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1163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针对受到冲击导致损伤的问题,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外壳,外壳连接有插接至地下的管桩,外壳与管桩之间连接有万向节,外壳上设有连接至地面的弹性件,弹性件至少三个且均处于拉伸状态。通过外壳与管桩之间设置万向节,使得外壳受到冲击时可通过绕万向节转动而缓冲冲击力,通过至少三个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给予外壳均匀的拉力,使得外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力均匀,处于稳定状态,当外壳受冲击而发生转动时,将拉扯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拉力限制外壳转动,以减缓外壳转动的速度,同时通过弹性件分担以抵消冲击力,避免应力集中在管桩上,提高装置整体的抗冲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道地质灾害监测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野外监测设备一般是由前端采集设备(传感器)、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风力发电系统、采集设备、无线传输设备、设备支架五大部分组成。在野外无人值守状况下,野外监测装置能够完成对管道的远程监测。但是,由于野外恶劣的环境,对设备结构提出较高要求。目前,申请号为CN201420243625.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它包括包括太阳能供电硬件设备、数据采集硬件设备、无线传输硬件设备、连接管、监测桩外壳和背板;太阳能供电硬件设备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太阳能控制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太阳能控制器相互之间连接;监测桩外壳包括顶板和后板,所述后板上加装所述背板。这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虽然方便运输与安装,但其采用小体积的外壳以及采用ABS工程塑料板制备外壳,使得桩的整体重量较轻,同时由于外壳体积小,使得插接在地上以支持外壳的连接管管径较小,使得连接管的抗负荷能力有限,当设备在野外作业时,由于野外的环境极其恶劣,经常出现狂风吹刮或飞石冲击,当所受冲击较大时,可能导致连接管折断,进而使外壳被刮飞或撞飞等,使设备失效,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具有缓冲冲击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连接有插接至地下的管桩,所述外壳与管桩之间连接有万向节,所述外壳上设有连接至地面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至少三个且均处于拉伸状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壳与管桩之间设置万向节,使得外壳受到冲击时可通过绕万向节转动而缓冲冲击力,通过至少三个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给予外壳均匀的拉力,使得外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力均匀,处于稳定状态,当外壳受冲击而发生转动时,将拉扯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拉力限制外壳转动,以减缓外壳转动的速度,同时通过弹性件分担以抵消冲击力,避免应力集中在管桩上,提高装置整体的抗冲击效果。优选的,所述万向节包括固定连接在管桩端部的球头,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与球头配合的球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连接在管桩端部的球头与设置在外壳底部的球碗配合,使得外壳可绕球头转动,由于球头表面均为光滑圆面,对外壳的转动几乎没有限制,使得外壳可在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转动,使得外壳可多个方向转动以缓冲来着多个方向的冲击。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弹性件远离地面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件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与外壳可拆卸连接,以根据实际安装高度需要搭配不同长度规格的弹性件,适应性更广。优选的,所述弹性件远离外壳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可固定在地面上的锚固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锚固件加强弹性件与地面的连接力,使得弹性件更稳固以对外壳提供稳定的拉力,弹性件与锚固件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更换不同规格的弹性件。优选的,所述锚固件远离地面的端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弹性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弹性件与锚固件,以使弹性件更好的与锚固件连接,同时方便拆卸。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连通有电缆管,所述电缆管远离外壳的端部与管桩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缆管连通外壳与管桩,使得电缆穿过外壳连通至管桩的部分受到电缆管的保护,避免外壳转动时磨损电缆。优选的,所述电缆管为柔性伸缩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柔性伸缩管以抵消电缆管对外壳转动时的限制,使得外壳转动时,电缆管通过伸缩以及柔性形变以配合外壳运动,提高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拉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拉簧的行程较大,更好的适应外壳转动,提高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万向节使得外壳在受到冲击力时可通过转动以缓冲抵消冲击力,通过弹性件的拉伸力以限制外壳转动,避免外壳转动速度过快,通过多个弹性件同时给予拉伸力以使外壳受力均匀自动复位,外壳处于稳定状态,通过弹性件分担冲击力以对冲击力缓冲,避免应力集中以使管桩折断,通过锚固件稳固在地上,设备稳定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隐去部分外壳与管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外壳;11、球碗;2、管桩;21、球头;3、锚固件;31、连接端;32、锚固端;4、第一连接件;41、第一固定块;42、第一锁扣;43、第一弹性锁杆;5、第二连接件;51、第二固定块;52、第二锁扣;53、第二弹性锁杆;6、电缆管;7、弹性件;71、扣环;8、万向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参照图1,包括外壳1以及锚固件3,外壳1的下方设有管桩2。参照图2,管桩2为内部中空的管体,通过管桩2插接在地上以使装置固定,管桩2与外壳1之间通过万向节8连接,万向节8包括一体连接在管桩2上端的球头21,球头21为实心体,球头21的半径大于管桩2的半径,外壳1的底部朝内凹陷有球碗11,球碗11的内半径与球头21的外半径一致,外壳1通过球碗11套接在球头21上以多向转动。参照图2以及图3,外壳1上固定有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共四个且分别位于外壳1的底部的四个角上,第一连接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的第一固定块41以及连接在第一固定块41上的第一锁扣42,第一锁扣42上设有第一弹性锁杆43,通过第一弹性锁杆43以使第一锁扣42自行封锁。锚固件3共四个且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相对,锚固件3为锚杆,锚杆包括锚固端32和连接端31,连接端3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5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端31上的第二固定块51以及连接在第二固定块51上的第二锁扣52,第二锁扣52上设有第二弹性锁杆53,通过第二弹性锁杆53以使第二锁扣52自行封锁,锚固件3通过锚固端32插入地上以固定。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之间连接有弹性件7,弹性件7为拉簧,弹性件7的两端分别一体连接有扣环71,弹性件7的一端通过扣环71扣接在第一锁扣42内且另一端通过扣环71扣接在第二锁扣52内。外壳1上还设有连通至外壳1内部的电缆管6,电缆管6远离外壳1的一端连通至管桩2内,电缆管6为柔性伸缩管,电缆管6共四个且均布在管桩2的圆周方向上。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安装时,将管桩2垂直插入地下,直至待监测管道上,在管桩2的四周插入锚固件3,锚固件3与地面呈45度角,锚固件3远离地面的端部恰好朝向外壳1底部的四个角,将弹性件7的一端扣接在第一连接件4上,将弹性件7远离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扣接在第二连接件5上,通过第一弹性锁杆43使第一连接件4自锁,通过第二弹性锁杆53使第二连接件5自锁,使得弹性件7稳定地扣接在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不同规格的弹性件7以使安装好的弹性件7处于拉伸状态。工作时,遇到强风吹刮或滚石冲击时,冲击力将推动外壳1绕球头21转动,由于球头21与球碗11配合,使得外壳1可绕球头21在竖直方向上转动,也可绕球头21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以缓冲来自多个方向的冲击力。当外壳1因受冲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其特征是: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连接有插接至地下的管桩(2),所述外壳(1)与管桩(2)之间连接有万向节(8),所述外壳(1)上设有连接至地面的弹性件(7),所述弹性件(7)至少三个且均处于拉伸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其特征是: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连接有插接至地下的管桩(2),所述外壳(1)与管桩(2)之间连接有万向节(8),所述外壳(1)上设有连接至地面的弹性件(7),所述弹性件(7)至少三个且均处于拉伸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其特征是:所述万向节(8)包括固定连接在管桩(2)端部的球头(21),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与球头(21)配合的球碗(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地质灾害野外监测桩,其特征是: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连接有第一连接件(4),所述弹性件(7)远离地面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件(4)上。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耀栋陆潇雅谭丽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东建设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