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662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支撑装置的顶部设置有避震装置,避震装置由上壳体、联接螺栓、定位板、限位块、弹簧和下壳体组成,上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联接螺栓,联接螺栓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弹簧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避震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平台;本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避震装置将机械运转产生的偏心力均匀分散,从而确保机械装置的平衡效果更好,当机械装置振动并产生冲击力时,弹簧均匀压缩并抵消冲击力,支撑平台的设计符合工程力学,用料考究,制造成本更低,从而确保在机身晃动的同时,不会偏移初始安装位置,稳定性更高,工作安全性更高。

A whole machine adjusting base based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hole machine adjusting base based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 top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is set with a shock absorber. The shock avoidance device is composed of an upper shell, a connecting bolt, a positioning plate, a limit block, a spring and a lower shell. The top of the upper shell is set with a connecting bolt, and the bottom of the joint bolt is set with a positioning plate. The bottom of the position plate is set with a spring, the bottom of the spring is set with a lower shell, and the top of the shock absorber is set up with a support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 whole machine regulates the base, and the shock absorber will evenly disperse the eccentric force produced by the mechanical operation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balance effect of the mechanical device is better, when the mechanical device vibrates and produces. When the force is impacted, the spring evenly compresses and counteracts the impact force. The design of the support platform conforms to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 material is fine and the manufacturing cost is lower, thus ensuring that the initial installation position is not offset, the stability is higher, and the work safety is higher while the fuselage is slos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
本技术涉及工程力学
,具体为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
技术介绍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
,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其最基础的部分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的运用十分广泛,而机械运转中的平衡装置即为工程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机械实际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抖动、位移等现象,而这类现象将会影响机械装置的正常工作,并且,机械内部介质在晃动的同时还可能蹦出机体,对周围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具备调节平衡,降低振动,提高机身使用寿命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包括支撑装置和防滑垫,所述支撑装置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防滑垫与支撑装置的底面固定粘结,支撑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在支撑装置的外侧间隔设置,支撑装置的上表面还开设有多组尺寸一致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支撑装置的外表面等距间隔设置,安装槽的内圈设置有避震装置,所述避震装置由上壳体、联接螺栓、橡胶缓冲块、定位板、限位块、弹簧、下壳体和橡胶阻尼板组成,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联接螺栓,联接螺栓居中设置在上壳体的中心处,所述联接螺栓贯穿上壳体的外表面并与上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联接螺栓的顶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块,橡胶缓冲块与联接螺栓的顶面固定粘合,联接螺栓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联接螺栓固定焊接,定位板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与定位板固定粘结,所述限位块的外圈设置有弹簧,弹簧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弹簧的底部与下壳体固连,所述弹簧在下壳体的上表面垂直设置,下壳体与上壳体平行设置,所述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设置有橡胶阻尼板,橡胶阻尼板的两侧分别与下壳体、上壳体严密贴合,所述避震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平台,支撑平台的上表面设置加强筋,加强筋的底面与支撑平台的外表面固定嵌合,所述支撑平台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缓冲胶条,缓冲胶条的底面与支撑平台固定粘结,缓冲胶条在支撑平台的外侧等距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避震装置在支撑装置与支撑平台之间等距间隔设置,避震装置共同排布并呈矩形阵列形式。优选的,所述避震装置通过下壳体固定卡装在支撑装置外表面的安装槽内。优选的,所述缓冲胶条与加强筋在支撑平台的外表面交叉排布并呈栅格状。优选的,所述避震装置的顶部通过橡胶缓冲块与支撑平台的底面柔性贴合,弹簧的顶面与定位板的底面接触连接,弹簧的底面与下壳体的外表面相互抵靠,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定位板、下壳体固定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多组避震装置共同抵消冲击力,并共同承担机械装置的重量,将机械运转产生的偏心力均匀分散,每组避震装置承担的结构应力更低,从而确保机械装置的平衡效果更好,调节效果更为理想,避震装置的顶部与支撑平台的底面柔性贴合,避免结构相互摩擦产生的磨损现象,维持机械装置稳定工作,也避免局部连接失效的现象发生,加强内部结构安装稳定性,当机械装置振动并产生冲击力时,弹簧均匀压缩并抵消冲击力,支撑平台的设计符合工程力学,用料考究,制造成本更低,加强筋加强支撑平台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支撑平台整体承载强度更高,不易形变,机械装置与支撑平台柔性接触,缓冲胶条受力略微变形,与此同时,机械装置与支撑平台的摩擦系数有效增大,机械装置与支撑平台的关联强度也逐步增强,从而确保在机身晃动的同时,不会偏移初始安装位置,稳定性更高,工作安全性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平台外表面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装置拆分效果图;图4为本技术的避震装置结构图。图中:1支撑装置、11挡板、12安装槽、2防滑垫、3避震装置、31上壳体、32联接螺栓、33橡胶缓冲块、34定位板、35限位块、36弹簧、37下壳体、38橡胶阻尼板、4支撑平台、41加强筋、42缓冲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包括支撑装置1和防滑垫2,支撑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2,防滑垫2的底面较不平整,从而增大整机与地面的摩擦系数,避免支撑装置1因工作应力而产生偏移,防滑垫2与支撑装置1的底面固定粘结,支撑装置1的顶部设置有挡板11,挡板11在支撑装置1的外侧间隔设置,支撑装置1的上表面还开设有多组尺寸一致的安装槽12,安装槽12在支撑装置1的外表面等距间隔设置,避震装置3在支撑装置1与支撑平台4之间等距间隔设置,避震装置3共同排布并呈矩形阵列形式,支撑平台4的顶部用于放置机械装置,多组避震装置3共同抵消冲击力,并共同承担机械装置的重量,将机械运转产生的偏心力均匀分散,每组避震装置3承担的结构应力更低,从而确保机械装置的平衡效果更好,调节效果更为理想,维持机械装置稳定工作,避震装置3由上壳体31、联接螺栓32、橡胶缓冲块33、定位板34、限位块35、弹簧36、下壳体37和橡胶阻尼板38组成,上壳体31的顶部设置有联接螺栓32,联接螺栓32居中设置在上壳体31的中心处,联接螺栓32贯穿上壳体31的外表面并与上壳体31固定连接。联接螺栓32的顶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块33,避震装置3的顶部通过橡胶缓冲块33与支撑平台4的底面柔性贴合,避免结构相互摩擦产生的磨损现象,同时,橡胶缓冲块33保护避震装置3,避免避震装置3长期遭受磨损而产生裂变,橡胶缓冲块33与联接螺栓32的顶面固定粘合,联接螺栓32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板34,定位板34与联接螺栓32固定焊接,定位板34在弹簧36的带动下上下位移,定位板34限定弹簧36的位移方向,避免弹簧36在位移的过程中产生偏移,定位板34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块35,限位块35与定位板34固定粘结,限位块35的外圈设置有弹簧36,当弹簧36压缩到一定位置时,限位块35与下壳体37相接触,弹簧36停止压缩,并逐渐复位,限位块35保护弹簧36,避免弹簧36失效,确保整体装置能够长期有效的维持工作,弹簧36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37,弹簧36的底部与下壳体37固连,弹簧36的顶面与定位板34的底面接触连接,弹簧36的底面与下壳体37的外表面相互抵靠,弹簧36的两端分别与定位板34、下壳体37固定焊接,通过弹簧36的压缩与伸出达到卸力的效果,当机械装置振动并产生冲击力时,弹簧36均匀压缩并抵消冲击力,而支撑装置1与地面始终保持相对静止,从而确保在机身晃动的同时,不会偏移初始安装位置,稳定性更高,工作安全性更高,弹簧36在下壳体37的上表面垂直设置,下壳体37与上壳体31平行设置,下壳体37与上壳体31之间设置有橡胶阻尼板38,橡胶阻尼板38的两侧分别与下壳体37、上壳体31严密贴合,从而避免下壳体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包括支撑装置(1)和防滑垫(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2),防滑垫(2)与支撑装置(1)的底面固定粘结,支撑装置(1)的顶部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在支撑装置(1)的外侧间隔设置,支撑装置(1)的上表面还开设有多组尺寸一致的安装槽(12),所述安装槽(12)在支撑装置(1)的外表面等距间隔设置,安装槽(12)的内圈设置有避震装置(3),所述避震装置(3)由上壳体(31)、联接螺栓(32)、橡胶缓冲块(33)、定位板(34)、限位块(35)、弹簧(36)、下壳体(37)和橡胶阻尼板(38)组成,所述上壳体(31)的顶部设置有联接螺栓(32),联接螺栓(32)居中设置在上壳体(31)的中心处,所述联接螺栓(32)贯穿上壳体(31)的外表面并与上壳体(31)固定连接;所述联接螺栓(32)的顶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块(33),橡胶缓冲块(33)与联接螺栓(32)的顶面固定粘合,联接螺栓(32)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板(34),所述定位板(34)与联接螺栓(32)固定焊接,定位板(34)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块(35),限位块(35)与定位板(34)固定粘结,所述限位块(35)的外圈设置有弹簧(36),弹簧(36)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37),弹簧(36)的底部与下壳体(37)固连,所述弹簧(36)在下壳体(37)的上表面垂直设置,下壳体(37)与上壳体(31)平行设置,所述下壳体(37)与上壳体(31)之间设置有橡胶阻尼板(38),橡胶阻尼板(38)的两侧分别与下壳体(37)、上壳体(31)严密贴合,所述避震装置(3)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平台(4),支撑平台(4)的上表面设置加强筋(41),加强筋(41)的底面与支撑平台(4)的外表面固定嵌合,所述支撑平台(4)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缓冲胶条(42),缓冲胶条(42)的底面与支撑平台(4)固定粘结,缓冲胶条(42)在支撑平台(4)的外侧等距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工程力学的整机调节底座,包括支撑装置(1)和防滑垫(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2),防滑垫(2)与支撑装置(1)的底面固定粘结,支撑装置(1)的顶部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在支撑装置(1)的外侧间隔设置,支撑装置(1)的上表面还开设有多组尺寸一致的安装槽(12),所述安装槽(12)在支撑装置(1)的外表面等距间隔设置,安装槽(12)的内圈设置有避震装置(3),所述避震装置(3)由上壳体(31)、联接螺栓(32)、橡胶缓冲块(33)、定位板(34)、限位块(35)、弹簧(36)、下壳体(37)和橡胶阻尼板(38)组成,所述上壳体(31)的顶部设置有联接螺栓(32),联接螺栓(32)居中设置在上壳体(31)的中心处,所述联接螺栓(32)贯穿上壳体(31)的外表面并与上壳体(31)固定连接;所述联接螺栓(32)的顶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块(33),橡胶缓冲块(33)与联接螺栓(32)的顶面固定粘合,联接螺栓(32)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板(34),所述定位板(34)与联接螺栓(32)固定焊接,定位板(34)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块(35),限位块(35)与定位板(34)固定粘结,所述限位块(35)的外圈设置有弹簧(36),弹簧(36)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37),弹簧(36)的底部与下壳体(37)固连,所述弹簧(36)在下壳体(37)的上表面垂直设置,下壳体(37)与上壳体(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航张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