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3070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具有A料储罐,底端至少连通有第一出料管,顶端至少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气液混合泵,液体进料口与第一出料管相连接,气体进料口与气源连接;密度计,安装在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上游侧,对出料口管路中A料液体密度进行测量;流量泵,安装在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下游侧,将与空气混合后的A料液体通过第一进料口输送回A料储罐。

A polyurethane foam device for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lyurethane foam device for a vehicle, with a A storage tank with at least a first outlet pipe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end, at least a first feed outlet at the top, a gas liquid mixing pump, a liquid intake port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discharge pipe, a gas inlet with the gas source, and a densimeter installed in a gas-liquid mixing pump. On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pipe, the liquid density of the A material in the outlet pipe is measured. The flow pump is installed on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outlet pipe of the gas and liquid mixing pump, and the A liquid mixed with the air is transported back to the A storage tank through the first inl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
本技术属于聚氨酯发泡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外观,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塑料制品在汽车零部件上的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聚氨酯材料因为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在汽车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氨酯材料的加工常常会运用到汽车内饰泡沫加工用高压发泡机,现有的汽车内饰泡沫加工用高压发泡机在原料混合上往往不够充分,原料的流动和填充不能够达到使用要求,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发泡机的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在现有的汽车内饰泡沫加工用高压发泡机中的A料储罐上增加气液混合装置,并提供了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具有A料储罐,底端至少连通有第一出料管,顶端至少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气液混合泵,液体进料口与第一出料管相连接,气体进料口与气源连接;密度计,安装在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上游侧,对出料口管路中A料液体密度进行测量;流量泵,安装在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下游侧,将与空气混合后的A料液体通过第一进料口输送回A料储罐。优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中,A料储罐的底端还连通有第二出料管。优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中,还包括B料储罐,底端连通有第三出料管;混合头,同时与第二出料管以及第三出料管相连通,将A料和B料进行混合;发泡模具,与混合头的出料口相连通,对混合后的聚氨酯A料和B料进行发泡成型。优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中,第二出料管以及第三出料管上分别安装有计量泵。本技术中所提及的A料和B料分别为合成聚氨酯制品的两种组分,其中A料是异氰酸酯组分,也称黑料;B料是多元醇和其他小料配的组合体,也称白料。在外观上,A料为黄白色粘稠液体,B组分为黄棕色液体。技术的作用与效果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由于在A料储罐上设置了气液混合泵、密度计以及流量泵,气源中的气体经气液混合泵的作用,均匀充分地分散于液体原料A中,从而降低了A料的密度和黏度。当A料液体与B料液体在混合头中混合时,提高了A、B原料的混合效果,增强了原料在模具中的流动能力,不仅有利于聚氨酯原料在后续工序中的发泡成型,而且减少了原料用量和降低了废品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下列实施例不应看作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10包括A料储罐11、第一出料管12、第二出料管13、气液混合泵14、气源15、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16、密度计17、流量泵18、B料储罐19、第三出料管20、计量泵21、混合头22以及发泡模具23。A料储罐11的顶端至少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底端安装有两个出料口,该两个出料口分别与第一出料管12以及第二出料管13相连接,第一出料管12与气液混合泵14的液体进料口连接,第二出料管13与混合头22的一个进料口相连接。气液混合泵14的气体进料口通过气管与气源15连接,气源15为气液混合泵14提供压缩空气。气液混合泵14的出料口处安装有出料口管路16,该管路的另一端和A料储罐顶端的第一进料口相连接。出料口管路16上自下而上依次安装有密度计17和流量泵18,密度计17实时对管路中气液混合物的密度进行测量,发泡装置的控制器通过该密度对A料液体中空气的含量的大小进行判断,并据此控制气液混合泵14和流量泵18的工作状态。A料储罐11中的原料A在气液混合泵14处与来自气源的压缩空气充分混合,再经流量泵18的作用返回A料储罐11中,形成一路闭合循环,实现对A料密度和黏度的调节。B料储罐19的底端的出料口连通安装有第三出料管20,第三出料管20的另一端与混合头22的另一进料口连接,将B料液体输送入混合头22内。第二出料管13和第三出料管20上均安装有计量泵21,分别对流入混合头22内的A料和B料计量。加气后的A料在计量泵21的精准控制下,与B料于混合头22对撞混合,并注射进发泡模具23中,完成填充和发泡成型。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由于在A料储罐上设置了气液混合泵、密度计以及流量泵,气源中的气体经气液混合泵的作用,均匀充分地分散于液体原料A中,从而降低了A料的密度和黏度。当A料液体与B料液体在混合头中混合时,提高了A、B原料的混合效果,增强了原料在模具中的流动能力,不仅有利于聚氨酯原料在后续工序中的发泡成型,而且减少了原料用量和降低了废品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A料储罐,底端至少连通有第一出料管,顶端至少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气液混合泵,液体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管相连接,气体进料口与气源连接;密度计,安装在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上游侧,对所述出料口管路中A料液体密度进行测量;流量泵,安装在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下游侧,将与空气混合后的A料液体通过所述第一进料口输送回所述A料储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A料储罐,底端至少连通有第一出料管,顶端至少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气液混合泵,液体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管相连接,气体进料口与气源连接;密度计,安装在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上游侧,对所述出料口管路中A料液体密度进行测量;流量泵,安装在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料口管路的下游侧,将与空气混合后的A料液体通过所述第一进料口输送回所述A料储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聚氨酯发泡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柄楠
申请(专利权)人:天合汽车安全技术张家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