠近地面6的部分松散的土清除,此时在钢管1的内部形成了空腔,在钢管1的外部形成了凹槽。之后向钢管1内的空腔灌注混凝土,凝固后形成与钢管1的内壁紧密结合的混凝土段4,钢管1内位于混凝土段4下方的未被清除的原状土形成了原状土段5。然后通过螺栓与法兰21固定连接塔体,再向围绕钢管1的凹槽中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形成第一混凝土承台31,完成该基础的建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将钢管1打入地下的作业方式,具有施工作业面积小的优点。将钢管1的内腔中部分土清除,使得钢管1的内腔中形成了上下分布的空腔部分和原状土段5。其中钢管1内的空腔部分用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段4,且混凝土段4的长度小于原状土段5的长度,因此在建造混凝土段4时,挖孔的深度较短。如此简化了施工,有助于降低土石方开挖量,降低了挖孔的施工量,进而起到缩短施工周期的效果。在建设第一混凝土承台31时无需挖出部分土形成凹槽,以土代模,简化了作业流程。同时由于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下端距离地面的长度不超过800mm,因此同样无需在钢管1外侧挖出过深的凹槽,避免增加额外的施工作业量。同时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上端面与地面6平齐,而法兰21的上端面与地面6平齐或者位于地面6下方,因此法兰21的下端面以及固定螺栓的下部均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输电杆塔基础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包括:上端位于地面(6)、下端位于地下的钢管(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钢管(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4)和原状土段(5);与所述钢管(1)的上端部外壁固定的、用于连接输电杆塔的塔体的法兰(21),所述法兰(21)的上端与所述地面(6)平齐或位于所述地面(6)的下方;以及,围绕所述钢管(1)的外壁设置的第一混凝土承台(31),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上端与所述地面(6)平齐;所述混凝土段(4)的长度小于所述原状土段(5)的长度,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杆塔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包括:上端位于地面(6)、下端位于地下的钢管(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钢管(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段(4)和原状土段(5);与所述钢管(1)的上端部外壁固定的、用于连接输电杆塔的塔体的法兰(21),所述法兰(21)的上端与所述地面(6)平齐或位于所述地面(6)的下方;以及,围绕所述钢管(1)的外壁设置的第一混凝土承台(31),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上端与所述地面(6)平齐;所述混凝土段(4)的长度小于所述原状土段(5)的长度,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0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杆塔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还包括一端固定在所述法兰(21)的下表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管(1)的外壁上的肋板(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输电杆塔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31)的下方设置有上端与所述第一混凝土承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飞张佩师郝振宇李启振阴雅盛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