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素体系耐热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372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铁素体系耐热钢,其中,作为其构成元素,至少含有以重量计1.0~13%铬,0.1~8.0%钴,0.01~0.20%氮,3.0%以下镍,0.01~0.50%的选自钒、铌、钽、钛、铪和锆中至少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作为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和0.01%以下的碳,剩余部分实质上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在晶界上和晶内界面析出MX型析出物,在晶界上析出的M<sub>23</sub>C<sub>6</sub>型析出物在晶界存在率在50%以下,该耐热钢即使在超过600℃的高温下也有优良的蠕变特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更详细地说,涉及在超过600℃的高温下其蠕变特性也优良的。
技术介绍
以发电用的锅炉及汽轮机为代表的,原子能发电设备、化学工业装置等为了能在高温高压下长时间使用,在高温用部件材料中应用奥氏体系耐热钢或铁素体系耐热钢等。其中,铁素体系耐热钢与奥氏体系耐热钢相比,因为价格便宜、热膨胀率低、耐热疲劳性好,所以多用于使用温度达到600℃附近的高温用部件材料中。另一方面,近年来对火力发电工厂为了提高效率进行了高温高压化的研究,目标是将蒸汽轮机的蒸汽温度从现在最高的593℃提高到600℃、进一步,最终到650℃。迄今为止的铁素体系耐热钢一般是如日本专利第2948324号公报中所述的那样,由在马氏体的晶界上析出的M23C6型碳化物、在晶内分散析出的MX型碳氮化物引起的析出强化和通过添加钨、钼、钴等使铁母相的强化组合而成的钢材。但是这样的铁素体系耐热钢若受到在超过600℃的温度,超过1万小时的长时间蠕变,M23C6型碳化物粗大化,析出强化效果降低,同时,位错的恢复活跃,高温蠕变强度大大降低。作为防止长时间蠕变强度的降低的方法,例如特开昭62-180039号公报中所述的那样,降低添加的碳量,因碳化物使在高温下稳定的不易粗大的氮化物析出,维持析出强化的方法。然而,碳是确保铁素体系耐热钢的淬火性所必要的,若单单减低碳,就不能充分地淬火,由于淬火时导入位错所引起的强度提高效果降低。以上可知,至今还不能提供在超过600℃的高温下长时间蠕变强度大的铁素体系耐热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提高高温长时间蠕化强度,对铁素体系耐热钢进行了强化机理的根本性的改变,立足于减少容易粗化的M23C6型碳化物积极地利用在高温稳定的MX型氮化物,进一步同时确保淬火性这些想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为了析出MX型氮化物,减少添加碳元素的量,添加氮元素和MX形成元素,进一步为了确保淬火性,通过积极地添加钴,使晶界上析出的M23C6型析出物减少到50%以下,另一方面,在晶界上和晶内形成MX型析出物析出的金属组织,具有该金属组织的铁素体系耐热钢显示有非常高的高温蠕化强度,以而完成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铁素体系耐热钢,作为其构成元素,至少含有以重量计的1.0~13%铬,0.1~8.0%钴,0.01~0.20%氮,3.0%以下镍,0.01~0.50%的选自钒、铌、钽、钛、铪和锆中至少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作为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和0.01%以下的碳,剩余部分实质上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在晶界上和晶内的界面析出MX型析出物,在晶界上析出M23C6型析出物的晶界存在率在50%以下。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形式的铁素体系耐热钢,作为构成元素还含有,以重量计的0.001~0.030%的硼、或以重量计的0.1~3.0的钼或0.1~4.0%的钨中的1种或2种。进一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前述的任一种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原料溶解后成型,然后在1000~1300℃的温度固熔化处理。另外,关于上述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是,提供一种固熔化处理后,在500~850℃的温度进行回火处理的实施方式。以下,分别示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作详细的说明。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表示后述的No.2的铁素体系耐热钢的金属组织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2表示后述的No.6的耐热钢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3表示后述的No.2的铁素体系耐热钢的位错组织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中,为了实现高温蠕变强度高的铁素体系耐热钢,将在晶界上和晶内界面使微细的MX型析出物作为强化机理的根本。为了析出这样的MX型析出物,在固熔化处理时使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在奥氏体中固熔化是必要的,因此,固熔化处理温度必须在1000℃以上。另一方面,固熔化处理温度若超过1300℃,将析出δ-铁素体,导致高温强度降低。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中,将固熔化温度设在1000~1300℃的范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中,可以通过生成微细的碳氮化合物,谋求提高铁素体系耐热钢的高温强度。为了充分析出微细的碳氮化合物,可以在前述固熔化处理后在500℃以上进行回火处理。另一方面,回火处理温度若超过850℃,碳氮化合物就粗大化,高温强度降低,同时,显著地产生位错回复,造成室温强度也降低,因此,回火处理温度在500~850℃的范围较适宜。本专利技术的铁素体系耐热钢的制造方法中,如前所述使用含有特定量的特定构成元素的原料是必要的。规定各构成元素的特征和含量的理由如下。另外,以下,各构成元素的含量全部为重量%。铬为了赋予钢耐氧化性和耐腐蚀性,需要铬在1.0%以上。但是,若超过13%,生成δ-铁素体,高温强度和韧性降低。因此,铬的含量为1.0~13%。钴钴能大大地抑制δ-铁素体的析出。为了提高淬火性,钴必须在0.1%以上,但是若超过8.0%,会引起延展性降低和增大成本,因此,钴的含量为0.1~8.0%。氮氮在提高淬火性的同时,形成MX型析出物,对提高蠕化强度有作用。因此,必须在0.01%以上,但若超过0.20%,钢的延展性降低。因此,氮的含量为0.01~0.20%。镍镍超过3.0%时,会引起蠕变强度显著降低。因此,镍的含量在3.0%以下。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钒钒能形成微细的碳氮化物,抑制蠕变中的位错的回复,显著提高蠕变断裂强度。在添加其他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强化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添加。但是,通过添加钒,可得到更高的强度。以上的钒的添加效果在0.01%以上时变得显著,但若超过0.50%,韧性降低,同时生成粗大的氮化物,蠕变强度降低。因此,钒的含量在0.01~0.50%。铌铌与钒同样能形成微细的碳氮化物,抑制蠕变中的位错的回复,显著提高蠕变断裂强度。此外,通过在淬火时析出的其的微细的碳氮化物,使钢的晶粒微细化,所以也提高韧性。为了得到这样的效果,铌必须在0.01%以上,但若超过0.50%,奥氏体中未固熔的铌过多,蠕变断裂强度就降低。因此,铌的含量在0.01~0.50%。钽钽也与铌同样能形成微细的碳氮化物,抑制蠕变中的位错的回复,显著提高蠕变断裂强度。另一方面,与钒同样,在添加其他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强化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添加。但是,通过添加钛,能得到更高的强度。以上的钛的添加效果在0.01%以上时变得显著,但若超过0.50%,韧性降低,同时生成粗大的氮化物,蠕变强度降低。因此,钛的含量在0.01~0.50%。钛钛也与铌同样能形成微细的碳氮化物,抑制蠕变中的位错的回复,显著提高蠕变断裂强度。另一方面,与钒同样,在添加其他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强化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添加。但是,通过添加钛,能得到更高的强度。以上的钛的添加效果在0.01%以上时变得显著,但若超过0.50%,韧性降低,同时生成粗大的氮化物,蠕变强度降低。因此,钛的含量在0.01~0.50%。铪铪也与铌同样能形成微细的碳氮化物,抑制蠕变中的位错的回复,显著提高蠕变断裂强度。另一方面,与钛同样,在添加其他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强化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添加。但是,通过添加铪,能得到更高的强度。以上的铪的添加效果在0.01%以上时变得显著,但若超过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素体系耐热钢,其中,作为其构成元素,至少含有以重量计1.0~13%铬,0.1~8.0%钴,0.01~0.20%氮,3.0%以下镍,0.01~0.50%选自钒、铌、钽、钛、铪和锆中至少一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作为MX型析出物形成元素和0.01%以下的碳,剩余部分实质上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在晶界上和晶内的界面析出MX型析出物,在晶界上析出的M↓[23]C↓[6]型析出物的晶界存在率在5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种池正树阿部富士雄
申请(专利权)人:独立行政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