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雨装置、车身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6251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防雨装置、车身及车辆,其中,车辆防雨装置,包括:喷气管槽,设于车辆的车身门框上沿,喷气管槽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导气管,沿喷气管槽的轴向固定于喷气管槽内壁,导气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喷气管槽的横截面面积;导气管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口,喷气口的朝向与开口的朝向不同;其中,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碰触到喷气管槽内壁后,沿喷气管槽内壁从喷气管槽开口喷出。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利用稳压腔提高了气帘式防雨装置的气帘稳定性,利用控制系统实现了气帘可以根据雨量变化和车门打开幅度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提高了气帘的适应能力,减少了雨水进入车内空间的可能,也减少了乘客被雨水淋到的可能。

Vehicle rain proof device, body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rain proof device, a car body and a vehicle, in which a vehicle rain proof device, including a jet pipe trough, on the car body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opening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jet pipe groove, and the axially fixed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jet pipe trough and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air conduit. The area is less than the cross section area of the jet tube; the pipe is equipped with at least one je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je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pening direction; in which the gas ejected from the jet port touches the inner wall of the jet tube and is ejected from the jet tube trough inside the inner wall of the jet. Through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stability of air curtain in the air curtain type rain proof device is improved by using the pressure stabilizing chamber. The control system is used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e air curtai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rainfall and the opening amplitude of the door, thus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air curtain,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ain entering the interior space of the car and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entering the interior of the ca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assengers were caught in the rain was l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防雨装置、车身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防雨装置、一种车身以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在下雨天开车门时,雨水会顺着车门和车体的空间下落,在人员上下车时无法避免被雨水淋湿,而且雨水也会淋湿车门内板,造成乘车时的不便。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多种车门防雨装置,主要是通过在车门上设置可以开合的折叠式的雨棚,可以随着车门的启闭而打开或者关闭,从而使雨水被阻挡而不会将乘客或车内设施淋湿。但是这类雨棚往往占用了狭小的车框空间,构造复杂且易于损坏,为此,产生了使用高压气流来防雨的装置,即在车框上设有喷气装置,喷出高压气流从而将雨水阻挡住。但是目前这种装置由于喷出高压气流,往往由于气体的高压使喷气管受到巨大的反作用力而震动,影响到气流的稳定性,从而削弱防雨效果;另一方面,目前这类高压气体防雨装置都是喷出固定气压的气流,在车门打开程度不同时,不能自动调节气体压力,因此车门打开幅度大时,防雨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防雨装置,以便在乘客上下车时提供高压气体形成的防雨层,并根据雨量大小、车门的打开幅度而自动调节气道压力,使高压气体形成的防雨层能够保持足够范围的防雨功能。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以便安装一种车辆防雨装置,以减少乘客上下车时被雨淋到的可能。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安装有本技术的车辆防雨装置,以减少乘客上下车时被雨淋到的可能,并节省车内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防雨装置,包括:喷气管槽,设于车辆的车身门框上沿,喷气管槽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导气管,沿喷气管槽的轴向固定于喷气管槽内壁,导气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喷气管槽的横截面面积;导气管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口,喷气口的朝向与开口的朝向不同;其中,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碰触到喷气管槽内壁后,沿喷气管槽内壁从喷气管槽开口喷出。通过将导气管的横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喷气管槽的横截面面积,使导气管外壁与喷气管槽内壁之间存在一个间隙,由于喷气口的朝向与喷气管槽的开口的朝向不同,使高压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后,会碰到喷气管槽的内壁而变向,经过导气管外壁与喷气管槽内壁之间的间隙稳压后再从喷气管槽的开口喷出,可以提高气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气帘对雨水的阻挡能力,减少雨水进入车内空间的可能。通过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利用气帘阻挡雨水,可以减少对车体空间的占用,简化车门防雨结构,提高进出车门的舒适性。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还包括:引气管,沿车辆的车身门框向上延伸,与导气管连通。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泵,与引气管连通,用于向引气管提供高压气体。可选地,导气管包括:连接部,沿周向设置在导气管外壁与喷气口相对的一侧,连接部与喷气管槽内壁固定连接。可选地,连接部与喷气管槽内壁用粘接材料满粘。进一步地,还包括:导向通道,设于喷气管槽内壁、导气管外壁和部分粘接材料之间,导向通道一端与喷气管槽的开口连通,另一端与喷气管槽的内腔连通。可选地,车辆的车身门框包括:固定凹槽,设于车辆的车身门框上沿,固定凹槽与车辆的车身门框一体成型,喷气管槽固定在固定凹槽内。可选地,喷气口为一个时,喷气口贯穿导气管的两端;喷气口为多个时,多个喷气口从导气管的一端至另一端沿轴向等距分布。可选地,导向通道的导向方向与水平面呈仰角,仰角的角度范围为0°~45°。可选地,还包括:压力传感器,设于导气管末端,用于检测导气管内的气体压力;微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和气泵电连接。可选地,还包括:雨量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还包括:报警器,设于喷气管槽开口处,用于在所述喷气口喷出气体时,发出预设音频。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身,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的车辆防雨装置。通过在车身上设置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的车辆防雨装置,既减少乘客上下车被雨淋到的可能,还节省了车内空间。本技术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的车身。可选地,还包括:车门开度传感器,设于车辆的车身或车辆的车门上,与微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的车辆防雨装置,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减少了乘客上下车被雨淋到的可能。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图1的A向截面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图1的A向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控制系统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0车门框,101车门,102喷气管槽,104开口,106导气管,107导向通道,108喷气口,110引气管,112气泵,114固定凹槽,116压力传感器,118微控制器,120雨量传感器,122车门开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车门101的防雨装置,沿前车门101的A柱设置,具体包括:与前车门框100一体成型的固定凹槽114,在固定凹槽114内设有喷气管槽102,与固定凹槽114固定连接;喷气管槽102朝向车门101的一侧沿轴向设有开口104,该开口104贯穿喷气管槽102的两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防雨装置还包括导气管106,导气管106沿轴向固定在喷气管槽开口104一侧的内壁上,导气管106朝向喷气管槽102内壁的一侧设有贯穿导气管106两端的喷气口108。并且喷气口108的朝向与喷气管槽102的开口104朝向相反。另外,导气管106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喷气管槽102的横截面面积,因此在导气管106的外壁和喷气管槽102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月牙形的稳压腔,导气管106的喷气口108通过稳压腔和喷气管槽102的开口104连通。本实施例的车门101防雨装置还包括:引气管110和气泵112,引气管110的一端沿车门框100向上延伸,与导气管106连通,另一端穿过车门框100下部的车门101铰链线束通孔,与气泵112连通。气泵112可以设置在发动机舱内,也可以设置在车内的其他部位。如遇到下雨,当车门101打开时,气泵112产生出高压气体,通过引气管110进入导气管106内,高压气流从喷气口108喷出,由于喷气口108的朝向与喷气管槽102的开口104的朝向相反,因此高压气流不能直接从喷气管槽102的开口104喷出,而是喷射到喷气管槽102的内壁上发生改向,在稳压腔稳压后,沿喷气管槽102内壁从喷气管槽开口104喷出,在车门101和车门框100之间的上方形成气帘,从而阻挡雨水落下,减少了雨水进入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防雨装置、车身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气管槽,设于所述车辆的车身门框上沿,所述喷气管槽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导气管,沿所述喷气管槽的轴向固定于所述喷气管槽内壁,所述导气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喷气管槽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导气管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口,所述喷气口的朝向与所述开口的朝向不同;其中,所述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碰触到所述喷气管槽内壁后,沿所述喷气管槽内壁从所述喷气管槽开口喷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气管槽,设于所述车辆的车身门框上沿,所述喷气管槽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导气管,沿所述喷气管槽的轴向固定于所述喷气管槽内壁,所述导气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喷气管槽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导气管设有至少一个喷气口,所述喷气口的朝向与所述开口的朝向不同;其中,所述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碰触到所述喷气管槽内壁后,沿所述喷气管槽内壁从所述喷气管槽开口喷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气管,沿所述车辆的车身门框向上延伸,与所述导气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泵,与所述引气管连通,用于向所述引气管提供高压气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包括:连接部,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导气管外壁与所述喷气口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喷气管槽内壁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喷气管槽内壁用粘接材料满粘。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通道,设于所述喷气管槽内壁、所述导气管外壁和部分所述粘接材料之间,所述导向通道一端与所述喷气管槽的开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喷气管槽的内腔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雨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闫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