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卫东专利>正文

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761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解决了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电极结构无法对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的问题,技术方案是: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各条状电极区块的外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其能够准确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施加电场,并且对电极片的两侧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Zonal double-sided electrode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s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artitioned double-sided electrode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current electrochromic device can not apply electric field to the local area of the electrochromic film layer and all regions. The technical scheme is that the electrode layer includes a zoned electrode set on the side of the substrate. The whole electrode layer of the layer and the other side consists of a conductive film composed of at least two separate strip electrode blocks, and the outer ends of the bar electrode blocks are conne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zoning electrode outer lead, and the strip electrode blocks and the corresponding zoning electrode lead wires form the zoning conductive passages. The overall electrode layer is connected to the outer lead wire of the whole electrode. It can accurately apply electric field to the local area and all regions of the film layer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apply electric field on either side or both sides of the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件器,特别是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用于向电极片两侧施加电场的电极构件。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颜色、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与电源阴极相连时着色而与电源阳极相连时褪色的材料称为阴极变色材料,与电源阳极相连时着色而与电源阴极相连时褪色的材料称为阳极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的结构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目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有四种结构形式:第一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二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三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四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极层──基底”结构。当通过前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时,电致变色层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表观上呈现为电致变色器件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但因前述电致变色器件两侧的电极层是均匀、连续地布满需要变色的全部区域,并且两侧电极层又兼具有导电和向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施加电场双重功能,因此当需要在局部区域变色时,该电极层无法避免对非期望变色的局部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使非期望变色区域变色,造成了电致变色器件变色不够准确的问题。并且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片无法对设置在正反两面外侧的电致变色层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解决了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电极结构无法对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的问题,其能够准确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施加电场,并且对电极片的两侧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技术要点是: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各条状电极区块的外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由两个相互隔离的单元电极区块组成,单元电极区块的外侧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与该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导电通路。所述辅电极区块设置在条状电极区块非连接分区电极外引线一端的边缘。所述辅电极区块设置在条状电极区块连接有分区电极外引线一端的边缘的局部。所述单元电极区块设置有与该单元电极区块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单元电极区块隔离的辅导电通路。所述各区块中至少一个区块的外引线为多条,沿电极层周边布置。所述电极层采用同时具有导电特性和电致变色特性的导电聚合物制成。所述条状电极区块主体外层或整体式电极层外层设置电致变色层或离子储存层。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在基底片一面设置的分区式电极层,另一面设置整体式电极层,并且各电极层分别连接对应的电极外引线,因此能够在组成电致变色件器时为电极片两面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施加全区域和/或局部区域的电场。并且,当所述分区式电极层上具有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时,所述辅电极区块还具有为与之配合的电极片上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施加褪色电场的作用,可以使制成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独立控制电致变色层的功能。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图4的后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左视图;图9是图7的后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图12是图10的后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分区式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5是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种结构组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基底片、2条状电极区块、21单元电极区块、22辅电极区块、3间隙、4分区电极外引线、5整体式电极层、6整体电极外引线、7辅电极外引线、8右电极片、81右基底片、82右分区式电极层、83右一电致变色层、84右电解质层、85右二电致变色层、9左电极片、91左基底片、92左整体式电极层、93左一电致变色层、94左电解质层、95左二电致变色层。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13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实施例1,如图1至3所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包括基底片和电极层,电极层采用敷设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的结构采用至少两个纵向条状电极区块横向排列布置,各条状电极区块之间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所述隔离是指通过间隙3或填充物隔开,相互之间不导电。各条状电极区块的一纵向外端部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条状电极区块也可以采用至少两个横向条状电极区块纵向排列布置方式,在横向外端部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整体式电极层的一侧边缘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在组成电致变色器件时,分区式电极层和整体式电极层可以分别设置对应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并向对应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施加电场。该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可以采用平面或非平面形状;间隙或填充物在满足不导电的情况下可以很小,可以小至肉眼不能分辨的程度,从而提高整体的视觉感受;基底片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的基础构件,分区式电极层和整体式电极层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膜层。基底片的构件可以采用玻璃、树脂、透明塑料薄膜、抛光金属板、镀反射层的玻璃。导电材料可以采用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锡掺杂的氧化铟、氟掺杂的氧化锡、锑掺杂的氧化锡、纳米银、碳纳米管、金。实施例2,如图3至6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各纵向条状电极区块采用由两个相互隔离的纵向排布的单元电极区块组成。所述隔离是指通过间隙3或填充物隔开,相互之间不导电。单元电极区块的外侧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其他结构不变,使单元电极区块与其对应连接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各自的分区导电通路。使分区式电极层能够更加准确和细化地对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施加电场。作为进一步改进,可以在条状电极区块的一外端部设置与该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导电通路。所述隔离是指通过间隙3或填充物隔开,相互之间不导电。可以实施例3和4的方式,具体如下:实施例3,如图7至9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在条状电极区块非连接分区电极外引线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它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各条状电极区块的外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它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各条状电极区块的外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由两个相互隔离的单元电极区块组成,单元电极区块的外侧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与该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导电通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电极区块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卫东宋波刘畅姜金花陈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姜卫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