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金具用奥氏体无磁钢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189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磁钢,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作电气设备中不导磁部件的无磁钢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奥氏体无磁钢,按重量百分比该无磁钢含有锰20%~26%,铬2%~10%,铝1%~4%,碳0.18%~0.24%,稀土元素0.1%~0.2%,硫≤0.04%,磷≤0.04%,其余量为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磁钢电工性能、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优越,而且经济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因此特别适用于制造输电线路电力金具。本发明专利技术另外还提供了该无磁钢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磁钢,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作电气设备中不导磁部件的无磁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输送电容量大幅增加,对悬垂线夹、耐张线夹、防震锤等导线金具在输电过程中消耗能量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以上金具用可锻铸铁和Q235钢材铁磁性材料制成。当导线中通过交变电流,在电力金具上便形成一个闭合的磁回路,铁磁物质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反复磁化,其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磁场强度的变化(即磁滞现象)。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由于磁畴的反复转向,铁磁物质内部的分子摩擦发热而造成能量损耗,这种构成闭合回路的电力金具在反复磁化过程中,因为磁畴反复转向导致的功率损耗,就是所谓的磁滞损耗。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这一交变磁场在金具内部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即涡流),由于钢铁材料电阻的存在,必然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即涡流损耗。根据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金具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输电线路的电流大小成正比,与材料的相对磁导率μr的大小成正比,与金具的厚度成正比。传统的可锻铸铁、Q235钢制电力金具材料的相对磁导率大,存在磁滞涡流现象,在输电线路上产生较大的磁滞和涡流损耗。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94453)公开了一种耐磨耐蚀无磁钢,该无磁钢适用于球磨机衬板及其它要求耐磨耐蚀且不导磁的场合,但无法在普通机床上进行切削加工或在冲床上冲压成型,其力学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都无法满足制作输电线路电力金具的要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9268),公开了铁—锰—铝—碳奥氏体无磁钢与低温钢,是由Mn、C稳定奥氏体结构,该专利技术的新钢种具有极低的磁导率与在77K及其以上温度的高韧性。本专利技术新钢种作为无磁钢,可以用于变压器、磁选机及电机等电气设备中不导磁部件的制造。但该专利技术合金耐腐蚀性能低,只适合制造不接触强腐蚀性介质的部件,同时,该专利技术合金屈服强度仅为9%Ni钢的60%,故不适合用于制备输电线路电力金具。《金属学报》第19卷第4期《30Mn23Al4Cr5超低温无磁钢的研究》公开了的超低温无磁钢,但该超低温无磁钢的高温塑性指数不稳定,其温度低于850℃和1050℃~1200℃范围呈高的塑性,850℃~1050℃内综合塑性指数低,呈现塑性低谷,这样合金经过锻造后产品零件容易脆性断裂现象。电力金具零件制造必须对钢材轧制成圆钢和扁钢,然后机械加工或冲压成电力金具零件。中温区850℃~1050℃正是轧制钢材必须使用的温度,该钢材产生低塑性,对轧制圆钢和扁钢有影响,因此对电力金具制造产生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力学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好,磁导率低,稳定性能好,耐大气腐蚀性能好,生产成本低的无磁钢。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无磁钢的制备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奥氏体无磁钢,按重量百分比含有锰20%~26%,铬2%~10%,铝1%~4%,碳0.18%~0.24%,稀土元素0.1%~0.2%,硫≤0.04%,磷≤0.04%,其余量为铁。作为优选,按重量百分比锰的含量为20%~22%,铬的含量为3%~4%,铝的含量为1%~1.5%,碳的含量为0.2%~0.22%。作为优选,该合金还含有硅0.17%~0.37%。作为优选,所述的稀土元素为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再优选,所述的稀土元素为镨和钕中的一种或2种。为了达到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奥氏体无磁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的工艺配制好符合要求的合金材料,先将钢铁在电炉中熔化1~2小时,当温度达到1500℃~1550℃时,加入电解锰、铬、铝及复合稀土元素,当炉内的金属温度达到1600℃~1660℃时,对金属液除渣,脱氧,快速浇铸,浇铸完成后等铸锭冷却后进行清理。作为优选,上述的脱氧采用铝脱氧。作为优选,所述的电炉为中频无芯感应熔炼炉。作为优选,浇铸的铸型采用水玻璃砂或石英砂烘干制作而成。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化学成分的作用分析如下(1)锰、铝、铬,锰是主要合金元素,扩大奥氏体相区,稳定奥氏体组织,提高合金强度。碳一定时,随含锰量增加,钢的组织逐渐从珠光体到马氏体并进一步转变为奥氏体,但是钢的加工硬化能力提高。控制好锰的含量,可以保证铸态完全的奥氏体组织和稳定的奥氏体,使得经过适当变形后不致引发大量的形变马氏体出现。除了脱氧要求加入少量的铝外,铝元素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一般均匀分布在基体中阻碍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稳定碳化物,同时易使奥氏体形成有序固溶体,增强γ-Fe原子的化学结合力,使γ-Fe原子移动激活力提高,增强奥氏体的稳定性,抑制Fe-Mn基合金中γ-ε转变,这对控制加工过程中由于形变马氏体引起的磁导率和加工硬度非常重要。铝和铬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能力,在Fe-Mn基合金中加入铝或铬,可以提高材料的耐大气腐蚀性能,特别是铬的加入使材料的耐腐蚀能力大大的提高。(2)碳、硅,碳既促进形成单相奥氏体组织,又可使固溶强化,降低材料的最大磁导率和磁饱和度。从Fe-Mn二元相图可知,常温时只有锰含量相当高(超过30%)时才能得到单相奥氏体。而在二元合金中加入碳后,构成的Fe-Mn-C三元合金在含有约1.0%的碳时,锰加入量只要9%~15%就可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但当碳含量较高时,铸态组织中碳化物数量增加,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连续和半连续网状碳化物,大大削弱了晶间强度和钢的塑性、韧性,严重时甚至使钢的韧性降低为零。经固溶处理后虽可使部分碳化物溶入奥氏体,但因钢的碳含量高而必须提高固溶处理的温度或延长热处理的保温时间。综合考虑碳元素的利弊,采取适当提高碳含量,允许组织中有少量的碳化物存在,这样就可以使锰的加入量降低,而且可以使得到的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硅可固溶于奥氏体中,固溶强化。在钢里加入少量的硅,提高材料的电阻率,以减少涡流。但是,硅可以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硅含量高时,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数量增加,而且硅在高锰钢结晶时有促使粗大枝晶形成的作用,并使钢的晶粒粗化,降低材料机械性能。试验中选择碳含量0.18%~0.24%,硅含量在0.17%~0.37%为佳。(3)硫、磷,硫、磷在通常范围内对铸钢的磁性影响不大,但含量较高时,由于大量共晶体的产生,会使磁导率有所提高,同时形成的磷共晶、硫化物等杂质会降低材料力学性能,因此应严格控制S≤0.04%,P≤0.04%为宜。(4)复合稀土元素,可以细化晶粒、细化磁畴,降低涡流损耗,复合稀土元素在奥氏体锰钢中具有较大的偏析系数,可加剧合金凝固时的成分过冷现象,促进树枝晶的发展、熔断、游离和增殖,提高其结晶形核率,有效地细化奥氏体晶粒。由于复合稀土元素的内吸附作用,阻碍了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晶界上不易形成网状碳化物,其晶体界上碳化物数量减少,碳化物形状为团块状,因而铸态组织中奥氏体内固溶的碳量相对增加,且分布较为均匀,微观组织的致密度增加,显微缺陷减少。解决了中温区产生低塑性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的无磁钢的性能和效果如下(1)电工性能磁导率≤1.5μH/m;电阻率≥12MΩ/m。(2)力学性能抗拉强度达到800MPa;屈服强度达到675MPa;延伸率达到41%;布氏硬度小于193HB。各项指标均符合G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奥氏体无磁钢,其特征在于该无磁钢按重量百分比含有锰20%~26%,铬2%~10%,铝1%~4%,碳0.18%~0.24%,稀土元素0.1%~0.2%,硫≤0.04%,磷≤0.04%,其余量为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忆祖高文枢
申请(专利权)人:凤凰金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