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2251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道路的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非机动车带为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或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有人行道时,外侧防护林带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和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无人行道时,紧靠林缘处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该配置结构具有依据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较大限度的滞留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减少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A configuration of road protection forest for controlling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figuration structure of a road protective forest for regulating atmospheric particles, the central isolation belt of the road and the same direction split belt as the tree configuration of the high particle block, the tree configuration of the non motor vehicle with the medium particle block ability or the tree configuration of the low particle block ability, when the non motor vehicle is used as a tree. When the side protection forest is with the sidewalk, the lateral protective forest is arranged from the lateral to the inside, with the low particle block abilit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trees with medium particles blocking ability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high particle block ability. When the outer protective forest is unmanned, it is close to the forest edge and the high particle resistance is close to the forest edge.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tree of stagnant ability. The configuration has a large limit of retention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PM2.5, PM2.5 10, PM10, PM> 1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protective functions, and reduces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on human heal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大气颗粒物调控
,具体涉及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
技术介绍
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是大气环境中液体和固体颗粒物的总称,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按颗粒物粒径可以划分为降尘(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大于10μm,PM>10)和飘尘(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即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又可分为粗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介于2.5和10μm之间,PM2.5-10)和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PM2.5)。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随着吸入的PM2.5、PM10浓度的升高,可以造成敏感人群过早死亡率升高,造成人体内部呼吸、循环、免疫、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发生。吸入高浓度的PM2.5、PM10也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由于PM2.5、PM10等颗粒物粒径非常小,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由车流产生的街尘污染持续攀升。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PM10和PM2.5中有20%左右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参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第35卷,第5期,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而受交通污染危害最严重的是交通干道及两侧街道的50m以内、1.7m以下的低空范围,此范围也正处于行人的呼吸区域,极易造成地面人群的受害(参见:EnvironmentalModellingandSoftware,2006年,第21卷,Numericalinvestigationofthepollutiondispersioninanurbanstreetcanyon)。因此,有效改善城市机动车污染是改善城市质量的必要举措。绿色植物因其特殊的叶表面特征和冠层结构而具有滞留、吸附/吸收和过滤颗粒物的作用。因此,增大城市森林面积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理大气颗粒物的措施而加大了实施力度。从树木个体来看,树木的形态特征、树木所处的生长区域、季相变化和环境因子等影响其降尘和滞尘的功能;而从树木为主体的绿地来看,其面积大小、结构特征和季相变化等也直接影响到其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参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5卷,第4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从城市污染治理的实践来看,人们也希望通过加强绿化建设,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发挥城市森林树木对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为人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相对清洁的场所。面对迅速提高的发挥林木滞留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功能的新要求,选择合适树种并进行合理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评价不同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能力时多依据单位叶面积上的测定结果(参见:生态学报,2013年,第33卷,第8期,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但实际上,不同树种的树体大小和冠层结构等方面差别很大,其吸滞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的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仅从单位叶面积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来选择植物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此外,道路绿化主要依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和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这些规范中给出了道路绿化遵循的原则以及树种选择的原则,如适地适树、优先稳定性好、抗性强、优先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以及选择多种植物,防止树种单一化。这对于道路绿化带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但却远不够,因现在城市造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净化大气、减少大气颗粒物危害,以及“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建设思想。因此,考虑人的易入性,选择合适的树种并对林木结构进行配置,依据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合理的配置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常规造林经验在调控大气颗粒物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人为本”为城市森林建设思想指导下的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本技术在配置中考虑乔灌木的种类、针阔比、郁闭度、疏透度、叶面积指数及地被覆盖等,不同树种和不同结构林木对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的阻滞能力。采用本技术提供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具有依据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较大限度的滞留大气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减少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依据道路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将道路从中间向两边依次设置为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非机动车带和外侧防护林带,道路的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非机动车带为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或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有人行道时,外侧防护林带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和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无人行道时,紧靠林缘处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为常绿乔木+常绿乔木或常绿灌木或落叶乔木或落叶灌木+地被;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为落叶乔木+常绿乔木或常绿灌木或落叶乔木或落叶灌木+地被;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为灌木+灌木+地被。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6—0.7、疏透度为0.2—0.3、叶面积指数为2.0—3.0和地被覆盖为0.4—0.7;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4—0.6、疏透度为0.4—0.6、叶面积指数为2.0—3.0和地被覆盖为0.3—0.6;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4、疏透度为>0.6、叶面积指数为<2.0或>3.0和地被覆盖为<0.3。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选择为油松、桧柏、泡桐、木槿、大叶黄杨、构树、元宝枫或玉兰中的至少一种;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选择为旱柳、银杏、国槐、白蜡、毛白杨、紫叶李、榆树、栾树或雪松中的至少一种;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选择为紫叶小檗、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紫薇或美人梅中的至少一种。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阔叶树比例为70%,针叶树比例为30%。大气颗粒物包括PM2.5、PM2.5-10、PM10和PM>10。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依据不同树种阻滞大气颗粒物的功能差异,将植物分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和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仅仅以单位叶面积测定的滞留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的数量来选择植物的不足;根据不同树种配置方式阻滞颗粒物(PM2.5、PM2.5-10、PM10、PM>10)的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依据道路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将道路从中间向两边依次设置为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非机动车带和外侧防护林带,道路的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非机动车带为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或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有人行道时,外侧防护林带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和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无人行道时,紧靠林缘处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依据道路不同的防护功能要求将道路从中间向两边依次设置为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非机动车带和外侧防护林带,道路的中央隔离带和同向分车带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非机动车带为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或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有人行道时,外侧防护林带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低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和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当外侧防护林带无人行道时,紧靠林缘处为高颗粒物阻滞能力树种的配置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高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6—0.7、疏透度为0.2—0.3、叶面积指数为2.0—3.0和地被覆盖为0.4—0.7;中等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4—0.6、疏透度为0.4—0.6、叶面积指数为2.0—3.0和地被覆盖为0.3—0.6;低颗粒物阻滞能力的树种配置方式中:郁闭度为<0.4、疏透度为>0.6、叶面积指数为<2.0或&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会霞王彦辉石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