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成都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675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包括建筑本体,建筑本体包括墙壁,建筑本体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水口,建筑本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水口,墙壁的一侧设有U型管,U型管的一端通过进水口与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的加热层对调温箱内的水进行加热,通过环形搅拌桨对水进行搅拌,使得调温箱内的水受热均匀,通过设有的折角使得搅拌时产生涡流,使得搅拌更加均匀彻底,通过设有的过滤网对井下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残渣堵塞管道,通过设有的固定件对U型管进行固定,防止长时间的使用,导致U型管脱落,对人造成危险,通过设有的太阳能板起到节能的作用,同时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
技术介绍
目前的建筑物内温度调节都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来实现地,如炎热的夏天,普通家庭大多采用电风扇来降温,用这种方法降温效果较差,有条件的家庭或办公场所采用空调来调节温度,冬季严寒季节则使用暖气、空调或电热取暖器来提高室内温度。空调设备中需使用氟里昂,其对大气中臭氧层破坏严重,其消耗电能较大,很不经济,同时用空调来调节温度常因急冷急热吹风而使人感冒或患空调病,而暖气或电取暖器需消耗大量煤碳或电力,不利环境保护。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建筑结构复杂,不具备节能的效果同时对于资源浪费的严重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包括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包括墙壁,所述建筑本体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建筑本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墙壁的一侧设有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一端通过进水口与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电磁水阀,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调温箱的出水口套接,所述调温箱的内壁设有加热层,所述调温箱一侧的中部通过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调温箱内部的搅拌辊传动连接,所述搅拌辊的外部套设有环形搅拌桨,所述调温箱的底端设有抽水井,所述调温箱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过滤箱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箱一侧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过滤箱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置于抽水井内部的潜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调温箱的一侧通过连接杆与蓄电池盒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盒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U型管的另一端穿过建筑本体的出水口与回水井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建筑本体的顶端固定设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机、潜水泵、电磁水阀均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层的内部设有加热丝网,所述加热丝网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搅拌桨的两个内侧壁均固定设有两个折角。进一步的,所述排污口上设有电磁排污阀,所述电磁排污阀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U型管的弯折处通过固定角铁与墙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嵌接有过滤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通过设有的加热层对调温箱内的水进行加热,通过环形搅拌桨对水进行搅拌,使得调温箱内的水受热均匀,通过设有的折角使得搅拌时产生涡流,使得搅拌更加均匀彻底,通过设有的过滤网对井下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残渣堵塞管道,通过设有的固定件对U型管进行固定,防止长时间的使用,导致U型管脱落,对人造成危险,通过设有的电磁水阀可以控制水流的流速,通过设有的太阳能板起到节能的作用,同时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的局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建筑本体;2、墙壁;3、电磁水阀;4、调温箱;5、蓄电池盒;6、太阳能板;7、过滤箱;8、排污口;9、潜水泵;10、抽水井;11、加热层;12、电机;13、转轴;14、搅拌辊;15、环形搅拌桨;16、折角;17、U型管;18、回水井。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包括建筑本体1,其特征在于,建筑本体1包括墙壁2,建筑本体1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水口,建筑本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水口,墙壁2的一侧设有U型管17,U型管17由铜材料制成,U型管17的一端通过进水口与连接管的一端套接,连接管上设有电磁水阀3,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的出水口套接,调温箱4的内壁设有加热层11,调温箱4一侧的中部通过转轴13与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转轴13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内部的搅拌辊14传动连接,搅拌辊14的外部套设有环形搅拌桨15,调温箱4的底端设有抽水井10,调温箱4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过滤箱7的出水口连接,过滤箱7一侧的底部设有排污口8,过滤箱7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置于抽水井10内部的潜水泵9的出水口连接,调温箱4的一侧通过连接杆与蓄电池盒5的一侧固定连接,蓄电池盒5的内部设有蓄电池,U型管17的另一端穿过建筑本体1的出水口与回水井18的进水口连接,建筑本体1的顶端固定设有太阳能板6,太阳能板6与蓄电池电性连接,电机12、潜水泵9、电磁水阀3均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其中,加热层11的内部设有加热丝网,加热丝网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加热丝网能够有效的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水提供加热。其中,环形搅拌桨15的两个内侧壁均固定设有两个折角16,折角16使得搅拌时产生涡流,使得搅拌更加均匀彻底。其中,排污口8上设有电磁排污阀,电磁排污阀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电磁排污阀起到防止水回流的作用。其中,U型管17的弯折处通过固定角铁与墙壁2固定连接,固定角铁使得U型管17更加固定。其中,过滤箱7的内部嵌接有过滤网,过滤网可以过滤水中的残渣,防止堵塞管道。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具体时,太阳能板6为蓄电池充电,通过开关打开潜水泵9,潜水泵9将地下水抽进过滤箱7,经过滤网将残渣过滤,过滤后的水流入调温箱4,然后通过开关打开电磁排污阀,残渣经排污口排出,天冷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温箱4内的加热层11对水加热,通过环形搅拌桨15对水进行搅拌,使得水受热均匀,然后通过打开电磁水阀3,热水流入U型管17,热水通过U型管17位建筑本体1内的人供热,最后水流入回流井18内,可以起到循环利用的效果,天热的时候,由于地下水温度较低,可以直接通过U型管17内循环流动的水对室内进行降温。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包括建筑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本体(1)包括墙壁(2),所述建筑本体(1)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建筑本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墙壁(2)的一侧设有U型管(17),所述U型管(17)的一端通过进水口与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电磁水阀(3),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的出水口套接,所述调温箱(4)的内壁设有加热层(11),所述调温箱(4)一侧的中部通过转轴(13)与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13)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内部的搅拌辊(14)传动连接,所述搅拌辊(14)的外部套设有环形搅拌桨(15),所述调温箱(4)的底端设有抽水井(10),所述调温箱(4)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过滤箱(7)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箱(7)一侧的底部设有排污口(8),所述过滤箱(7)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置于抽水井(10)内部的潜水泵(9)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调温箱(4)的一侧通过连接杆与蓄电池盒(5)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盒(5)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U型管(17)的另一端穿过建筑本体(1)的出水口与回水井(18)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建筑本体(1)的顶端固定设有太阳能板(6),所述太阳能板(6)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机(12)、潜水泵(9)、电磁水阀(3)均通过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下水调节冷暖的节能建筑,包括建筑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本体(1)包括墙壁(2),所述建筑本体(1)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建筑本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墙壁(2)的一侧设有U型管(17),所述U型管(17)的一端通过进水口与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电磁水阀(3),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的出水口套接,所述调温箱(4)的内壁设有加热层(11),所述调温箱(4)一侧的中部通过转轴(13)与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13)的另一端与调温箱(4)内部的搅拌辊(14)传动连接,所述搅拌辊(14)的外部套设有环形搅拌桨(15),所述调温箱(4)的底端设有抽水井(10),所述调温箱(4)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过滤箱(7)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箱(7)一侧的底部设有排污口(8),所述过滤箱(7)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置于抽水井(10)内部的潜水泵(9)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调温箱(4)的一侧通过连接杆与蓄电池盒(5)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盒(5)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强黄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