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1717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21:09
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和光波导器件领域。在柔性透明衬底的上表面平铺有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在一层,正常光波导层采用Y型二分支结构,即分支前的A条状、分支后的B条状和C条状,正常光波导层Y型分支前的A条状的一侧边和电致变色光波导层一侧边紧密相连;电致变色光波导层还引出有导电电极,导电电极与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有部分重叠,导电电极用于给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加载电压的作用,导电电极平铺固定在柔性透明衬底上;导电电极与正常光波导层无直接接触。利用电光调制效应,结合全光反射和透射性实现光调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
本技术属于电致变色技术和光波导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吸收率、透过率或反射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电化学反应的过程,随着施加电压的变化,材料的物相发生变化导致材料光学性能(例如光透射率、折射率等)发生变化。电致变色一词最早是在1961年由Piatt提出。直到1969年和1973年Deb详细描述了三氧化钨(WO3)薄膜在一定电压作用下,其颜色可以在无色和蓝色之间相互转变的现象。他第一次使用非晶的WO3薄膜制备了电致变色器件,并且提出了“氧空位色心”的变色机理,标志着电致变色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开端。从此以后,人们相继发现新的变色材料,包括NiO、Co3O4、TiO2、MoO3等过渡金属氧化物与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和聚噻吩(Polythiophene)等一些有机高分子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新型有机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和电致变色器件的组装成为一个日益活跃的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透明衬底、导电电极、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在柔性透明衬底的上表面平铺有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在一层,正常光波导层采用Y型二分支结构,即分支前的A条状、分支后的B条状和C条状,正常光波导层Y型分支前的A条状的一侧边和电致变色光波导层一侧边紧密相连;电致变色光波导层还引出有导电电极,导电电极与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有部分重叠,导电电极用于给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加载电压的作用,导电电极平铺固定在柔性透明衬底上;导电电极与正常光波导层无直接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透明衬底、导电电极、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在柔性透明衬底的上表面平铺有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正常光波导层、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在一层,正常光波导层采用Y型二分支结构,即分支前的A条状、分支后的B条状和C条状,正常光波导层Y型分支前的A条状的一侧边和电致变色光波导层一侧边紧密相连;电致变色光波导层还引出有导电电极,导电电极与电致变色光波导层有部分重叠,导电电极用于给电致变色光波导层加载电压的作用,导电电极平铺固定在柔性透明衬底上;导电电极与正常光波导层无直接接触。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可调谐可见-近红外波段分支光波导器件,其特征在于,柔性透明衬底为PET或PDMS。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可调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雪琼邱菊崔丽彬赵逸朔韩笑冬刘永才齐永平田钊源赵名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